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住房是人民安居、经济发展的载体和体现,而地震往往让住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支持抗震救灾、推动灾民安置和引导恢复重建,住房评估成为震后阶段的重要工作。“5·12”地震和“9·21”地震是我国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两次地震。本文以这两次地震的重灾区,即都江堰和南投为例,结合文献归纳和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来总结其在评估流程、框架和作用等方面的策略特征。文章得出,两者在整体策略上基本一致,但在实际策略的组织部署和技术利用上有所差别。本研究总结了两者的经验和不足,为震后住房应急管理中的住房评估提出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地震 震后住房 安全风险 评估策略 应急管理
  • 简介:从总体安全观角度看,安全研究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社会科学)。安全社会科学工程作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群)的二级学科(群),在中国日益成长,其具体三级学科不断涌现。本文拟从总体性安全观和社会系统论角度,将该学科体系形象地勾画为人形、安字形、全字形结构模型图,并对其体系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安全社会科学也需要与安全自然科学技术等进行深度对话和互动。此外,本文首次尝试使用更具有总括性的汉拼Anquan,来统帅和整合英文Safety和Security。

  • 标签: 安全社会科学 安全社会工程 总体安全观 社会系统理论
  • 简介:成立应急管理部是典型的大部制改革,这种改革事实上萌芽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领导分管+业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模式,有助于减少职责交叉,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优化现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管理转型升级。但是,厘清内部不同机构及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边界,重塑权力结构,实现优化协同高效运行,完善法律保障,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 标签: 应急管理部 大部制改革 部门整合
  • 简介:近年来,企业参与灾害治理成为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现象。以逐利为天性的企业何以且如何参与灾害治理?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其工具性和规范性两种不同视角为分析工具,将企业灾害参与和社区的抗逆力关联起来,同时基于不同企业灾害参与动机的差异性,将企业灾害参与抽象为公司导向社区导向两种不同模式。以这两种模式及其演变为框架,探讨了公司层面的抗逆力社区层面的抗逆力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发现,采用不同灾害参与模式的企业客观上有多重途径同时改善公司社区层面的抗逆力,但企业的抗逆力并非天然就能转化为社区的抗逆力,只有社区导向的企业才能有效促进社区抗逆力的提高。本文对两种企业灾害参与模式的提出及其演变路径的分析,既为理解企业的灾害参与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企业灾害参与能力建设和公共政策层面的企业灾害参与管理指明了方向。

  • 标签: 灾害治理 应急管理 企业参与 公司导向 社区导向
  • 简介:社区灾害弹性是灾害研究的新兴领域,对全球社区灾害弹性学术文献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趋势。以SSCI数据库中社区灾害弹性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社区灾害弹性研究的发文时间、文献来源地、来源期刊和研究者的特征进行总结,并综合内容分析法挖掘主要的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社区灾害弹性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目前研究多停留在以案例为背景的概念梳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未来,展现时空动态性的社区灾害弹性模型框架开发将是重要方向;多类型灾害和级联灾害的社区弹性理论框架和评估工具开发将成趋势;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社区灾害弹性构建路径研究或成热点。

  • 标签: 灾害 社区弹性 SSCI数据库 内容分析
  • 简介:"法外私了"是医患冲突治理中常见的现象,从经验上判断,医患双方都试图规避法律准绳。从行动者主观因素的角度观察,身份特质规则偏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不准确的身份认知两种规则的选择性取舍,决定着冲突双方博弈的结果。在行动过程中,医患双方在策略尝试、冲突"互动"和妥协等不同环节,均无法形成法治共识。因此,准确的身份认知、回归正式规则,才是未来依法治理医患冲突的关键。

  • 标签: 医患冲突 身份认知 规则偏好 法治缺席
  • 简介: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收入的显著提升促进了大众对于多样化出行方式例如客轮旅行的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发生的客轮沉没事件也不断敲响安全警钟。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事故致因理论构建客轮沉船风险评价模型,从船舶自身因素、人为因素、通航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方面研究分析了客轮沉船事故的基本特点,并运用客轮沉船风险评价模型对“4·16韩国世越号”客轮沉船事故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此类安全事故的策略建议。

  • 标签: 应急管理 沉船事故 事故树“世越号” 风险分析
  • 简介:雾霾给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尽管学术界已对雾霾成因、构成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有关雾霾风险感知的研究依然不多。本文从社会脆弱性和社会建构性视角出发,利用2018年上海市1656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雾霾风险感知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雾霾风险感知同时存在脆弱性和建构性两种机制,很难说哪一种机制是主导或是根本性的,但是两种机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存在“叠加效应”,即拥有脆弱性特征并处于建构性环境的人群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风险感知。最后,本文认为利用建构性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推动空气信息和雾霾知识的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居民对雾霾风险的重视程度。

  • 标签: 雾霾 风险感知 脆弱性 建构性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