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的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 有机统一 生态建设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蕴含着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建立在人类史从自然史中不可逆转地分离出来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目的性活动的局限,预见了改造自然收益无法补偿代价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们指出,由于现实中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复合权力结构所固有的不平等特征,所谓自然的复仇又不是平等地施加于人类全体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必须以改造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作为不可忽略的前提条件。

  • 标签: 人类史 支配自然 自然复仇 权力结构
  • 简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凝聚的整体提升。正如习主席指出的:“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国”观得到全面升华,为民族凝聚的重构发挥了重大作用。

  • 标签: 中华民族凝聚力 内在关联 抗战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
  • 简介: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总体性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来把握经济学的历史感。而西方经济学坚持个人主义、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态度,追求超历史的经济学,因此历史感缺失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这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与时俱进、充满生命的经济学。

  • 标签: 历史感 客观历史过程 实践
  • 简介: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似乎没有得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相提并论的重要性地位,1974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第1卷《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文学艺术观》(KarlMarxandFrederickEngelsonLiteratureandArt)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不足。这本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的第一卷,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即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美学观念,建立在对二者的政治、经济、哲学经典著作、片段化的戏剧、绘画等艺术评论与私人通信等真实可靠的文本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诸如艺术与经济、生产、阶级的关系、倾向性写作、艺术现象的语境与内驱、个体的人的创造、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异化、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美学是否体系化等问题。著作的另一个深刻之处在于,在充分的原始文本支持下,作者指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如马克思审美的欧洲整体性趣味与恩格斯的德国本土倾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苏维埃或社会主义美学观念的区别。这些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语境 审美经验 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