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创生的概念是汉语"生"字最重要的意项之一。最初,华夏先民用作为超越主体的"帝"来解释宇宙的创生,并始终认为这一超越主体造物的秘密对人而言是开放的。先秦儒家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其"生生"之说,强调天之生物的全部道理都在宇宙万物日新又新的不断新生之中。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对"生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这一气化流行的角度来理解"生生"。这一理解最初多见于道家文献之中,秦汉之际广为流行,为儒家所吸收,而集大成于董仲舒。另一思路是通过人的道德本心之觉润说"生生",强调人先天有一超越之心,能够体天地万物而感其真,此心之伸展、觉润,便赋予万物以生意,心之生生无穷,便是天之生生不息。这一理解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至宋代而大兴。相比于由气之相生解生生,这一思路能够更有效地说明存在与道德的必然性,堪为儒学之正宗。

  • 标签: 儒家 创生 生生 超越性 本体宇宙论
  • 简介:<正>《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 标签: 精神现象 管子 内业 心术 著者 两个来源
  • 简介:10月12~1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20篇,其中包括法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布伦纳(JosephE.Brenner)和丹麦著名学者索伦·布赫尔(SorenBrier)提交的论文。

  • 标签: 哲学精神 信息时代 哲学分析 学术研讨会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 标签: 《周易》 天人合 大衍之数 宇宙模式 宇宙生命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