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官兵致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之,是正确处理官长与士兵关系、上级与下级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军的初期,在各个时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并直被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所坚持。

  • 标签: 中国共产党领导 官兵 毛泽东 军队政治工作 重要思想 行为准则
  • 简介:“Fetishism”,在汉语中,这个外来词有两个同等通行的译法:“拜物教”和“恋物癖”。两个译法恰好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论述语境,即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而这两种论述语境所关注的层面既有不样的地方,又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不样的地方在于:个是从商品生产的逻辑来讨论“fetishism”(拜物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种社会症状阅读;另个则是从主体欲望的运作来讨论“fetishism”(恋物癖)的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种主体症状阅读。相互重叠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关注作为对象的“fetish”(物神)既可以感知而又超感觉的幻象特质,关注这幻象运作在社会和主体那里造成的特异效果。本文的重点就是要从不同的论述语境来厘定“fetishism”的性质及其构成机制。

  • 标签: 拜物教 恋物癖 奇观化
  • 简介:理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种知识体系。其由始初的神学概念发展由概念、命题构成的知识体系经过了古希腊到近代的过程。理论是自然观或是世界观的系统形式,理论投射到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理论涵义的嬗变代表着种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而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又影响着理论的属性和价值。因此,理论的嬗变与现代性的形成息息相关。近现代以来,理论和自然的双重“祛魅”使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使自然逐渐“祛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实践哲学就是要在个新的层面上,恢复价值的完整性,恢复价值与自然的统,即“复魅”。

  • 标签: 理论 自然 祛魅 复魅 实践哲学
  • 简介:在本雅明看来,巴黎拱廊街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神话的缩影,是个辩证的现代性意象,它不仅真实地反映着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虚幻性和拜物教本质,而且隐藏着整个社会集体的乌托邦理想和人们革命救赎的共同诉求。

  • 标签: 本雅明 巴黎拱廊街 现代性批判 商品拜物教 乌托邦理想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性国家和自主性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性国家及其国家自主性;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性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起进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性。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性和分析性,是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本文从研读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思想家阿多诺的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入手,基于阿多诺的非同性哲学思考反思其对个体生命与死亡的辩证论说。笔者认为,阿多诺非同性哲学语境中的生命辩证法具有双重意蕴,它方面致力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使得个体生命经验与死亡经验成为虚假的同,另方面则试图在对生命的理论思考与特定的历史现状、具体的社会制度之间保持种不可化约的辩证张力。与此同时,笔者将结合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生存论存在论思考以及阿多诺对此的批驳进步分析后者独具特色的生命辩证法。

  • 标签: 阿多诺 生命 非同一性哲学 海德格尔
  • 简介:本文首先通过列举《资本论》第章第三节中关于价值形式的段文字的各语种文本,以及对中译文和德文的完全致的分析,表明中译文完全忠实于德文原著,因此中文版的翻译没有问题。其次,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举出国王和臣民的例子所要比喻说明的论点,理顺了论点和比喻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标准对英文版和法文版的差异做出分析与评价。最后,在般的意义上,文章对于英文版特别是法文版的版本价值表达了些浅见。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价值形式 文本差异
  • 简介: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在中国有了零星的译介,但真正形成第次传播热潮,是在1900—1911年间。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中国知识界取法西学的主要通道,社会主义思潮也主要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孙中山、梁启超等人有关社会变革的思想逐渐成熟,他们之间的不同随后体现在场论战中,即以孙中山为中心的《民报》与以粱启超为中心的《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1907年后,无政府主义的介绍也渐成热潮,这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个重要部分。

  • 标签: 社会主义思潮 日本 孙中山 梁启超 无政府主义
  • 简介:共同体与个体是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对重要范畴。用这对范畴观察人类历史,获得了下列视角新颖的历史图景: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强共同体、弱个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统意志淹没了个体的意志;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强个体、弱共同体的社会,它解构了共同体对个体的束缚,个体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但个体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则扬弃了前两种社会状态,既充分保留了二者的优点,又否弃了二者的不足。

  • 标签: 共同体 个体 马克思 范畴
  • 简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中,保存着份恩格斯学习波斯语时留下的4页语法摘录。这份学习笔记约写于1853年5月到6月间,摘自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爵士的《波斯语语法》。这份手稿不但为考察恩格斯学习外语的般方法提供了新的证据,也是恩格斯“曼切斯特岁月”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真切见证。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随着东方危机和克里木战争,恩格斯和马克思敏感而严肃地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他们既关注欧洲列强的殖民战争在东方社会经济中造成的直接后果,同时也关注东方战争的进程及其结果对欧洲各国外交关系和内政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

  • 标签: 恩格斯 波斯语 “曼切斯特岁月” 东方研究
  • 简介:波至少在1994年10月、12月,以及2004年8月三次直接提到'始于毛,成于邓'。这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提法因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指代对象和丰富的内涵实质,加之精准的表达而被广泛传播,但要对其引申使用则需进行具体分析。

  • 标签: 始于毛 成于邓 薄一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