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基于ANSYS软件平台,建立了发动机模试验系统传动轴强度和疲劳数值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与分析计算,研究了传动轴强度和疲劳与位移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传动轴设计准则。通过对发动机模试验系统扩压器与氮气破空设备的研究、分析与计算,得出了储能气缸和氮气破空环管的设计准则。采用该设计准则设计的发动机模试验系统解决了发动机试验启动过程压力过高、回火严重、发动机喷管变形等问题,试验系统满足发动机设计对模试验的要求。通过该试验系统考核的发动机已成功应用于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系统。

  • 标签: 高模试验 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试验系统
  • 简介:针对单级跨声速风扇切线速度、低压比的特点,采用先进的气动布局及特性分析方法,切线速度低压比转子设计、低损失可调导叶设计、大攻角范围低损失静子设计技术,以及叶顶激波系控制技术等,完成了该单级风扇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运转、总性能试验及导叶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单级风扇在满足发动机尺寸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各转速流量、效率、压比及稳定裕度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其中效率和稳定裕度远远超过设计指标。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核心机驱动风扇 高稳定裕度 高切线速度 低压比 变循环
  • 简介:为了检验室压脉冲推力器的设计并掌握液体N2O/酒精推进剂的点火燃烧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可移动喷注器的动密封采用O型圈结构,推进剂的流动通道既能保证充填时推进剂的流通,又能保证挤压时不会有回流。冷试结果表明密封效果良好。测定了系统的热试时序,实现了稳态条件下的点火燃烧,燃烧室压力为2.58MPa。由于液体N2O的饱和蒸汽压较高,容易蒸发,积存在燃烧室内的蒸气造成点火压力峰比较高。

  • 标签: 脉冲推力器 设计 动密封 实验
  • 简介:为探讨湍流度格栅的几何设计方法,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大涡模拟方法,以单平面格栅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不同格栅稠度、几何形状、来流雷诺数及表面粗糙度下,格栅后湍流度、各向同性特征沿流向的变化。结果表明,格栅稠度对各向同性湍流度基本无影响,稠度增加能增加格栅初始湍流度;存在优化的格栅形状、与格栅尺寸变化相关的来流雷诺数及格栅表面粗糙度,能改善湍流各向同性特征,进而提高格栅湍流度。

  • 标签: 高湍流度格栅 单平面格栅 格栅设计 各向同性湍流 大涡模拟 涡轮叶片
  • 简介:针对某型机中机身加强框在前期全机静力试验中出现应变梯度的现象,在全机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该框段及其周围部件建立了细节有限元模型,同时考虑了部件的细化和连接关系的细化,得到了与试验应变相接近的结果。通过对该区域传力路径的分析,确定了应变及应变梯度产生的原因,并用考虑材料塑性影响的极限载荷法计算了该框段的极限承载能力,为全机试验的继续进行提供了部分依据。

  • 标签: 饥身框段 高应变梯度 极限载荷法
  • 简介:本文基于由脆性损伤机制推导得到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通过引入Walker应力修正方法,建立了一种考虑平均应力修正的周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同时利用LC4和LY12CZ铝合金周疲劳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将该模型预估寿命结果与采用Goodman修正的原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预测结果良好,采用Walker修正的周疲劳损伤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估平均应力的影响。

  • 标签: 连续损伤力学 高周疲劳 平均应力 疲劳寿命预估
  • 简介:采用中温模拟级性能试验器,试验研究了反力度涡轮转子叶尖间隙对涡轮级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转子叶尖间隙对涡轮级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试验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涡轮级反力度较高时,随着相对叶尖间隙的减小,其对涡轮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转子叶尖间隙变化对导向器喉部流通能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反力度 叶尖间隙 级性能试验 涡轮效率 数值计算
  • 简介: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一种新型整体式层板催化剂床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催化剂床流道结构并对催化剂床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热试车结果表明,催化剂床性能良好,最高床载可达16.5g/(cm^2·s),分解效率96%,室压粗糙度小于±2%,催化剂床累计工作寿命大于455s,性能未出现下降趋势。

  • 标签: 过氧化氢 整体式催化剂床 层板 催化分解
  • 简介:本文针对军工企业走军民结合之路存在的科技发展如何满足需要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军民结合型企业的科技发展,要制定出规划,军工技术的提高,要重在工艺和质控技术上。在经营战略中要重视民用产品和民用生产装备的科研,攻关,在改造技术基础,注入新技术的同时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科技,引进技术是促进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科技发展还应注意人才的培养和软科学的研究与应用。

