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仪陇位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是朱德、张思德的故乡,是“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故里和源头。“两精神”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弘扬“两精神”,是广大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了弘扬“两精神”,将仪陇打造成中国乡,发挥其辐射效应,对策建议如下:要大力建设张思德培训学院和纪念馆,成立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联盟,把弘扬两精神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结合起来,成立全国宗旨研究会、全国德文化研究中心、朱德军事战略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组织,倡议将每年9月8日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日。

  • 标签: “两德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根本宗旨 仪陇
  • 简介:传统文学理论认为,象征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曼则批判象征推崇寓言,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重视文学的寓言性,着重读出文本中符号和指涉意义之间的非一致性,这是曼的寓言式阅读方法。曼还从语言修辞角度阐明了言意之间的断裂,宣称了阅读的不可能性,即阅读是无终极的过程,这与语言的隐喻特征相关。文本语言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欺骗性,而且语言指定意识形态的模式,只要有语言,就有意识形态。所以,曼的寓言理论把一切现象看作文本,以语言作为阅读的主符码进行寓言式阐释,试图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

  • 标签: 阅读 寓言 象征 修辞性 意识形态
  • 简介:乌·霍伊泽尔(UrsKindhauser)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1982—1987年间分别出任联邦高等法院刑事审判庭大法官职务和联邦高等检察院独立检察官职务,1987年任弗莱堡大学法哲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罗斯托克法学院首席院长。自1995年起任波恩大学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现为波恩大学法律—国家学学院的首席院长,兼任刑事诉讼法学所、法哲学所所长。自1980年以来先后以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学术专著《故意行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刑法当中对行为的理解》和学术论文《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产生重大影响,预见性地提出社会的危险因素是人类自身,并且提出要对恐怖主义实施提前预防。他的著述在关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3月18日,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薛晓源先生与波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国良先生联合采访了乌·霍伊泽尔教授,宾主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学术对话,现将录音整理发表,以飨读者。教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此次采访的主题是:在法治时代如何规避和化解危险与风险。我们知道1986年前苏联爆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举世震惊;同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教授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他又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巨大的反响。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一个法治普适的时代,作为一个著名的法学家,从法学的角度您是如何理解风险与危险的?

  • 标签: 乌·金德霍伊泽尔 德国 社会生活 心理活动 自我认知 法学
  • 简介:<正>研究巴赫选择什么为切入口呢?美国学者凯特琳娜·克拉克和迈克尔·霍奎斯特在他们那本著名的《米哈伊尔·巴赫》的引言里指出:"巴赫向读者提出的最大问题不是要吸收一套陌生的新名词,也不是要重新思考任何个别的认识范畴。……巴赫的难题在于:

  • 标签: 巴赫金 文学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 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 文学人类学
  • 简介:<正>引言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MikhailMikbailovichBakhtin,1895—1975)以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人文思想研究。他的'边缘'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使得他的理论涉猎极广,并总是能独辟蹊径地作出新意逼人、一针见血的论断,但从整体上来看,他的理论中作为'三大主干的对话主义、时空体和狂欢化,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抵触,即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整体之间,也存在着前

  • 标签: 赫金 时空体 拉伯雷 庞大固埃 时空坐标 狂欢化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论述巴赫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学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斐迪南·拉萨尔围绕着《济根》的论战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双方政治理念的一次交锋。拉萨尔在剧本中将济根塑造成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望的却是通过戏剧来表现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伟大和真正的革命领袖托马斯·闵采尔,恩格斯看到了闵采尔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他的政治纲领已经接近共产主义。故此双方争论的焦点隐含着谁才是真正的革命领袖。《济根》所构想的悲剧性冲突影射1848年的革命运动。拉萨尔通过《济根》传达'革命冲突'具有重复性和必然性,1848年的革命不过是重复了《济根》中的冲突,故此其失败也是必然的。恩格斯批评了拉萨尔的悲剧观,在不否认济根和胡登的目的是解放农民的假设前提下,提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悲剧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斐迪南·拉萨尔 弗兰茨·冯·济金根 托马斯·闵采尔
  • 简介:勒兹所推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的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的"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的是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的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太尔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太尔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四)三个伟大构思的比较分析上面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创作唯物辩证法专著的构思,分别作了简略介绍。现在则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即所有这三个伟大构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尽管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内容,但毫无疑问,在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概括地说,有以下八点共同之处。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把唯物辩证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 标签: 凯德洛夫 简略介绍 《自然辩证法》 辩证思维 《逻辑学》 资产阶级社会
  • 简介:乔治·鲁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社会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欧洲历史,尤其关注英法两国的群众骚乱、反叛和革命。鲁对社会史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着重考察了骚乱、反叛和革命参与者本身,分析了他们的构成、行为和动机或意识形态。作为"下层史"的倡导者,鲁强调从受压迫者视角进行历史研究。他对底层群众的细致探究和剖析,丰富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社会史。

