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北部湾盆地的碳酸岩古潜山油藏具有裂缝发育、地层压力低、含油性好及产量高等特点。根据初步钻探实践认为:探井井位的选定应沿长轴、占高点、找扭曲;先期套管完井,采用优质轻泥浆钻开油层;综合各种录井资料判断油气层,分段测试确定油水界面;在测试时宜用大功率电潜泵排压力液,以保证测试资料的可信度和提高时效。这些主要措施的改进,将会提高在海上钻探这类油藏的效益。

  • 标签: 海上钻探 碳酸盐岩 古潜山油藏 井位 综合录井
  • 简介:本文根据碳酸岩中分散有机质的具体特点,从有机岩石学角度,阐述海相碳酸岩有机岩石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有机质成熟度,生源研究,有机质赋存状态研究,有机质丰度评价,揭示碳酸岩有机质差异演化以及对有机质类型的研究等。

  • 标签: 海相碳酸盐岩 有机岩石学 研究进展 成熟度 有机质 演化
  • 简介:本文根据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碳酸岩高速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引起下伏构造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畸变特点,提出用速度替代法,平面变速时深转换法和射线深度偏移等三种方法校正灰岩高速层和作构造图。并以116-1油田为例说明三种方法的应用及效果。

  • 标签: 碳酸盐岩 高速层 下伏构造 作图方法 礁油藏 勘探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体,而孔隙充填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随着PL19—3等上第三系大油田的发现,渤海海域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的研究已势在必行。文中分析了孢粉沉积作用对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影响.并根据孢粉沉积作用反演了PLl9—3地区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时期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属三角洲一滨浅湖环境,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时期为河流一沼泽环境。

  • 标签: 孢粉沉积作用 PLl9—3地区 晚第三纪 沉积环境 渤海海域
  • 简介:莺歌海盆地上第三系至更新统可划分出14个层序。不同层序中广泛发育的侵蚀充填代表了两种背景下的低水位沉积。陆坡形成之前,在盆地中央发育浅水背景下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架陆坡形成演化期,在盆地中央或沿陆坡发育了深水背景下盆底扇和低水位三角洲沉积体系。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沉积体系组合。深水背景低水位沉积体系具有与一般模式相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浅水背景低水位沉积体系,源方向与一般模式不同,来自盆地长轴方向,是一种新的低水位沉积模式。莺歌海盆地的低水位沉积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将是重要的勘探领域。由低水位砂岩与海相泥岩形成的泥底辟相伴生的构造则是最有利的构造。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低水位 沉积体系 发育特征 油气地质 层序地层学
  • 简介:本软件综合应用模式识别、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借助于工作站计算机良好的图形交互能力,在C/C++、Xlib和Motif等软件环境下实现了非取芯井段井剖面沉积相的人机联作解释。五口井的实际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软件的解释结果与地质家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为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环境及工具。

  • 标签: 测井资料 沉积微相 人机联作解释软件 工作站 油气勘探
  • 简介:台湾海峡新生代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代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 标签: 台湾海峡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陆缘裂谷
  • 简介:根据大量岩心资料,通过地质多元统计分析,将影响砂岩储层的地质因素,包括沉积相,骨架颗粒成分,成岩作用及埋藏史等量化为沉积学参数,并研究这些参数与孔隙度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砂岩储层孔隙度预测公式,用该公式对辽东湾及埕岛地区深部地层孔隙度进行了预测,误差一般小于2%。

  • 标签: 预测 砂岩 孔隙度 砂岩储层 沉积学参数 数据库
  • 简介:通过比较关键井的测井数据,取心资料及其它地质信息,提出了识别河流沉积5种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利用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处理了研究区的测井资料,结合曲线形态分析,对河流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观点,并与地质家的结论吻合较好。

  • 标签: 综合利用 测井资料 河流 沉积微相 测井曲线 高分辨率倾角测井
  • 简介:近年来在深部和区域地质方面所获得的新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我国近海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热事件的认识,近海盆地的成因与深部作用地幔柱构造不可分割,表现出与亚洲东部特殊的地质背景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多幕动力作用决定了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其中超压系统多期破裂产生并驱动的含烃热流体的多期活动成藏和重就位是基本的成藏动力学特征,而现今作为含烃流体场动态演化的一个切面,油气藏是盆地流体场中的特殊异化点,因此盆地水文系统的温、压、化学场以及成岩场的特征是判别油气藏分布的重要标志。

