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李伯元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李伯元,不是梁启超那样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广泛影响。李伯元,名宝嘉,又名宝凯,伯元是他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焦氏易林》文学价值近期出版上海社科院院刊《学术季刊》(1993年第2期),发表了著名古文论家、诗评家陈良运教授《论(焦氏易林)文学价值》一文。作者指出:《易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占卜书。明代中叶以后虽有一些有见识学者、诗人,开始注...

  • 标签: 《焦氏易林》 《易林》 文学价值 思想内容 中国文学史 艺术特色
  • 简介:<正>关于本质,本性,价值,人在宇宙中地位,人与自然关系,与人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人学思想 人的发现 以人为本 封建化改革 《左传》 春秋时期
  • 简介:文学与影视互动传播角度历时性审视研究齐鲁文化及其传播镜像,80年代齐鲁红色文化与民间草莽文化并行,90年代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并峙,新世纪政治文化重塑与移民文化重温同步。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学与影视良性互动,是有效促进齐鲁文化品牌塑造与影像传播路径。

  • 标签: 齐鲁文化 地域文化 互动传播
  • 简介:关于《系辞》思想及其对文学影响翟江月《周易》之“经”与“传”产生于不同时代。《易经》为周初产物,卜辞中记载了商后期故事以及大量西周初年故事,没有西周后期故事,就是明证;《易传》7种10篇则是战国时产物,其大部分产生于战国中期或更晚。《...

  • 标签: 《系辞》 《老子》 《易经》 文学批评 《周易》 儒家思想
  • 简介:晚清经学有今古文学之争,而今古文家都将此学术现象追溯至两汉,以为两汉经学亦然。但返观两汉,则其时虽有王官学与民间学之辩,却无廖平《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所罗列那种壁垒森严对立。文章从廖平表中选出四例,即今文与古文、《王制》与《周礼》、孔学与史学、义理与考据等,证明以今文和古文不能概括经学之争,而王官学并未必以经学为孔学,民间学也不以史学看待经学;且二派都既重义理,也重考据,二者不偏颇;又《王制》之大法未行于汉代,新莽乃以《周礼》改制。凡此证明经今古文学之争是晚清所特有的经学形态,与两汉事实不大相符,如再以今古文学对立思维来研究经学,显然不甚妥当。

  • 标签: 今文学 古文学 王官学 民间学
  • 简介:本文在肯定“经济”假设及其理论应有意义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归纳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结合现代世界经济活动新特点,对“经济”假设以及与之紧密结合方法论上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批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存在问题根源所在,认为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人类实践本质,脱离了人类行为社会性特点。文章同时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理论批判和理论建设,构建综合性理论学说,是把握经济活动规律,正确指导现代社会发展有效途径。

  • 标签: “经济人”假设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人类本质 社会实践
  • 简介:文学价值是一个流动范畴余逊涛文学价值问题是文学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价值认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价值是文本属性,作为事物客观属性是一成不变”这一静态层面上。然而一个不争事实是:同一作品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氛围里,对不同接...

  • 标签: 文学价值 一个流 论文学 接受者 潜价值 二重性
  • 简介:"经济"利己性并非理论假定,而是一个简单事实;"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是追求物质、金钱最大化,是包括名誉、地位、良心以及长远利益最大化;"经济"涵盖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府官员在内所有劳动者;"经济"出现利他行为时也不能排除其出于利已动机;"经济"利己属性是基本权利,无善恶之分.对"经济"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制度,使正当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损害他人利益行为得到抑制和禁止.制度安排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强化对权力约束原则,实现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 标签: 经济人 权利 制度安排
  • 简介: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但其所关注角度是不一样,这一点在儒家颜元《存编》和佛家宗密《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存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实践形态,是要对作出一个符合儒学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本来形态,是要对作出一个符合佛学事实判断,两者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不同进路,即儒学实践进路和佛学形而上学进路。

