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共产成立至今已有70年了。在党的领导下,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新中国又发展为独立、自主、民主社会主义强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一个人到了70岁时,如果很好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就可以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得到较大自由。

  • 标签: 党的领导 人生经验 思想文化战线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从心所欲
  • 简介: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执政能力”这一概念,也没有就提高执政能力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但他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十分丰富。尤其值得注意是,邓小平反复强调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思想,都是基于“我们是一个执政党”前提之下,以执政党更好地为人民执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始终保持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具有共同价值取向,都是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新要求。

  • 标签: 邓小平 执政党 建设
  • 简介: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和理解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异”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 标签: 京房 易学 异党
  • 简介:<正>朱熹一生编著过《资治通鉴纲目》、《宋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等多部史书,创立了我国纲目编年体史书新体裁,开拓了史学研究新领域。他用理学统率史学,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圭皋,捧为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研究和剖析朱熹史学思想,其意义不仅止于填补朱熹学术研究一个空白,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整个史学发展。

  • 标签: 朱熹 史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资治通鉴 理学家 编年体史书
  • 简介: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在丰富类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事物间类同和类异考察,概括出了推类称谓,明确了类推重"类比"逻辑性质,以他们自己方式和语言全面地阐述了有关推类思想,并形成了一种完整理论形态,从而使类推成为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推理类型.但由于墨家类推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是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政治思想交锋,即"辩"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它又凸显出服务于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和人文性、语用性色彩.虽然推类也具有由"所然"进到"未然"认知形式,但这是它"弱势",它"强势"是描述、论辩、说服.所以,它所探讨推理形式与思维内容相结合,所阐发逻辑思想与政治伦理观点相结合,它是带有中国思想、文化、语言特色中国古代逻辑,亦是墨家推类思想主要特征.

  • 标签: 墨家 “类推”思想 理论形态 推理类型 认知形式 政治伦理
  • 简介:《管子》一书中多处论及吏治问题。我们把这些资料联系起来,会发现《管子》有着比较完整吏治思想与管理思路。《管子》吏治思想基本内容,以及在官吏自选拔、试用、监督、到奖惩与任免诸环节上制度设计与见解,都对封建社会吏治观念形成了开创性思维,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可鉴之处。

  • 标签: 《管子》 吏治 影响
  • 简介:《管子》赏赐思想具有明显发展性:一方面,正是植根于春秋时期齐国赏赐活动,提出赏赐厚与薄灵活掌握、严格控制赏赐对象、加大农业赏赐力度、重视对于卑贱、老人、小诸侯国赏赐等观点;另一方面,在结合战国实际情况和论功行赏前提下,又提出依法论赏,并且特别强调赏赐集权。

  • 标签: 《管子》 赏赐活动 赏赐思想
  • 简介:邹衍方术思想齐姜红邹衍是战国中晚期齐国一位有多方面成就学者。他长期居于稷下学宫,善于吸收和利用当时诸子百家思想资料,不但在天文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方面创立了一系列独具特点理论、学说,而且对有浓厚神秘色彩方术之学亦有相当造诣和发展,堪称一...

  • 标签: 邹衍 阴阳五行学说 五德终始说 五德转移 方术 司马迁
  • 简介:<正>大体上说,《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阐述无疑地是共同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生活习俗源头;二是孔门弟子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礼”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理论性论述.《礼记》中这些内容,在社会、人性、超越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变化、发展.

  • 标签: 《礼记》 “礼” “诚” 孟子 《中庸》 孔子儒学
  • 简介:《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动机进行了道德化阐释,将其归结于一种真诚道德自觉和抗议精神,体现了儒家在道统与政统之间所始终坚持一贯张力,以及不愿同流合污崇高道德气节和独立不屈政治不合作态度。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出处、进退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 标签: 隐逸 出处
  • 简介:<正>荀子是先秦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集大成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荀子还非常注重论兵。荀子兵学思想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到儒家一脉相承观点,也可以看到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发展、充实,显示着荀子自己特色。

  • 标签: 荀子 兵学思想 富国强兵 富国富民思想 孙子兵法 新形势
  • 简介:<正>《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时间跨度较长,历经战国秦汉之际以至汉初。今存《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则是汉代经学家戴德、戴圣据之删辑而成。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故内容十分博杂,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则涉及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它在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广泛改造和发挥,上承先秦孔、盂、荀,下启汉代董仲舒以至《白虎通》,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位置。礼治主义构成了《礼记》思想核心。它是在继承孔、孟、荀礼治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先秦礼治主义思想集成和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礼记》中礼治主义思想做些考察和分析,以期促进对于儒家政治思想学说探讨和研究。

  • 标签: 礼治 大戴礼记 礼仪制度 法治主义 先王 理论支柱
  • 简介: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 标签: 荀子 社会秩序 法治思想 走正道 人性恶 性恶论
  • 简介:<正>《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作品,是解释、阐发《易经》思想论文集。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人又称其为《十翼》。我们认为:《易传》主要篇章包含着许多整体思想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些因素谈点初步想法。一《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它认

  • 标签: 易传 整体思想 自然之道 六十四卦 天地人 系辞
  • 简介:徐光启生活于社会历史转变较大时代,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形势下,满怀爱国热忱,在军事上力图用西方传入技术装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改变明廷面临危局。徐光启提出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是建设一支精锐部队根本途径。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实现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办法。为了挽救明王朝衰弱形势,徐光启对边海防既提出了总体战略,也提出了局部战略,既提出了战略问题,也提出了战术问题。

  • 标签: 徐光启 军事思想 坚甲利器 实选实练 边海防
  • 简介: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文,平晚,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水流,下启清代补学先路,对有清一

  • 标签: 顾炎武 经学思想 汉学 宋学 稽古明经 通经致用
  • 简介:<正>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 标签: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汉武帝 天人感应 统治者 目的论
  • 简介:<正>《周易》是一部商末周初占卜之书,它包含了丰富原始观念。在现存典籍中,它被称为中国思想源头。以后,儒、道两派从《周易》思想里吸取养份加以发挥创造。道家创始人李耳,他思想受《周易》影响是明显。他比之于儒家更能体现《周易》精神。这

  • 标签: 老子 周易 中国思想 守中 溯源 价值观念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法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思潮;法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意义;法之体系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设置,法度(法律)订定,法令推行,法禁设置,版法(公布成文法)之公布,执法过程,建立法之体系;法与权利、法与经济、法与道德关系;法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法之推行过程要法法、重令、任法.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