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为理论基点,从"美的规律"的角度对人的"二重性"与现代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认为,马克思的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也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一种更合理、更符合人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同时,也从人的对象化机制的二重性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可能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包括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思考和把握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科学的基础。在美学和人文科研究中,引入当代人类学等实证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法,诸如数量统计与分析、田野调查、精神分析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把人文科的问题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尽可能结合起来,从而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审美、伦理、信仰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文化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危机的可能性及其途径。

  • 标签: “美的规律” 现代性 美学 跨学科 实证科学
  • 简介:<正>上海交大"美学与文化产业"暑期学校于2011年7月4—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两百名优秀研究生、博士生及少量青年教师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研讨。本次"美学与文化产业"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院承担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暑期学校由交大人文院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暑期学校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贾斯汀·奥康纳,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的第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12个顾问之一,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曾为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撰写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贾斯汀·奥康纳教授同时还帮助邀请了一批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美学、艺术学与创意产业的教授学者,如Andrew、MichelleTabot、

  • 标签: 美学理论 暑期学校 人文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昆士兰科技大学 奥康纳
  • 简介:由陈晋撰写的《文人毛泽东》,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毛泽东的力作。本书三个方面丰富和深化了毛泽东研究:首先,视角独特,不同凡响。以往的毛泽东传,都是从政治、军事活动等方面来记述毛泽东的一生,或者截取毛泽东一生的某个横断面(如早年...

  • 标签: 毛泽东 文人 毛泽东研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实味 毛泽东文艺思想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的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的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的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性的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的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的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文学概念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的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的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的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的"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的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的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的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的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正>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Machere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沉默观",创造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标签: 马舍雷 文学本体论 话语生成 文学生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 简介:自红军长征以来的70多年中,以长征精神为抒写对象的长征文学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长征文学中的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作者笔下抒写出不同的形态。然而,对长征精神的具体概括虽时有变化,但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却具有永恒性。

  • 标签: 长征文学 长征精神 变迁
  • 简介:<正>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主体力量的确认和见证。这种活动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审美需求和关怀人的历史命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这种表现活动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的,即文学首先和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确立文学的人民性范畴。文学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

  • 标签: 历史命运 阶级对抗 专题化 果戈理 李衍柱 观念上层建筑
  • 简介:《导论》是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的初步研究成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发展中自觉追求科学建设的具有标志性的专著之一。它从性质、定位、对象、要素、形态、范畴、理论的生成和转化、理论及理论体系等方面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整体综合创新研究。体现了新思路,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学科建设是个艰巨系统工程。由于偏重于规律法则的逻辑探讨,对历史的方法有所忽略,因此《异论》有些论述显得粗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文学理论科学建设 自觉探索 综合创新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
  • 简介:<正>在文艺的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同审美因素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由于不适度的倾斜所造成的极端:一种片面性是唯历史精神和唯人文精神而非美学精神,即忽视文艺中的审美因素而孤立地强调和推

  • 标签: 新写实小说 历史精神 人文精神 美学精神 审美因素 王尔德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现,不仅体现了科学精神,同时更体现了人文意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科学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当今中国社会存在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象,从而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造成诸多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着力构建现代人文精神:一是要注重对国民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 简介:诗词既可以是一种休闲的材料或者休闲的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的记录。毛泽东诗词是上等的休闲材料,她既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又可以给人以奋发的力量,她向我们展示的历史与预言,则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他的诗词也是他所张扬的民族的不屈的乐观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是毛泽东诗词能教给当代中国人的又一个方面。不仅仅是指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诗词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毛泽东的诗词还贯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浓厚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的历史、人生、社会发展观,体现着伟大的民族与人文精神,因此,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永远的启示性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 简介:中西文论思想的既有成果表明,文学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从文化研究角度着手,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审美话语,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各自为对方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对话的思路。文学研究应该把审美话语的组织形式及其文化意义作为研究的核心,进行多学科的批评性探讨。

  • 标签: 审美文化 文学研究 沟通 对话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功能分不开: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人文知识分子提供了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与精神创造功能。人文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市场经济造成的人格异化的自我反思;二是批判商品拜物教;三是着力于构建新形势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四是通过创作大众化的文化成果推进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众。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文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