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圣经提到的审判,往往是收割自己所撒下的种子。审判是得到自己行事的结果,这是自然法则。由于转基因的问题,会出现许多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人类会遭到自己酿成的结果和审判。

  • 标签: 转基因种子 自然法则 粮食危机 审判 收割
  • 简介:环境中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对抗生的耐药性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论文采用抗生抗性平板法调查了北江河水中四环、红霉素及磺胺类这3类抗生耐药性细菌的存在,采用定性PCR及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水域sul1和sul22种磺胺类抗生抗性基因(ARGs)的存在和含量水平.结果表明,所采集北江水域的9个样品中有5个对四环素有耐药性,7个对红霉素有耐药性,8个对磺胺二甲嘧啶有耐药性;定性PCR实验并经基因测序结果证实,5个样品含有sul1,4个样品含有sul2.进一步的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7个样品中均检出sul1和sul2磺胺抗性基因,它们与内对照基因16S-rRNA表达量比值分别在10-2.56~10-0.52及10-3.25~10-1.24范围内,该结果显著高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北部河流的研究结果.此外,数据分析也发现,sul1和sul2磺胺抗性基因的含量水平与该区域水中磺胺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外源性抗生对河流的污染是诱导抗性基因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抗生素抗性基因 耐药性 聚合酶链反应(PCR) 荧光定量PCR 北江 珠三角
  • 简介: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颗粒对胚肺(HPF)细胞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影响,使用粒径10nmTiO2暴露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24h,提取RNA,应用基因芯片方法,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分类.结果表明,纳米TiO2暴露胚肺细胞,导致514条肺中表达的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基因分类显示400条基因涉及生物学过程;415条基因涉及分子学功能;391条基因涉及细胞构成.纳米TiO2作为外界刺激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影响钙、钾离子通道,上调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TNF、IL1B、IL1A等基因表达.

  • 标签: 纳米二氧化钛 基因表达 人胚肺细胞 基因芯片
  • 简介: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胚肺(HPF)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相关通路的影响,采用半致死浓度(0.437mg·mL-1)的10nmTiO2暴露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24h,提取R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纳米TiO2基因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暴露胚肺细胞,导致514条肺中表达的基因发生差异表达,涉及多个KEGG通路和BioCarta通路.纳米TiO2暴露胚肺细胞可能产生以下生物学效应:1)众多位于细胞外区域和细胞膜上的基因(特别是细胞膜受体基因)差异表达,对外界环境胁迫产生应激反应;2)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大量改变,调控细胞的炎症反应;3)钙离子通路的膜受体基因差异表达,导致大量钙离子内流,调控钙离子信号传导;4)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如OCLN下调),降低了细胞紧密联接力;5)与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刺激产生大量白细胞以抵抗感染.

  • 标签: 纳米二氧化钛 基因芯片 人胚肺细胞 通路分析
  • 简介:抗生在医药和养殖业的大量使用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加速了抗生抗性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ARG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扩散,抗生耐药性已成为目前全球卫生、食品安全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气溶胶作为ARGs的潜在储存库缺乏系统的研究数据,而通过空气传播具有较高抗生抗性水平的细菌可能是引起重要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文针对养殖场和医院2个抗生大量使用的典型场所,对气溶胶中ARGs的污染现状、样品采集与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并探讨了这一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表明开展气溶胶中ARGs研究的必要性,并为以后需开展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生素耐药性 气溶胶 养殖场 医院
  • 简介:抗生滥用导致的抗性基因(ARGs)泛滥问题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目前关于抗性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监测方面,但是关于抗生对ARGs传播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质粒是ARGs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以基于RP4质粒的大肠杆菌(E.coli)接合转移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盐酸四环、甲氧苄啶、磺胺氯哒嗪、磺胺异唑在单一暴露条件下对RP4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根据单一暴露的结果设计混合抗生的浓度比,探究抗生联合暴露实验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暴露条件下,只有盐酸四环对含有四环抗性的RP4质粒的接合转移频率有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在联合暴露条件下,对RP4质粒接合转移无促进作用的抗生会抑制四环的hormesis效应,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生的环境风险。并且用受体理论解释了抗生对质粒接合转移的hormesis效应产生机制,为目前尚无定论的hormesis受体理论机制提供了证据支持。

