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该文以兴安叶松为原料,依据木结构设计规范对国产落叶松动弹性模量和静弹性模量进行研究.采用应力应变片与应力波法分别测定其静态、动态弹性模量,结果表明:静弹性模量是动弹性模量的1.23倍.图2,表4,参9.

  • 标签: 落叶松 胶合木 力学性能
  • 简介: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是评估农药环境安全性的基础,农药的降解动力学通常以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现有的环境暴露模型也均需要输入一级动力学模型的农药在土壤中50%消失时间(DT50)。但有时一级动力学模型不适用于描述农药在环境中,特别是土壤中的降解。因此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使用非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DT50的导则。介绍了欧美降解动力学评估方法,并用多组降解数据比较了2种评估方法的区别。

  • 标签: 农药 降解动力学 非一级动力学模型 评估方法
  • 简介: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对小鼠静脉注射农药氰戊菊酯后,氰戊菊酯在体内分布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为评价农药暴露风险提供依据。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PBTK模型构建分为5个房室:肝脏、肺、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氰戊菊酯的浓度变化率由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结果模拟预测了小鼠静脉注射0.5mg·kg-1、2.5mg·kg-1、10mg·kg-1氰戊菊酯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酯浓度变化曲线。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对小鼠静脉注射0.77mg·kg-1氰戊菊酯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酯的浓度值变化模拟值与前人的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估测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农药暴露体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利途径。

  • 标签: 氰戊菊酯 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小鼠 欧拉数值法 静脉注射
  • 简介:在衡阳地区对7个西葫芦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品种在早熟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品种,其中湘葫一号和金船46号西葫芦比对照增产10%以上,2个品种产量均高达为6800kg·(667m2)-1;世龙翡翠、玉菇39号西葫芦、优玉西葫芦比对照增产在5%~10%之间.湘葫一号、湘葫二号、玉菇39号、美国如意西葫芦比对照品种的植株发生病毒病和白粉病少,属于高抗病性品种.该7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 标签: 衡阳地区 西葫芦 品种 比较试验
  • 简介:研究了城市污水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的重金属钝化规律.由蘑菇渣、磷矿粉、鸡粪、高温菌种与城市污泥组成的试验堆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快速干化.经过30天的好氧堆肥,试验堆体稳定态铬的比例达到了67-80%,稳定态铜的比例达到了31-41%,稳定态镍的比例达到了49-57%,稳定态锌的比例达到了46-55%,稳定态锰的比例达到了56-64%,污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减少.生成的复合有机肥施用于园林绿化.图5,表2,参5.

  • 标签: 城市污泥 好氧堆肥 重金属 钝化
  • 简介:2014年3月25日,“长江第一湾高山原始森林保护项目”第二次项目竞争会上,兰丽华人生第一次站在了演讲台上。台下坐着5个评委,利苴村、桃花村、兰香村3个村委会各派出一名代表,乡政府派了一位副乡长,另外一个是“长江第一湾高山原始森林保护项目”负责人邓仪。台上,作为村民代表的兰丽华做着10分钟的项目陈述,然后10分钟接受评委质询和村民的提问。用他的话说“一点也不怯场,且富有激情。”今年37岁的兰丽华是丽江市玉龙县石头白族乡利苴村合作社理事长,他所在村民小组申请的两个项目是:利苴合作社股份制仿野生种植红杆天麻项目和利苴合作社股份制养殖野蜂项目。

  • 标签: 生态保育 长江 试验 村民小组 森林保护 合作社
  • 简介: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对苯二酚能够阻抑碱性藏花红和溴酸钾反应的原理,联用顺序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对苯二酚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苯二酚的线性范围为0.05~1.50μg·mL^(-1),检出限为0.02μg·mL^(-1),完成一次分析循环总的试剂消耗仅为0.125mL。该方法用于自来水、地表水和河水中对苯二酚的测定,结果与HPLC法所得结果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对苯二酚 环境水样 顺序注射 动力学光度法
  • 简介:国内外对黑老虎药理成分、营养价值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低海拔地区的引种、栽培等方面研究鲜见报道.引种湖南通道一年生粉红1号、虎绿1号、紫黑1号3个品种,对其生物特性、生物学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对其栽培效果评价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人工种植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低海拔 黑老虎 资源特性 引种
  • 简介: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HA对U(Ⅵ)吸附影响。考查pH值、时间、U(Ⅵ)的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改性腐殖酸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改性腐殖酸吸附U(Ⅵ)的最佳pH值为6,最大去除率为99.37%,吸附在6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UO22+在改性腐殖酸上的吸附是放热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达0.99以上,表明IHA对铀的吸附是以表面为主要吸附位,并不是均匀的单层吸附。图8,参9.

