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传统的历史作用、对待传统的态度和传统的形成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精辟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扬弃一切人类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丰富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传统 传统文化 启示
  • 简介: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是国外学者长期争论的论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是否拒斥正义,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非正义,共产主义社会能否超越正义,马克思是否反对分配正义。要厘清这些问题,只有在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国外学者争论的实质,才能澄清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从而厘定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本质内涵。

  • 标签: 马克思 正义 问题 解答
  • 简介:张云勋(《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斯大林把联系看作唯物辩证法的四个基本特征的第一条。毛泽东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指出:'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并且教会许多人搞形而上学。''他讲事物的联系,好象无缘无故什么东西都是联系的。''他讲事物的内在矛盾,只讲对立面的斗争,

  • 标签: 张云勋 哲学教材 内部层 次范畴 层次的
  • 简介: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时,其根本的出发点是生产力,邓小平正是从生产力角度思考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而后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的,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基本观点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基本要素的邓小平思维方式。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生产力观点 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观点虽受挫折但依然有一定市场,宪政观借'中国梦'的提出'老调重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透过历史事件评价广泛渗透,普世价值观虽然在理论上不能自恰但还是具有潜在的杀伤力,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成为一种思潮和时尚,民族主义观点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而日益增长,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伴随着中国文化热而走红,'新左派'的观点在一批中老年群体中依然顽固,民粹主义观点打着民意的旗号得以滋生。这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表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各种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日益明显,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诸源汇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通过整体设计、碎片植入的方式影响大众,意识形态通过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方案方式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与网络等新型媒体相互促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研判,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新变化 新特点 应对策略
  • 简介: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应该说是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中长久不衰的老话题,至今仍然不断有新观点出现。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西方
  • 简介:《资本论》第3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它是考察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关系的重要文本。根据MEGA2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一方面,恩格斯尽可能地保持了马克思手稿的原貌,不做改动;另一方面,恩格斯又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马克思的手稿,例如对马克思简单叙述的地方进行详细清晰地论述、统一符号、增写导论等等。对于恩格斯编辑马克思手稿的考察并不涉及恩格斯是否歪曲了马克思,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恩格斯在编辑工作中并没有任意而为。毋宁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恩格斯的编辑方式是否是《资本论》第3卷唯一的编辑方式。

  • 标签: 《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手稿 恩格斯 编者 作者 编辑出版
  • 简介:马克思最敬重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既是他的忠实朋友,又是他毕生事业最得力的合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后的40多年间,他们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启迪和全力支持下,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建立起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马克思在世时,恩格斯为共同事业的需要心甘情愿作出牺牲,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实现伟大亡友的遗愿而牺牲自己的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有如一个巨人与另一个巨人,是不能分割开的。但是,国内学界有人追随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进一步制造出"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等谬论,是十分有害的错误观点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反杜林论》
  • 简介:统一和斗争的相对绝对问题新探──兼论毛泽东和列宁观点的异同方辉锦统一和斗争的相对绝对问题,是一个重要而颇有争议的哲学问题。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反对怀疑论和诡辩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统一和斗争的相对绝对问题是列宁首先提...

  • 标签: 毛泽东 相对和绝对 绝对性 相对性 列宁 辩证法
  • 简介:李达史学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史学的根基,必须从以往的传统史学成果中吸取营养。可以说,李达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精辟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和价值也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使他的史学思想必然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智慧。李达受传统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早期教育阶段的史学启蒙;二是受湖湘本土史学文化的熏陶。

  • 标签: 李达 史学思想 传统 溯源
  • 简介:2000年8月22日至25日,由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湘潭师范学院、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徐州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汉中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渭南市召开。到会代表50余人,收到论文70多篇。会议对朝鲜战争的~历史原因、我国决定出兵援朝的决策依据,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地位、经验教训、理论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并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标签: 党史研究室 省委 中共 代表 50周年 出兵
  • 简介:近年来学术界有学者对马克思晚年是否提出了“跨越”设想提出质疑,虽然这对深化有关研究是有益的,但这种观点及其论据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是持久而深入的,所得出的结论是他慎重思考的结果;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他早先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从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思想的比较来看,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看,“跨越”设想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关注,并非中国学者的理论虚构。

  • 标签: 马克思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 卡夫丁峡谷
  • 简介:毛泽东毕生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应当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吸纳,是成功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与基础;他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放在第二位,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应该吸取他晚年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放松警惕的教训。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强调根据地建设要注重减轻人民的负担、保护人民利益,并把关心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利益作为敌占区政策的出发点;提出了'人民是一切的母亲'和'党的优势主要在于群众的拥护'的著名论断,并阐述了群众运动的自身规律。抗战时期邓小平的群众工作思想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对新形势下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抗战时期 邓小平 群众观点 群众工作
  • 简介:"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何为"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人们多以西方的学说作解。其实,中国的传统中以"公正"、"公道"、"公平"、"正义"等自有的话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关于"公平正义"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吸取关于"公平正义"现代文化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去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资源,这对于确立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和公正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课题组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公正观"的研讨会,从思想观念和政策操作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公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谨将这次研讨会上几位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公正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公平正义 社会科学理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悲剧 中国悲剧观念 审美现代性 公共话语
  • 简介:话语体系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中国古代以“民”为核心的“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话语体系,不仅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现实出发,变革了以“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话语核心的转变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表达,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人民 话语体系 现实的人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