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术界多数人相信属于人格神,具有超越性。其实不然。中国古人所讲的原本指苍天,即物质之。由于中国古人相信万物有灵,以为有生命,因而有天神。这便是所谓的人格之或宗教之。这个所谓的人格神或宗教之与人类同在一个星球,因而没有超越性。又因为古人相信天生万物,因此决定宇宙万物的生存。这便是主宰之。但是,的主宰者地位在宋代被逐渐削弱。的自在性、自然性与自足性使其成为天性、天理的修饰词,从而获得了自然之、义理之的意义。多数人以为这些是不同的。其实,这些内涵都是苍天所具有的意义。即苍天。

  • 标签: 超越性 主宰
  • 简介:<正>齐渊,俗称温泉,与临淄八景之一的牛山同被誉为临淄的一处游览观光胜地。齐渊,在临淄齐国故城南8公里,今齐陵镇刘家终村西,淄河之东山坡下。关于齐渊与齐国名称的关系,史书多有记述,说法不尽相同。《史记·封禅书》载:齐是东方八神之一的天主神,“齐所以为齐,以齐也。”“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 标签: 齐国 温泉 八景 史书 封禅 史记
  • 简介: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张之洞评传》、《辛亥首义史》、《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晚清经世实学))、《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 标签: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文化史 科学委员会 中国史学会 传统文化研究
  • 简介: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和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方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2014年7月7日9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方立,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汤用彤等学界泰

  • 标签: 方立天先生 深切缅怀 缅怀方立天
  • 简介:一、从“述而不作”说起一般人对于古代中国学术的印象,往往是“述而不作”,这显然和强大的经典解释传统有关。注、疏、传、说、记、笺等虽各各不同,但它们从事的都是以经典为中心的述的工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源出于《论语》,是夫子自道之辞。述是传述,作是造作,前者是述旧,后者是作新。孔子自称只是述旧而非作新,当然有谦虚的意味,却也不妨看作是一句大实话。他的确只是在述旧,述《诗》《书》,述《礼》《乐》,自己并没有造作出新的文献。

  • 标签: “述而不作” 中国学术 经典解释 《论语》 《书》 《诗》
  • 简介:<正>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的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一个古老的题目,但望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来”的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们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和犬是一样的吗?(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性的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这是人性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了。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树

  • 标签: 重要内容 人性 负面作用 孟子 正面作用 圣人
  • 简介:本文探讨了造成孙武在春秋时期不显世,不为《左传》、《国语》所载的主要原因:孙武没担任过统帅或主将;孙武没有《左传》、《国语》已经记载过的伍员等人的地位高、权力大;孙武没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孙武没有被封为卿或大夫;孙武相当于“军师”(或高参)职务位尊、显赫,但却是非正式国家或军队职务,不为外界所知;孙武及其兵法为吴国强大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兵法是为他人而作等等。

  • 标签: 孙武 春秋之世 不显赫 《左传》 《国语》
  • 简介:<正>卫灵公问陈(同阵)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军旅,一是子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诗经 洪范 文事 史记
  • 简介:域中有四大:道、、地、人。域之空间性所具有之承受与保持的可能性,由于时间性之道在其中的流逝而成为现实,展开为天地世界,召唤着物与人。物与人在天地世界中的逗留,使得天地世界分裂为天下。圣人、民、众人、我、吾便生存天下。在天下与天地的张力中,圣人“为无为”天下,使远离本真天地世界的群体存性存在民与众人,开始向“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回归:“吾”则在对天下的静观中展现出纯粹的生命力与生命感。

  • 标签: 域一空间 道一时光 万物
  • 简介:<正>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的大事变,统治集团中的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公)贷立十四年,淫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的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的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 标签: 历史之谜 墓群 田氏 史记 齐国 烟台市
  • 简介:八卦图与布尔代数侯维民笔者前文①已介绍了先天(伏羲)八卦图与布尔代数的联系。最近笔者又发现,我国古代的多种八卦图均与布尔代数有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比前文所说的内容更密切。本文先谈三(先天、中天、后天)八卦图与布尔代数的联系,这些事实可能会给中西方...

  • 标签: 布尔代数 顶点向量 先天八卦图 代数系统 方体 后天八卦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亲,则民兴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古人常以、地、人并列,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沟通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对天地人有一系统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看做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缘分,相互牵连。首先,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地、人各有所道,人生存天地之间,要尊敬和爱护天地,对天地怀有一颗敬畏和信仰之心,安守本分,奉行天理、恪守自然之法则。其次,天地人是人本的一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再次,天地人是心外的一切。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我们要去体悟这种因果,不能盲目的将责任推外界。最后,天地人是心内的一切。天地人应与我的心结合起来。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人类是我心里的人类,一切都是与我相关的,大家彼此因缘共同而产生了关系。

  • 标签: 天地人 自然 人本
  • 简介:“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 标签: 两解 《易》理 神韵 形神兼备 文化透视
  • 简介:《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人生成就的最后评述,其真谛是“从心之仁,不逾礼”,即自觉规矩,这是真正的自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但绝不是牺牲内心去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孔子“从心所欲”所意味的自由,非随心所欲,而是自觉自愿行礼为仁、立德顺天,在此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地达到了礼与仁的合一,达到人与的合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人实现真正的自由,即无论人做什么,都符合天地的根本原则——德。

  • 标签: 从心所欲 礼仁 自觉 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