  • 标签: 六价铀 吸附 腐殖酸
  • 简介: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组分复杂,生物毒性高,大多采用生物处理联合物化深度处理的工艺,以满足炼焦化学工业的污染排放标准,但其排水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为研究工艺排水安全性,选择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sus)血红细胞、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为测试生物,研究了焦化废水及各处理阶段出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进而识别影响生物毒性的水质因子。焦化废水经过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后,出水急性毒性比进水下降71%,遗传毒性下降为90%以上的轻度以下损伤,显示生物强化处理对焦化废水生物毒性有良好的去除作用。生物处理出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后,则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变化:活性炭吸附法对生物急性毒性的消除最佳,但遗传毒性较生物处理出水有所升高;臭氧氧化法不仅水质改善效率差,且最终出水的生物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均升高;臭氧催化氧化法对水中残留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但也造成出水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的升高。各水样对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与有机物、氮等水质指标表现出较强相关性,而遗传毒性与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和改进处理工艺、保障水体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 标签: 焦化废水 生物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生物处理 深度处理
  • 简介:通过SOS/umu试验分析检测屋面和道路在2017年5、6月2场降雨过程中的遗传毒性变化。结果表明,从降雨初期到结束,在5月份屋面产生降雨径流2h内和道路产生径流20min内雨水样品的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诱导率IR均大于2,表现出DNA损伤效应;在6月份屋面产生降雨径流60min内和道路产生径流10-60min内雨水样品的结果均呈阳性,表现出遗传毒性。2场降雨中屋面和道路雨水样品的TEQ4-NQO均随降雨时间先增加后逐渐减小,5月份屋面雨水样品的毒性大于路面雨水样品的毒性,6月份则相反。遗传毒性分析降雨径流中污染物毒性的变化为雨水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降雨径流 SOS/umu试验 遗传毒性
  • 简介: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亟需采用高效的方法对数量巨大的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对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在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PBTK模型,又称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利用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原理,将生物体简化为用血流连接的肝、肾和脂肪等各组织器官房室,模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模型参数包括生理参数和生化参数2个部分,可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模型已应用于数百余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等水生生物体的毒代动力学模拟。已有模拟结果能够预测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有效剂量,对化合物毒性进行评估,并可用于不同物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暴露途径间的外推,有力推进了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 标签: 有机污染物 水生生物 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 生态毒理
  • 简介:将牡蛎消化腺分别暴露在1000ng.L-1和100ng.L-1TBT水溶液中4周,然后将染毒的牡蛎消化腺分别投喂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经过45d的暴露和30d的净化,我们发现雌雄疣荔枝螺的消化和生殖系统能较快地吸收TBT(吸收速率ku=0.004-0.022.d-1),并且其代谢(生物代谢系数BDI=5.59-23.30)和排出速率(净化速率ke=0.024-0.053.d-1)也相对较快,各器官中TBT的代谢产物MBT占了相对较高的比例,因此TBT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没有出现生物放大的现象。此外,TBT有逐渐从雌螺消化系统向生殖系统转移的趋势,并且雌螺生殖系统对TBT的吸收和富集能力(ku=0.006-0.022.d-1,生物放大系数BMF=0.181-0.664)要显著强于雄螺(ku=0.004-0.014.d-1,生物放大系数BMF=0.142-0.376),但其代谢和净化速率(BDI=5.59-10.50,ke=0.024-0.025.d-1)却显著低于雄螺(BDI=11.5-12.4,ke=0.031-0.050.d-1),雌螺的生殖系统被认为是TBT转移和富集的潜在靶器官,这对我们今后开展TBT污染的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三丁基锡(TBT) 吸收 代谢 不同性别
  • 简介:彗星试验是一种检测真核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的技术,快速、低成本、适用于几乎所有真核细胞,因此常应用于遗传毒理学、辐射生物学、肿瘤细胞学、毒性检测等方面。尤其以灵敏度高、检测联合毒性的特点大量运用于环境研究中。主要介绍彗星试验方法学发展历程,彗星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并指出应用中的受限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今后进一步推广该试验技术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参考。

  • 标签: 彗星试验 遗传毒性 DNA损伤 污染评价 生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