  • 标签: 技术革新 军事工业 科学技术交流 军民结合型企业 工艺技术 质量控制技术
  • 简介:本文概括了喷嘴试验中的技术难题。指出在喷雾尺寸分布试验中首要的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液雾试样的选取:归纳了激光散射测雾中的重要问题:介绍了最新的进行喷雾散布试验的方法。最后概括E^3发动机双扰流器文氏管混合杯喷雾装置的冷试,指出单个喷嘴试验,喷雾装置试验与燃烧室上喷嘴试验有其对应关系,又有不同之处,强调单纯做单个喷嘴冷试是不够的,这对燃烧室研制,喷雾装置试验(具有相应空气流动)更为重要。

  • 标签: 燃烧室 燃油喷嘴 试验技术 航空燃气轮机 液滴尺寸分布试验 喷雾散布试验
  • 简介:本文对除了航空燃气轮机主燃烧室的燃油喷雾装置以外的各工业界是所用的喷嘴技术发展作概括综述。运有高速(音速或超音速)气流来雾化粘性,易凝,磨损性液体以及形成超细喷雾是各工业界喷雾技术发展的共同点之一。雾化技术必须与喷雾散布技术结合才能达到工业装置对喷雾的全面要求。非常小流量的喷嘴与非常大流量的喷流的技术发展仍是喷雾技术上的难点,反压下的喷雾技术研究很少,极待发展。

  • 标签: 燃烧室 燃油喷咀 工业装置 雾化技术 喷雾散布技术 超细喷雾
  • 简介:早在1998年,NASA航天技术部进入空间战略目标管理者就指派空间推进协作组(SPST)启动一项可使得优先推进技术发展途径明晰化的研究项目。这些技术发展一旦实现,将很好地满足战略发展目标。该项研究着重于地球轨道和行星转移技术。与NASA太空科学部联合进行的一项独立的研究则在于说明为满足星际运输要求需要解决的技术。该项工作的首要目标是确定为完成较宽范围空间发射任务要求的关键技术和提供一个允许对技术进行比较和按优先级排序的框架。该项研究的结果预计可作为支持实现NASA空间推进目标的未来技术发展基金的优先建议。系统与技术分组的任务是确定所有候选的技术和提供评估过程,包括可用于对这些技术进行比较的白皮文件形式的资料。

  • 标签: 推进系统 空间技术 评估方法
  • 简介:液氧/煤油发动机地面试验中,液氧质量流量通过测量体积流量乘以密度来获得,密度测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质量流量的测量准确度。影响液氧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密度的计算公式和温度测量的准确性。介绍了液氧密度的获取途径、计算方法,对影响密度的主要技术问题,特别是液氧温度测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采用测温法计算密度,测温点选在涡轮流量计附近,传感器选用铠装裸露式A级铂电阻,同时推荐了密度计算公式。

  • 标签: 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 低温介质 温度测量 密度计算
  • 简介:通过对内窥镜检测技术的归纳、分析,并根据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和常见缺陷情况,提出了采用制作、积累缺陷样件,将内窥镜检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发动机内表面缺陷及多余物的定性、测量的实验方案。在试验基础上,对各种内表面缺陷在内窥镜中的形貌特征及判断方法进行了描述,并根据多组试验数据,制作了内窥镜检查的缺陷尺寸对比曲线。同时介绍了该方法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各重要零、部、组件上的应用情况。

  • 标签: 液体火箭发动机 内窥镜检测 多余物
  • 简介:本文根据某型号折叠翼功能试验中的要求,提出一种新的试验控制加载方法,讨论了如何运用折叠翼加载控制技术

  • 标签: 折叠翼 连接 控制 单向控制阀
  • 简介:运用PATRAN/NASTRAN分析软件,建立了飞机风挡玻璃结构的三维单元模型,对载荷和约束施加等提出一种方便的处理方法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风挡的应力及其分布,为风挡的定寿、延寿提供了依据。

  • 标签: PATRAN/NASTRAN 飞机风挡结构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本文综合介绍了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技术发展情况,指出了技术难题和关键所在,并根据作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及发展我国航空燃烧室技术的建议。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燃油稳定性 隐身技术 设计
  • 简介:研究表明,稳态等离子体推力器(SPT)具有比冲大、效率、寿命长的优点,是具有较高性能的先进空间推进系统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小卫星的姿态控制和轨道保持。概述了SPT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SPT的研究进展、主要性能参数、关键技术及其在潜在应用领域中的性能优势,指出其关键技术有空心阴极的热设计和结构设计以及弯曲磁场位形的设计。对我国SPT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

  • 标签: 火箭发动机 特种推进系统 稳态等离子体推力器
  • 简介:结构热试验是为了解决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出现的“热障”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地面模拟试验技术,通过模拟飞行器在飞行中的热环境和气动载荷来检验其对飞行器结构的影响。针对结构热试验中的几种加载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在头锥热载联合试验及仪器舱热在联合试验中进行应用。

  • 标签: 结构热试验 机翼结构热试验 机身结构热试验 头锥热载联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