  • 标签: 乔治·鲁德 群众 身份 意识形态 下层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欲望作为勒兹哲学中的关键词,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无论是在其思辨的哲学理论中,还是在文艺理论中,抑或是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关于欲望的思考无处不在。本文借助勒兹所描绘的莱布尼茨和福柯的思想肖像,尝试探讨欲望作为生产机器的运转原理,包括在作为个体性的欲望中,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在作为生产机器的欲望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作为主体性的欲望中,快感和欲望的关系,并最终在心灵不可测的深度之中,呈现以勒兹为代表的当代法国左翼思想家所描绘的生命图景。

  • 标签: 欲望 褶皱 快感
  • 简介: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和《矛盾论》中,曾几次提到苏联波林学派,在《矛盾论》的'矛盾的普遍性'一节中,还就波林的一个观点直接进行了批评.那么,苏联三十年代对波林学派的批判,对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有何影响呢?从中借鉴和吸取了哪些有益的资料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 标签: 德波林学派 《矛盾论》 《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 哲学教科书 中国革命实际
  • 简介:<正>西方现代主义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学的优势,认为西方的人文科学——至少在其理论创建

  • 标签: 德国美学 刘纲纪 人文科学 中国美学史 西方人 西方现代主义
  • 简介:卢梭、席勒和荷尔林的诗性之思处于逐步深化的关系中。卢梭的著作以自由为主要动机。《社会契约论》阐明了人如何能够作为公民而重新赢得他作为自然之人而无法挽回地失去了的自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筒》中阐述了为什么通往自由的路须经过美。人为了完成他的政治自由的事业,必须首先通过美的艺术而进入道德教化和感性的和谐,从而获得完整的人性的自由。荷尔林的诗性思想完成了深化的最后一步,美的创造只能实现在神性的当下。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

  • 标签: 自然 主与奴 人格 共和国 完整的人性 祖国
  • 简介:马克思一边对资本主义发动激烈的批判,一边对自己时代的种种正义言说给予冷嘲热讽,这种独特的姿态既给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蒙上一层暧昧的色彩,同时也给人们反思"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在英美学界,塔克尔第一个描绘了"反对正义的马克思"的思想形象,而伍则追随塔克尔,就马克思的"正义批判"提出了更加繁富而细密的论证,布坎南把塔克尔和伍的这种观点称之为"塔克尔—伍命题"。本文力图从起源处展示"反对正义的马克思"的思想原像并对英美学界的此一论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真正廓清正义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原始位置并进而通达研究正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境域。

  • 标签: 正义 道德 历史 法权 生产方式
  • 简介:卡米尔·艾里一穆阿里受《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编辑部委托,在巴黎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进行采访,谈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克里斯蒂娃接受和在西方传播巴赫思想的缘起,讲述了巴赫对其影响,以及给出了巴赫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本评价。她认为巴赫对于欧洲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在研究和介绍巴赫的同时,她也将巴赫"写入"她自己的那些思索的语境。巴赫提出的对话、对话主义、互文性、他者和无意识等概念一直在发挥重大影响。巴赫不仅仅是一名专家,更是一位创造者,充满灵感的创造者,富有神采的创造者。他是文学中两大新的重要的维度之源头:一是"他者"之维度,二是体裁的历史与演变之维度。存在着两种巴赫的遗产:一方面是文化学的与符号学的遗产,另一方面是狭窄的意义上的文学的遗产,即围绕着对话主义这一概念与这一概念之变体——互文性而得以建构起来的那份遗产。

  • 标签: 巴赫金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他者性 巴赫金遗产
  • 简介:2016年12月1日,以“弘扬两精神、争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第二届宗旨论坛·“两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四JlI省仪陇县召开。论坛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全国红色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和井冈山干部学院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共仪陇县委、仪陇县人民政府承办。

  • 标签: 延安精神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教育研究中心
  • 简介:法比奥·维吉教授与海克·费纳教授是齐泽克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克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吉尔·勒兹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生发到成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表现在其从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纯哲学概念体系,转向实践层面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一政治哲学转向建立在他对马克思理论的解构和建构基础之上,呈现出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相一致的特点。

  • 标签: 马克思 吉尔·德勒兹 哲学思想转向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