  • 标签: 近海沉积盆地 多重动力成因 油气聚集 中国 深部作用 含油气系统
  • 简介:南海HZ26-1油田主要储层为第三系海进型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砂体,包括海滩砂体、障壁坝砂体及沿岸坝砂体。砂岩储层呈层状展布,其内部夹层可通过测井参数分析进行识别。HZ26-1油田滩坝砂体的砂层级储层地质模型为“夹心”层状模型。

  • 标签: 南海HZ26-1油田 研究 沉积特征 滩坝砂体 层状储层 地质模型
  • 简介: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1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块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 标签: 南海南部海域 南薇西盆地 新生代 沉积特征 地震层序 地震相
  • 简介:从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将珠江口盆地(东部)21-16.5Ma地层(大致相当于珠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和16个准层序组。探讨了砂岩储层的物性、非均质性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心描述、遗迹古生态、测井相及地震相分析,结合本区沉积相演化特点,对按体系域或准层序组划分的7个层开展了沉积相对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剖析了不同沉积微相对砂岩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对砂岩油田产能及开发效果也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沉积环境研究为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建立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砂岩油田 沉积相 研究 应用 层序地层学
  • 简介:1引言世界上许多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均发现丰富的CO2气藏(体积含量大于20%),如松辽盆地[1,2,3]、渤海湾盆地[4]、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和莺歌海盆地[5,6,7]、Pannonian盆地[8,9]、Cooper-Eromanga盆地、北海维京地堑南部[10]、台西南坳陷和日本中新世火山碎屑"绿色凝灰岩"地层[11]及ValVerde前陆盆地[12,13]等,且主要沿环太平洋和欧亚交界、阿尔卑斯和大西洋等构造带分布14,15].研究这些CO2的成因和分布,不仅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有着显著的经济意义,而且对地震预测[14]、壳幔脱气与大气温室效应和环境灾害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16].

  • 标签: 沉积盆地 C—He 天然气系统 研究进展 新生代
  • 简介: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蚀量关系的分析,绘制了济阳坳陷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不同构造位置的地层剥蚀量不同,从凸起一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量顺次减小,区域上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大,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小。

  • 标签: 济阳坳陷 第三纪沉积 地层剥蚀量 N/E间断面 油气地质
  • 简介: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陆架上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晚始新世以来,受盆地东界断裂-万安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全球海平面控制,盆地经历了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内陆湖泊到晚渐新世的海湾及早中新世以来的滨,浅海-半深海环境的发育历程,盆地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都受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内陆湖泊环境中的湖相泥岩段和海湾环境的海湾相泥岩段有机质含量高,是重要的烃源岩,三角洲砂体,浊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深切河谷内的河道砂体,碳酸台地及其斜坡脚的塌积岩是有利的储集岩体,上新世早期的海进和高水位期间形成的凝缩段是区域稳定的盖层,其各阶段发育的凝缩段多为局部性盖层。

  • 标签: 万安盆地 沉积发育史 油气生储盖层 层序地层学
  • 简介: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河街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前三角洲湖相泥岩、远砂坝、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砂、粒屑滩、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本文重点对北区、广北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进行描述。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沉积微相 沉积时期 沙四段 展布 演化
  • 简介:利用层序之间的关系,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的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对BZ26-2油气田馆陶组7个油组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1)馆陶组可划分为4个旋回,旋回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旋回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的湖进过程.(2)将原馆Ⅳ油组新划分为2个油组,即馆Ⅳ和馆Ⅴ油组,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分别为-2279.8m、-2283m).(3)馆Ⅴ油组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但在BZ26-2-1和BZ26-2-3井区分布较稳定,可作为局部盖层.馆Ⅳ和馆Ⅴ油组不连通.(4)主力油组馆Ⅳ油组含油砂体为本区最初的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而馆Ⅰ油组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 标签: 应用 反演技术 研究 BZ26—2油气田 馆陶组 沉积特征
  • 简介:介绍利用计算机提取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的方法,研究了根据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识别岩性和沉积环境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并在SUN工作站上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应用结果表明,用ANN模型识别岩性和沉积环境是可行的,并有较好的符合率。

  • 标签: 人工神经网络 测井曲线 形态特征 识别 沉积环境 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