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关于人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色差别:青年马克思是在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战中来理解人,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城,强调是对人进行现实、历史分析。马克思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标签: 人学形而上学 “现实的个人” 青年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过程称为“民主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变革,不仅表现在它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社会合理性”(social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批判。与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underdetermined)策略相比。对理性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东西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批判力量,并把它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三种主要形式。

  • 标签: 合理化 技术 科层制度 市场 批判理论
  • 简介:实质合理性的当代论证是与对合理认识论辩护、对批判思维阐发和对相对主义反驳紧密联系起来。实质合理性可以被理解为:基于可中立判断和评价"好理由"由批判思维所主导,个体在认知和行动中以理性评判和道德评价相结合方式来实际建构合理性。

  • 标签: 实质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 命题式辩护 信念式辩护 合情理性
  • 简介:人类对个人行为批判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能动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欲望和真正属于认知者欲望,然而反思自身可靠却是有问题。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责任感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能动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能动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最有用证据相左。据此,目前对认识能动概念诸多论述和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

  • 标签: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观念,因为我们相信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事情,而且,我们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认知者知道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社会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自主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社会分层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和科学自主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和复杂,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信息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不可分辨,那么载体之上随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不对称;第三,从不可分辨和不对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特征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而且,一个组合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过程中,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学文化对人文文化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这是“文化科学”主要内涵。

  • 标签: 科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主义 人文 文化科学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在马克思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信息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在"实现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2012年10月27日,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活动重头戏之一,"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世界大学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很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哲学系主任和一些国际知名哲学家或哲学教授与会,大家围绕大学哲学教育展开了研讨。

  • 标签: 哲学教育 大学哲学 系主任 联席会 社会 当代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行进速度了,哲学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日常生活推理是可废止。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辩护、理由权衡和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选择过程中,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了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实践是可废止;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推理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一形式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单一和单调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逻辑。

  • 标签: 可废止性 推理 认识论 道德冲突 初显的 单调的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问题.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问题.在理性回应论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责任,而非人工智能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陈嘉映《说理》一书主题是“说说理之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理”。“说理之理”有什么内涵,“说理之理”为什么值得论说,可以通过对西方哲学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思想演化过程考察得到理解。把理性(reason)不仅理解为合理(rationality),而且理解为讲理(reasonableness).有助于克服当代哲学中理性独断主义和理性虚无主义非此即彼。当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讲理(reasonableness),与梁漱溟先生进行中西比较时所说中国文化“理性”,很值得做一深入比较。

  • 标签: 理性 合理 讲理 梁漱溟 哈贝马斯 罗尔斯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与科学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