  • 标签: 四环素 磺胺 磺胺增效剂 抗性基因 大肠杆菌 基因水平转移
  • 简介: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细菌性疾病治疗。为探讨诺氟沙星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选择海月水母螅状体为受试生物,考察了不同浓度诺氟沙星和不同暴露时间对GTP结合蛋白(GTPbindingprotein)、氧化应激蛋白(oxidativestressprotein)和热休克70kDa蛋白(heatshock70kDaprotein,Hsp70)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FLX对海月水母螅状体的48h的半致死浓度(48h-LC_(50))是415.1mg·L^-1,NFLX对海月水母螅状体的毒性属于低毒。随着NFLX浓度的升高和培养时间的延长,Hsp70基因在第7天浓度300mg·L^-1时表达量受到显著性诱导(P〈0.05),较对照组升高9.1倍;GTP结合蛋白基因和氧化应激蛋白基因的表达量都呈现先急剧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基因均在第1天受到显著性诱导(P〈0.05),分别在NFLX浓度100mg·L^-1和300mg·L^-1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升高10.15倍和50.5倍。Hsp70基因、GTP结合蛋白基因和氧化应激蛋白基因在实验期间都对NFLX表现出较好的响应。

  • 标签: 诺氟沙星 海月水母螅状体 HSP70基因 GTP结合蛋白基因 氧化应激蛋白基因 基因表达
  • 简介:为了探讨有害因子胁迫与二氧化硫(SO2)细胞生物合成的关系,采用体外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H2O2(0.1、1、10mmol·L^-1)以及不同pH值(6.8、7.2、8.0)培养液对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SO2产生量(以胞内SO3^2-含量代表)的影响.结果表明:1)培养液过酸(pH6.8)和过碱(pH8.0)均可使BEP2D细胞SO2产生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p〈0.05);2)H2O2胁迫也可使BEP2D细胞SO2产生量增加,当H2O2浓度≥1mmol·L^-1时,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有害因子的胁迫下可产生内源性SO2;SO2可能是一种生物气体应激分子,能像应激蛋白那样提高生物体对有害因子的抵御能力.

  • 标签: H2O2 pH值 SO2 应激 支气管上皮细胞 生物合成
  • 简介:β-胡萝卜-15,15'-加氧酶(β-carotene-15,15'-momoxygenase1,bco1)是β-胡萝卜转化成维生A过程中的关键酶,bco1与bco1l是编码此酶的主要基因。本实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的与β-胡萝卜-15,15'-加氧酶编码相关的基因bco1与bco1l,以便深入开展对斑马鱼bco1的功能研究。分别在斑马鱼bco1与bco1l基因2号外显子选取sgRNA识别位点,体外转录制备sgRNA并与Cas9mRNA混合对斑马鱼Ⅰ细胞期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24h后收集部分胚胎进行PCR检测并将PCR产物进行单克隆测序确定sgRNA的有效性,构建首建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PCR检测、凝胶电泳及测序筛选可遗传突变体。本研究分别获得了bco1基因突变与bco1l基因突变,分析表明这些缺失和插入均可导致编码序列的移码,为研究鱼类胡萝卜代谢及相关发育过程等后续研究提供了材料。

  • 标签: β-胡萝卜素-15 15'-加氧酶 斑马鱼 CRISPR/Cas9技术 基因敲除
  • 简介:大多数蜘蛛是食肉的,但在哥斯达黎加,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杂食性的跳蛛。这种叫作Bagheerakinlingi的跳蛛只生活在牛角相思树上。而这种树中空的茎部也是凶猛的拟切叶蚁的乐园。

  • 标签: 荤素搭配 食谱 哥斯达黎加 杂食性 科学家 相思树
  • 简介:镌刻石经是藏传佛教信众的一个传统,刻经自称“朵多”。“朵多”们将经书,经文,佛像等刻在石片上,除了方便保存流传外,更意在经由刻经的艰难过程为来世积修功德。

  • 标签: 拉萨 藏传佛教 佛像 艺术品
  • 简介:从2002年4月1日起,我国长江流域葛洲坝以下至河口水域每年禁渔3个月。作为长江最大的过水性调蓄湖泊,洞庭湖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实施季节性休渔的。

  • 标签: 洞庭湖 休渔 长江流域 葛洲坝 季节性 河口
  • 简介:基因作物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加工成动物饲料后可能会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但目前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饲用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鱼饲料原料对鱼类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鱼的生长表现、生理生化、脏器功能及发育、组织病理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转基因作物 鱼类 生态毒理学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
  • 简介: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重组人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用以检测类,抗雌激素化合物和环境样品的类,抗雌激素活性.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人雌激素受体(hER)基因,构建诱饵质粒pGBKT7-ERLBD;分别提取并纯化两种含有ER共激活因子基因的靶质粒pGADg24-GRIP1和pGAD424-SRC1;诱饵质粒和靶质粒同时转染酵母细胞Y187,于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上筛选阳性菌落,分别构建两种ER双杂交酵母ER+GRIP1和ER+SRC1.考察双杂交酵母与不同激素:17β-雌二醇(E2)、二氢睾酮(DHT)、孕酮(PG)以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结合情况,并考察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4-羟基他莫昔芬(4-OHT)与酵母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R+GRIP1和ER+SRC1酵母均能够专一性的和E2结合,并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E2对ER+GRIP1和ER+SRC1酵母β-半乳糖苷酶活性诱导的EC50值分别为7.3×10^-11mol·L^-1和1.5×10^-10mol·L^-1,其中ER+GRIP1酵母细胞诱导产生的酶活性值明显高于ER+SRC1-酵母细胞.4-OHT能够抑制E2诱导ER+GRIP1酵母细胞产生的酶活性,并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IC50值为1.0×10^-7mol·L^-1.表明重组人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可以用于检测化合物和环境样品的类,抗雌激素活性.