  • 标签: 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 简介:域中有四大:道、天、地、。域之空间性所具有之承受与保持可能性,由于时间性之道在其中流逝而成为现实,展开为天地世界,召唤着物与人。物与人在天地世界中逗留,使得天地世界分裂为天下。圣人、民、众人、我、吾便生存于天下。在天下与天地张力中,圣人“为无为”于天下,使远离本真天地世界群体存性存在民与众人,开始向“小国寡民”理想国回归:“吾”则在对天下静观中展现出纯粹生命力与生命感。

  • 标签: 域一空间 道一时光 万物
  • 简介:本文不拘泥于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框架,从推动孙中山哲学思考先行著作入手,重新探讨了《孙文学说》。认为《孙文学说》除人们所熟悉知行关系等认识论外,还有更丰富哲学内容,尤其是给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新构建。它力图摒弃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人为对立,注意吸取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成果,并努力把人文精神追求置于科学基础上,使二者互相为用,相得益彰,试图以此为革命实践提供一种更加恢弘积极哲学思维。

  • 标签: 孙中山 人文精神 叔本华 心性文明 柏格森 精神生活
  • 简介:<正>整个宋明儒学基本精神是确认人性,并进而通过对存于人性中天理与人欲之张力处理,以重建儒家人哲学.刘宗周是宋明儒学殿军,他三易其稿谱》是宋明儒学最后写本.这个写本不仅是对以往思想简单总结,更是直面阳明心学之后晚明思想所出现裂变所作出回应,宋明儒学最终归结便于这种自身推进发展中完成.然就笔者所见,除吴宓于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时将《谱》列于“应读书目”(吴宓文学与人生》第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表现出特别的重视外,少有学者对刘宗周这一自认为最重要著作作专门讨论.本文在借晚明儒学内外问题以说明刘宗周《谱》性质之后,细论《谱》,期望能展示出来明儒学人学最终归结精神旨趣.

  • 标签: 刘宗周《人谱》 宋明儒学 心性本体 功过格 王阳明 人的哲学
  • 简介:各级地方官作为维护治安职能主要承担者,是关系地方治安好坏与否关键因素.两汉社会治安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以豪强大姓为主、对社会治安严重破坏地方恶势力;二是遭遇天灾人祸诸多灾民、流民;三是官逼民反,以农民为代表社会下层反抗势力.针对这些不同情况、不同性质问题,许多齐鲁籍官吏采取了不同措施和方法,并且留下大量施政范例,在社会治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两汉 齐鲁人 地方治安
  • 简介:西方经济理论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本性是利己主义,而这种利己主义与社会利益又是一致,满足人类利已本性最好途径就是实现经济自由.这完全是资产阶级价值观.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同时,必须抛弃这种利已主义价值观,坚持正确社会价值和道义责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 标签: 理性"经济人" 利已主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市场经济 社会利益
  • 简介:清末民初,巴蜀“好今文家言者”主张以今文之“理论”统一古文之“事实”,并对以康有为公羊学为中心文学系谱提出质疑。蒙文通即认定晚清公羊学近乎伪今文学,而以礼制为本,按家法条例治《毂梁》才是成熟今文学。蒙文通重构近代今文学系谱,不仅丰富了对道咸学术流变认识,更呈现传统学术近代转型多元路径。近代今文学疑古思潮为整理国故与古史辨运动变经学为古史学,以史代经提供思想资源;然蒙文通弘扬廖平《春秋》学,由廖平以今古讲两汉,进而以《春秋》论先秦,志在复古求解放,为其以史证经,以经御史埋下伏笔。

  • 标签: 蒙文通 今文学 毂梁
  • 简介:天、地、三才各有其道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能量密集化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限制,但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 标签: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 简介:“过(恶)”思想是刘宗周《谱》核心话题之一。《谱》将“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过(恶)”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客观性和常在性,是对人性本质理性把握。

  • 标签: 《人谱》 “过” 迁善改过“本心”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马尔库什在该书中对马克思“本质”概念解读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普遍性探讨,说明人是社会、有意识存在;三是指出人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本质只有在与社会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人的本质 解读 概念 马克思理论 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