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中国现代文论的同质化现象中国现代文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古代文论向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初步建构起中国文学理论的框架,奠定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归之为中国文学走向"被殖民"的历史,把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归之为中国文论"西方化"的过程,甚至认为"(中国现代文论)只是借用他人的概念术语衣装演练了一场堂皇而缺乏神采的戏"这显然是太简单化和情绪化了,中国现代文论

  • 标签: 现代文论 列文 古代文论 文学走向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的历史
  • 简介:<正>人们常说,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本质存在于关系。但真正的结合与关系的真正把握,却必须运用马列主义一贯倡导的唯物论辩证逻辑方法。在世界格局、文艺态势风云变幻的今天,要保持马列文论特有的

  • 标签: 逻辑地 列文 本质存在 艺术形象 客体世界 不平衡规律
  • 简介:不断出现的文学理论之所以不能圆满地解释文学写作与文学批评的实践,而且彼此相互不容甚至冲突,其原因在于文学理论各自的视角不够全面、深刻,这尤其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文论范式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是一种超越具体文论之上的哲学,是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性视角;同时它也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分层次的分析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视角之下的层析方法。这种方法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对诸多文论范式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探析,进而对文学史上各种理论范式进行整体性理解,特别是从高层次上理解我国当前文论热衷于追随西方理论、失去自我主体性的现实困境,从而寻找到实现当代中国文论创新和突破的方法与路径。

  • 标签: 唯物史观 文论范式 文学批评 层次分析
  • 简介:<正>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全球化日益推进的客观现实在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百家争鸣,蔚为大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曾指出:"仅仅在十年以前,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很少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问津变为无所不在: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都是不受欢迎的。"

  • 标签: 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吉登斯 世界历史性 物质生产
  • 简介:本次研讨会,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其发展的经验和对中国文论发展的贡献,研讨了目前存在的困境和危机,从而对如何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了详细探讨。与会者提出要面向当代中国问题发展,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借鉴国外文论资源,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从而走出国门,与国外学者进行平等的对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论 中国化 对话
  • 简介:<正>一、当代中国的国情定位和文化身份当代中国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因素的并存共生、多元发展。其中最基本、最主导、最大量的存在形式是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与生成。要具体地有区别地应对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状态。只看到前现代因素,只看到现代因素,或只看到后现代因素,而没有集中关注主要问题的主导方面,甚至忽视当代中国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和生成这个基本事实,可能会造成文化

  • 标签: 文化中心 前现代 现代因素 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社会历史 后现代
  • 简介: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文艺暴动"期。该时期,"文艺暴动"的参与者、卷入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乏感以及紧迫的革命文学形势,触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论、唯物史观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都纷纷被翻译到中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迅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核心话语,取代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主导位置。但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学术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文学界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总体上理论成色相对不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 标签: 革命文学论争 文艺暴动 马克思主义文论 无产阶级文学论 唯物史观文学论
  • 简介: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用,具有包括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命题、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和创作方法、价值取向等要素在内的相互关联的自足的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社会政治文化变革引发的"文化范式"的转型、科学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的学理支撑以及苏俄文论的深刻影响。它对文学的认识功能的强调与突出,拓宽与深化了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客观价值存在的体认,同时又存在着知识增长弱化、接受视野狭隘单一、轻忽文学审美特性、学科性思考欠缺等历史局限。

  • 标签: 认识论文论 知识体系 话语资源 意义与局限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处于不同立场的论战参与者都曾通过译介来自日本的社会主义论著,以攻击、反驳论敌,并巩固自身的立场。李达、施存统等人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社会主义研究者的文章译载于《觉悟》《学灯》《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使社会主义论战的内容更为丰富,社会主义的探讨与争论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日文社会主义论著被有效地运用在此次探讨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的论战之中。

  • 标签: 社会主义论战 翻译 日本 河上肇 山川均
  • 简介:李达史学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史学的根基,必须从以往的传统史学成果中吸取营养。可以说,李达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精辟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和价值也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使他的史学思想必然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智慧。李达受传统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早期教育阶段的史学启蒙;二是受湖湘本土史学文化的熏陶。

  • 标签: 李达 史学思想 传统 溯源
  • 简介:毛泽东毕生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应当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吸纳,是成功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与基础;他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放在第二位,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应该吸取他晚年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放松警惕的教训。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何为"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人们多以西方的学说作解。其实,中国的传统中以"公正"、"公道"、"公平"、"正义"等自有的话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关于"公平正义"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吸取关于"公平正义"现代文化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去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资源,这对于确立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和公正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课题组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公正观"的研讨会,从思想观念和政策操作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公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谨将这次研讨会上几位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公正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公平正义 社会科学理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悲剧 中国悲剧观念 审美现代性 公共话语
  • 简介:话语体系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中国古代以“民”为核心的“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话语体系,不仅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现实出发,变革了以“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话语核心的转变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表达,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人民 话语体系 现实的人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
  • 简介:郑忆石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民本主义是其主要内容。传统爱国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在为求民族独立解放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价值指向,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是对传统哲学经世致用“求实之学”的新解,对传统伦理化认识论“知行之辩”的改造。

  • 标签: 民族文化传统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 省委党校
  • 简介:尹胜、朱春花在《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1956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农业合作化和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

  • 标签: 传统农业 改造思想 毛泽东 《党的文献》 农业合作化 农村发展
  • 简介: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扬弃继承和创新发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是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色”、“时代价值”,对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主张,富有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对我们党一贯强调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习近平重要论述 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