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性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历史任务,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构建完备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 标签: 党群干群关系 系统工程 历史任务 制度体系 群众
  • 简介: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新概念基础上,继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再次高调重申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可以预见,文化生产力解放程度与发展水平,将越来越成为衡量改革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发展成效以及评估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重要尺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党对文化认识重大理论创新,是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改革。人类即将步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时期。

  • 标签: 文化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报告 十六届四中全会 文化软实力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问题,牵涉中国核心利益。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随着我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出台,党中央对两岸关系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效能显著提升。

  • 标签: 台湾问题 两岸和平统一 新时代两岸关系
  • 简介:网络是信息时代特征,网络文化发展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网络党建”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践领域和网络技术创新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历史条件下.“两新组织”应注意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文化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途径.建设网络文化背景下“两新组织”网络党建思想文化阵地。

  • 标签: 网络文化 两新组织 党建
  • 简介:所谓“四张牌”战略,是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习近平同志视察河南时讲话精神,提炼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个相互联系战略组合。近几年来,河南省在“四张牌”战略指引下,取得了突出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优化这一战略执行效果,首先,需要厘清并强化“四张牌”之间互动机制,其中基础能力建设是基本保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是动力源,产业结构优化是链接器,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载体。其次,需要构建建良好市场主体区域协同机制,执行协同是“四张牌”协同机制核心,构建公平市场主体利益分享机制是执行协同关键,降低制度遵从成本是提升协同效率与效果必然要求,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是重要协同手段。最后,为加快推进“四张牌”战略实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工作中心,系统、整体、有机地认识并协同推进“四张牌”战略;二是准确界定河南省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四是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培育河南发展新优势;五是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人民群众需要载体。

  • 标签: 河南省 “四张牌”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简介:当下中国高校在践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上,存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重视不够等隐忧。追根溯源,主要在于一些高校领导干部示范作用不够、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以及社会上人们对理想信念认识存在误解等。解决这些隐忧,必须在澄清对理想信念错误认识中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发挥高校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完善理想信念教育设计内容;优化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共享。

  • 标签: 高校基层党组织 大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教育 隐忧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优秀年轻干部。”年轻干部有知识有文化,对未来有美好憧憬,是基层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一个群体。激发基层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对振兴乡村有极其重要意义。

  • 标签: 优秀年轻干部 创业障碍 有文化 创造力
  • 简介: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90年实践中,造就了大批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涌现了无数灿烂群星般英雄人物。但毋庸讳言,当下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严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己经发展了”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

  • 标签: 文化对策 胡锦涛同志 反腐思想 防治腐败 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中央
  • 简介:新时代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有新突破,人才培养要有新拓展,科学研究要有新聚焦,学科建设需要再规范,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示范带动需要再扩大。新时代也给全国重点马院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双一流"建设、育人合力、"五大攻坚战"等为马院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新时代重点马院发展,要贯彻落实党十九大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好后备师资队伍;围绕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学术研究成果影响力;借助"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数量、质量和热量,打造过硬马克思主义师资队伍;练好内功,服务社会,全面提升重点马院在全国示范效应。

  • 标签: 新时代 全国重点马院 问题 机遇 对策
  • 简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国崛起作出了截然不同解释,同时也对中国崛起中遭遇矛盾提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面对中国继续崛起所面临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结构性矛盾,新自由主义开出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药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引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分析中国崛起良好理论框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中国崛起 社会主义
  • 简介:对120个学位点801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表明,全部论文共15个一级主题,66个二级主题;词频高于10关键词有8个;438篇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求论文选题大致分为思想理论类、学科建设类、历史进程类、实践问题类等,其中,163篇论文选题来自学科互涉部分,选题方式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角度切入研究、比较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其他学科问题、用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问题等;363篇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求论文选题大致分研究对象越位、研究旨趣背离、学科关联不紧、理论指导乏力、研究方法失当等情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问题意识不足、学科边界不清、协同创新困难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指导,加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范化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选题 问题意识 学科边界 协同创新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