  • 标签: 酵母双杂交 人雌激素受体 重组基因酵母 抗雌激素活性
  • 简介:细胞凋亡是调控机体发育和维护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在克隆了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肝脏组织中凋亡相关的bcl-2、apaf-1、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之后,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片段与唐鱼(Tanichthysalbonubes)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而bcl-2、apaf-1基因片段则分别与鮈鱼(Gobiogobio)和鲤鱼(Cyprinuscarpio)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和89%。基于稀有鮈鲫和已知物种的caspase-3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稀有鮈鲫与唐鱼、斑马鱼(Daniorerio)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金头鲷(Sparusaurata)、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外源性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理学机制及其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稀有鮈鲫在鲤科鱼类的分类及进化地位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的重要参考。

  • 标签: 稀有鮈鲫 基因克隆 同源性分析 系统发育树
  • 简介:番茄红营养价值极高,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于番茄红的研究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提取工艺,试验采用乙酸乙酯浸提的方法,从新鲜番茄中提取番茄红,以番茄红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探究了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浸提pH对番茄红提取率的影响水平,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番茄红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g:mL),浸提温度50℃,提取时间5h,浸提pH=4,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的提取率达到46.12ug/g.

  • 标签: 番茄 番茄红素 乙酸乙酯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 简介:滇地似乎有着特别宽容的山水,哀牢山和红河养育了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不同民族的人们。一次哈尼族山寨之旅,使我真正地逃离了那些假惺惺的风景祖矫情的民族风情。那种山寨的生活甚至使我有种奇异的熟悉感,在那片大山里一生活本该如此。

  • 标签: 哈尼族 民族风情 哀牢山 拉祜族 生活 彝族
  • 简介:为揭示浑河流域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水生态的潜在风险,利用兼并引物扩增获得鲫鱼卵黄蛋白原(Vtg)和核糖体蛋白L-7(RPL-7)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分别为825和450bp),建立以RPL-7为内参基因、定量鲫鱼Vtg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定量浑河野生鲫鱼肝组织Vtg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上游对照点(S1)相比,7月下游各点(S4~S8)雄鱼、S4和S6点雌鱼肝组织的VtgmRNA表达水平皆显著升高(P〈0.05);11月在雄鱼中未检出VtgmRNA的有效表达,雌鱼也仅在S2和S3点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浑河流域野生鲫鱼尤其是在7月明显受到了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的影响。另外,qRT-PCR方法能够灵敏检测出鲫鱼Vtg基因表达的时空差异。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卵黄蛋白原 实时定量PCR 浑河 鲫鱼
  • 简介:为探讨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差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0、100、200、400μg·mL^-1)对Hela细胞进行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Hela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MnO2和常规MnO2各染毒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TailDNA%)和尾矩(TailMoment)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浓度下,纳米MnO2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显著高于常规MnO2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MnO2和常规MnO2粉末均能导致Hela细胞DNA损伤,且纳米MnO2的损伤作用强于常规MnO2.

  • 标签: 纳米MNO2 常规MnO2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 简介: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双倒数法,在pH=7.40的缓冲溶液中系统研究小分子荧光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摩尔比法确定小分子荧光与β-环糊精的包合比n_(β-CD):n_(FL)=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30×10~4L/(mol·cm).双倒数法确定结合常数K~Θ18℃=7.21×10~5L/mol.热力学分析方法计算得到:(1)Δ_rH_m~Θ=7.93×10~4J/mol,Δ_rH_m~Θ为正值,说明包合作用吸热;(2)Δ_rG_m~Θ291.15K=-3.27×10~4J/mol,推测β-环糊精与荧光的包合作用有自发进行的可能;(3)Δ_rS_m~Θ291.15K=384.68J/(mol·K),由此可知,β-环糊精与荧光的相互作用为熵所驱动.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 标签: 荧光素 Β-环糊精 包合物 包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