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现场聆听了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此后又认真学习和研读这个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 历史 《讲话》 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
  • 简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言行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前嚣张。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分子不甘失败,又以新的手法、面目继续出现,这正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科学认清、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是背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唯心史观,又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还要看到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 标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为开发扶贫阶段,国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政策;21世纪的前十年为参与扶贫阶段,面对新的扶贫工作形势,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主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至今为精准扶贫阶段,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前期“大水漫灌”扶贫方式所导致的真正贫困群众得不到有效帮扶的问题,并从财政、制度和政策上不断给予支持。经过三个阶段的扶贫工作,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当前,我国在推进扶贫事业发展时,还需对一些领域逐步完善提高:不断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扶贫体制机制。

  • 标签: 改革开放 开发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精准扶贫
  • 简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自1921年以后,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实践证明,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历史解读 强国战略 党的建设 党建 演进
  • 简介:周恩来军队政治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武装斗争理论的成果,强调党要管军的思想,同时强调军队纪律建设和军队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创造了政治教育并基本确立了其基本内容和原则,在思想和组织上为革命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依旧紧抓新形势下军队政治教育,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国解放军军事理论的发展。

  • 标签: 周恩来 军队政治教育 基本内容 历史贡献
  • 简介:"小康"一词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上"小康"概念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构建和实践下,"小康"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基础上,给予"小康"更多的时代内涵,使得"小康"逐渐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奋斗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概念符号。考辨"小康"概念的源流,不仅可以了解"小康"内涵的变迁过程,还可以透视各个社会力量对"小康"的价值要求和实现政治社会秩序的主张。

  • 标签: 小康 社会 概念 源流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历史命运 中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范围 无产阶级政党
  • 简介:以现实为皈依,以史鉴今,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特色和核心诉求。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习近平对历史教育与学习的地位与功能,对历史历史知识的性质均做出了明确回答。温故知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鉴往知来,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必然;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爱国主义力量;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获取精神激励等,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历史观 以史鉴今 不忘初心 唯物史观
  • 简介: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关键期所作的重要调研,其内容包括寻乌县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况、商业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剥削状况、土地斗争情况等,内容翔实,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寻乌调查历史经验表明,通过调查研究来弄清实际情况、用调查研究指导党的科学决策、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地的阶级路线进行明确等。从寻乌调查中学习毛泽东的调查艺术、牢牢把握四种工作态度、调查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研成果由人民检验。

  • 标签: 毛泽东 寻乌调查 土地革命 历史经验 当代价值
  • 简介:田鹏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根于马克思“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基本理论,孕育于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判断,趋向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克服现代性桎梏,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高度理论自觉。

  • 标签: 唯物主义 人类 马克思主义 世界
  • 简介:如果说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还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哲学的痕迹,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就不再把异化看作抽象人性的自我异化,而是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并且以生产关系变革作为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异化一直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但其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中走向成熟。正确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还是从领袖人物重要论述及党的重要文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都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科学把握西柏坡精神的实质与核心,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要把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作为参照坐标,以主体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前在哪里等为切入点,结合考察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源头进行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实质,是谦虚谨慎、永葆本色、正视挑战、面向未来的不懈进取奋斗精神。"不懈进取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 标签: 西柏坡时期 党的历史方位 西柏坡精神
  • 简介:乔治·鲁德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社会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欧洲历史,尤其关注英法两国的群众骚乱、反叛和革命。鲁德对社会史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着重考察了骚乱、反叛和革命参与者本身,分析了他们的构成、行为和动机或意识形态。作为"下层史"的倡导者,鲁德强调从受压迫者视角进行历史研究。他对底层群众的细致探究和剖析,丰富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社会史。

  • 标签: 乔治·鲁德 群众 身份 意识形态 下层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并且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必将铸就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 标签: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历史使命
  • 简介:孙帅在《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或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来否定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地位和伟大贡献;或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 标签: 毛泽东思想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国外学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批判 思潮
  • 简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写作的党纲,集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该著作虽发表于170周年以前,但是正如马克思和思格斯所言,书中的一般原理至今还是完全正确的。贯穿该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由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人的解放学说构成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并未过时,但是它们的实际运用必须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初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唯物史观 共产主义 人的自由发展 初心和使命
  • 简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历程,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梁启超在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出版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万国公报》
  • 简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四川省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促进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 标签: 地方历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