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黄福寿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基础上的“中国式”思考。毛泽东发展思想的嬗变,可以分为以“苏联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主动模仿、

  • 标签: 毛泽东 嬗变 社会主义发展 历史 传统发展观 社会科学
  • 简介:通过考察黑格尔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概念,本文认为,通过将主体把握为“精神”,黑格尔超越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以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从而具有了实践哲学的特征。

  • 标签: 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精神
  • 简介:理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其由始初的神学概念发展由概念、命题构成的知识体系经过了古希腊到近代的过程。理论是自然观或是世界观的系统形式,理论投射到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理论涵义的嬗变代表着一种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而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又影响着理论的属性和价值。因此,理论的嬗变与现代性的形成息息相关。近现代以来,理论和自然的双重“祛魅”使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使自然逐渐“祛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实践哲学就是要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恢复价值的完整性,恢复价值与自然的统一,即“复魅”。

  • 标签: 理论 自然 祛魅 复魅 实践哲学
  • 简介: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乃是意识形态观念进步的过程,而体现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则是不同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要借助特定的制度形式主要是正式制度来表现自己,并在正式制度的变迁中在深层次上起着关键性(尽管并非是根本性)的作用,说到底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变迁的表象而已。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两次剧烈而深刻的变迁过程,这种变迁过程在表象上体现为制度变迁的过程,

  • 标签: 意识形态观 中国社会转型 形态变迁 社会发展 社会制度
  • 简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引领始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史洪流,呼应时代精神的伟大召唤,与青年奋斗的理想追求相互激荡,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紧密相连,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当前,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融入新一轮社会信息化浪潮、适应日益深化的教育国际化环境等历史大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通过促进大学生个人理想追求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谐共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大学生在国际比较中的文化自信等方法和路径,实现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因势而新”。

  • 标签: 习近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因势而新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的重大政治命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三个基本要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依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路径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一个突出"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统一起来"和"四个善于"的战略部署中。"党主法治",即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模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法治国家建设的新模式,也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和中国政治传统的一种中国式法治模式,是今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可行的模式。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核心理念 推进路径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与深化,经历了初步探索、调整发展、稳步推进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这一领域的改革方向集中反映于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之中,充分体现了党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关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呈现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作用的理论逻辑、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现实逻辑、问题解决与目标实现相统一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改革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坚持一元多向、多点突破的改革路径,坚持以民主理想、利益预期和危机意识为主导的合力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 标签: 改革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 新时代 逻辑进路 经验
  • 简介:以何种范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研究其实是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之名,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的规律性及其意义之实。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种"误读",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基本事实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为进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格的科学把握,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从此拨开历史进程中所弥漫的层层迷雾,在实践的历史根基处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理之光和价值之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