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蒋建农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撰文认为,和毛泽东有所不同,邓演更直接、更系统地推动大革命后期兴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高潮,既得力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在基层的发动,又受益于以邓演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自上而下的大力号召和积极推动.

  • 标签: 农民问题理论 邓演达 毛泽东 异同 大革命后期 国民党左派
  • 简介:德里达因其独特的提问方式和论理方式而被划入所谓"隐晦哲学家"的行列,为此,阅读他的著作必须要有充分的智性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对历史语境的反思和对读者自身文化局限的自省。作者在该讲演中还强调:阅读德里必须着眼于把握作者的哲学思辨和推理的过程,而切不可仅仅满足于现成的批判性结论。讲演以德里的《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为例,对德里如何廷续现象学哲学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才开始展开不同于前人的运思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 标签: 德里达 隐晦哲学 解构主义 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
  • 简介: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

  • 标签: 朗西埃 阿尔都塞 《“批判”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 影响
  • 简介:德里与马克思的相遇对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本文通过对德里与马克思之间关系的历史性和文本学的阐述,试图揭示出德里向带“负号”的本体论和带“准”字的先验论进行转变的过程性痕迹。

  • 标签: 德里达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 解构主义 本体论
  • 简介:<正>20世纪文论史上,文学的政治性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而这个话题的焦点之一,就是文学形式有否政治性。在形式一结构主义将文学形式当成文学的本体所在的观点具有极大权威性和影响的时代,要证明文学的政治性,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证明文学形式具有政治性,克服了它,其他的方面就比较容易解决。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所以,它也成为文学非政治论者抵制政治论诗学的最有力武器和最重要的堡垒。如果弗·杰姆逊关于一切历史的、社会的"归根到底都是政治的"判断是合适的,那么,从根本上讲,从人类社会历史视角切入对文学问题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文

  • 标签: 政治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论史 历史视角 俄国形式主义 杰姆逊
  • 简介:本文旨在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这种思路来自伽默尔思想的启发。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至少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学,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 标签: 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 伽达默尔 辩证法 现象学
  • 简介:德里的《马克思的幽灵》无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视野,但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程。本文的要点在于:1.如何理解德里的幽灵学;2.马克思的异质性的批判精神与解构的关系;3.德里是如何处理马克思的那些经典的和传统主题,在这些主题的重新定义方面,德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存在哪些根本分歧;4.德里在马克思主义的未来面向方面提出"弥赛亚性"的主张;5.作为无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是如何与幽灵学相联系的,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质性精神和面向未来的革命精神相联系,这既是解构主义的深化的问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 标签: 德里达 马克思 幽灵学 异质性 弥赛亚性
  • 简介:邓小平提出的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发展战略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重大改革。改革走到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现象,引发人们对这一改革措施的质疑。正确认识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发展战略,无论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现象,还是对改革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尤为重要的。

  • 标签: 贫富差距现象 共同富裕 部分先富 邓小平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丹麦哲学家施克出于为费尔巴哈辩护的目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唯心主义的定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施克的辩护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施克没有看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又找错了地方.施克对费尔巴哈哲学形象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在于,他沿袭了庸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定性,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标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于施克关于费尔巴哈哲学形象错误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我们要对讨论主题做更深层前提分析,要对哲学家展开辩证分析.

  • 标签: 施达克 费尔巴哈 恩格斯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