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要对毛泽东的一生作出客观评价,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无疑是首要问题。而"毛"论者在评价毛泽东时往往从既有政治立场出发,罔顾事实,采取种种不正当的方法来达到非议毛泽东。其主要手法有以下五种:一是采取当下标准不注意历史语境;二是断章取义不注重历史完整性;三是预设立场后寻找相关论据;四是虚构编造事实来肆意污蔑;五是混淆个人责任与群体责任。通过上述方法的使用,他们不顾事实真相,随意剪裁历史资料,按照其意愿进行重新组装,试图达到最终抹黑毛泽东的目的。正是他们拙劣手法的运用,使得其虚伪面目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 标签: 非毛化 评价标准 常见手法
  • 简介:邓小平均衡发展思想是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先富带动后富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地发展顺序、顾全'两个大局'思想和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改革道路等构成了该思想主要内容。我国当时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按劳分配原则的恢复和重新确立、'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是该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前提。邓小平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而且与西方经济学界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级增长理论等均衡经济发展理论高度暗合,并对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非均衡发展 先富带后富 “两个大局”
  • 简介: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学说,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下,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属政治思想性而非经济性,对于规模的群众集体行动,笼统的称为“群众闹事”,处理方式一般压制多于疏导,依据的是人民的信赖和执政党的“威权”。

  • 标签: 非直接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50年代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的“毛化”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形态隐蔽化、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的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建立抵制“毛化”错误思潮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的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使他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卓尔不群,不仅开辟了一条举世无双的中国革命之路,并开创了古老中国的伟大新时代,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人生业绩。研究毛泽东成功的个性因素,有助于我们在世纪之交回顾过去,展望将来,为培养跨世纪的新型管理人才开启一些思路,找到一些启发。

  • 标签: 中国革命 业绩 管理人才 成功 思路 展望
  • 简介:江青集团是"文革"政治路线的产物。江青拉帮结派,在"文革"中进行疯狂的反党篡权活动。毛泽东对江青在"文革"中的肆虐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毛泽东对江青的野心和帮派活动又进行了批评和遏制,使"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的阴谋没有得逞。

  • 标签: 毛泽东 江青集团 “文化大革命”
  • 简介:“九·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中央关于开发西部的部署逐渐明朗,投资力度逐渐加大,东部地区也加紧了向西部的考察、合作与支持。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西移已成定局,这正是邓小平同志生前发展中国、强盛中国的美好愿望。他虽然不是专门的经济学家,但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今天,回顾他统观全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区域经济 非均衡协调发展观 经济合作 经济结构 投资环境
  • 简介:马克思的“新社会因素”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和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在理解和运用该论断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新社会因素”论,不仅要依据马克思的具体阐述,更要把它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当中来认识,这样才自匕得出客观的结论。

  • 标签: 马克思 “新社会因素” 资本主义
  • 简介: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毛化"思潮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毛化"思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由部分否定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革命、建设思想和实践,乃至其文化成就和个人人品;从形式上看,表现为高度的拟真化、生活化和复杂化,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毛化"思潮进行及时跟踪和理性辨析,将有助于认清这一思潮的发展趋势、特点和实质,为有效应对这一思潮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媒体 “非毛化” 表现 实质
  • 简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话语之一,与共产主义、剩余价值、阶级等其他话语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这类话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异议,但今天却遭遇了质疑,既有对坚持群众史观却否定英雄史观的疑惑,有对教材和法律把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人士规定为人民,但却不能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所带来的困惑,更有提出用为纳税人服务代替为人民服务的错误认识等。"人民"话语中诸如此类的疑惑,只有在实在性和实在性的统一中解读,才能化解冲突,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魅力。

  • 标签: 人民 实在性 非实在性
  • 简介:作为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的产物,阿尔都塞与后马克思主义共享着相同的时代背景,虽然二者的总体规划不尽相同,但在各自的主题化论述中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我们将在意识形态与霸权、多元决定与政治自主性以及相遇与链接的对比研究中呈现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阿尔都塞因素,呈现阿尔都塞的理论因素如何影响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阿尔都塞对当代激进政治理论话语的建构意义。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 同一性 差异
  • 简介:马克思十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也很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创新的作用。而这正是作为一种竞技性的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传统教育以对象性尺度为目标,舍本逐末,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从实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对象尺度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意志、志趣、直觉、灵感等正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这充分展示了教育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 标签: 非理性因素 发现教学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简介:教育援藏有别于对口支援西藏制度体系下的其他部分,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谁援藏,在藏期间如何行为,是整个教育援藏的重心。本研究以高等教育援藏干部选派为分析对象,引入制度分析而非政策分析,关注制度过程中的组织因素,认为教育援藏首先是组织行为。以此基础对政策约束下的理性算计行为模式进行批评,提出援藏干部选派是组织权威、组织对援藏的意义构建、个人对援藏的理解和收益一成本计算互动的结果;在藏行为则发生在具体的组织情境和环境中,适当性行为取代个人理性算计。进一步,展现了高等教育援藏制度过程中的价值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冲突,突出制度绩效的长效模式而非短期逻辑。

  • 标签: 教育援藏 制度过程 组织 价值逻辑 市场逻辑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因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和规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性和重复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多源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模糊性。扭转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年轻干部有知识有文化,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是基层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激发基层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对振兴乡村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优秀年轻干部 创业障碍 有文化 创造力
  • 简介:青年的思想特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在社会变革期,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相当显著。改革开放近30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经历了复苏与困惑、冲突与分化、重建与发展等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就整体发展轨迹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进步是显见的,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 标签: 青年 价值观 发展 文化
  • 简介:在《认知考古学》一书中,福柯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新史学观。在他看来,传统的进步史观的本质实际上是由意识进步论和理性目的论建构起来的,这种主观思维中生成的完形模式总是想造成平滑和同质的历史主体,并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由起源到终结的发展过程性。而新史学的历史研究则是要从根本上拒绝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线性图式",它不再制造任何类型的历史总体性,而恰恰是要分析这些连续的不同系列中的东西是如何被建构成连续总体的。

  • 标签: 福柯 《认知考古学》 新史学 非连续性 目的论 起源
  • 简介:不同于以往的见解,马克思通常将资本主义以后的新社会称为“联合体”(Association),并且在资本主义自身中发现了它的萌芽。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联合体”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又是怎样孕育了“联合体”的要素。本文首先从基础理论层面论述了联合体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联合体社会的“主体”不是“资本”或“国家权力”等外在力量,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和生产者”。另外,联合体本质上是以相互主体地、能动地、有意识地联合在一起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这才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怎样产生了联合体的要素(主体及物质条件),马克思又是怎样理解的?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并试图阐明这一问题的基本点。

  • 标签: 资本主义社会 新社会 联合体 联合劳动 合作工厂
  • 简介:本文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了10省市的1500名公民为调查对象,在2011-2014年年初持续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考察公民国家认同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体较高,但存在弱化倾向。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受过中等教育、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中下阶层人员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年收入8—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中上阶层人员。回归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成效评价正向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教育机会公平感、司法公平感对国家认同感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不持续,表现出优势等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公民利益需求、公平需求满足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机制。

  • 标签: 国家认同感 发展现状 影响因素 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