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经用TSQ-70GC/MS/MS仪器分析,从北部湾盆地不同埋深的生油岩样品中,检测出4-甲基甾烷系列。根据质谱特征、标样共注、文献对照,确认其结构为4α-甲基甾烷和4β-甲基甾烷系列。对该区4β-甲基甾烷的分布及热演化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4α-Meααα(20R)/(4α-Meααα+4β-Meααα)(20R)甾烷是一个成熟度参数。

  • 标签: 4β-甲基甾烷 地质意义 成熟度 北部湾金地 生油岩
  • 简介:据新近发行的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报道,HydrocarbonHabitatinRiftBasins(《裂谷盆地油气生》)一书已经出版。该书汇集了1993年在英国巴斯召开的裂谷盆地学术会议的成果,旨在对裂谷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生进行概括。大陆裂谷和湖相烃源岩盆地是该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书中的论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裂谷构造:模式和观测”包括5篇论文。Morley总结了过去十多年来裂谷构造地质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根据在东非和苏伊士湾的野外和地震调查,他对裂谷构型、转移带的作用和地壳伸展模式作了综述。Kuznir等的论文采用定量方法对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正、反演模拟。Roberts和Gawthorpe描述了科林斯湾断层形变研究的详细成果,文中涉及与裂缝孔隙度有关的成岩作用。Bosworth概括了苏伊士湾裂谷的地层和构造。他着重讨论了裂谷盆地β系数的确定问题,认为苏伊士湾南段的

  • 标签: 《裂谷盆地油气生聚》 大陆裂谷 地质特征 书评
  • 简介:用于烃类二次运移与聚集评价的专家系统,共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1)以专家系统的方式,建立运移与聚集知识库,以此来适应油气运移理论与认识的不断发展;(2)综合运用构造发育史、沉积史和生排烃史等地质资料对烃类的二次运移方向、运移规模以及聚集进行三维状态下的评价;(3)半定量地给出评价区内区带与局部圈闭的油气聚集规模,为局部圈闭评价有效地提供油源方面的重要参数,并且取代使用排系数求取聚集量的方法。

  • 标签: 资源评价 油气动聚 专家系统 计算机模拟
  • 简介:在论述西湖凹陷沉积演化,生烃岩、生烃凹陷和油气生成期的基础上,对油气运移的时间、过程和动力进行了界定,论证了生烃岩在压实固结过程中释放的压实水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水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贡献,进行了排烃量的估算,论述了渗透层中重力水的流动态势和油气二次运移的时间和指向,并从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西部斜坡,中央长垣和东部断阶利于油气运成藏的条件和地段。

  • 标签: 西湖凹陷 油气运聚 成藏 水文地质 沉积体系 渗流场
  • 简介:从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礁滩油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礁滩油藏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原始地质储量大(多属大型油田级别),储层渗透率高(多属高渗储层级别)和连通性好的底水油藏。此外,从油藏工程角度大体可分两类,即具有底水、高粘度原油的饱和礁滩油藏和具有底水、低粘度原油饱和礁滩油藏。本文介绍的利比亚Intisar'D'油藏是具有底水、低粘度原油的饱和礁滩油藏。该油藏采取顶部注气、中部采油和底部注水的开发方式。实际采收率已达56%,用模型拟合12年实际生产动态研究之后,预测最终采收率可

  • 标签: 低饱和礁滩油藏 地质模式 顶部注气 气锥模拟 油田开发 中部采油
  • 简介:王场油田王广区潜4^3油组属孔、渗储层,由于井深、渗透,1997年以前一直没有投入整体开发。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强油藏研究和采油工艺技术配套的基础上,对王广区实施了整体部署和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结合油藏开采动态,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水线推进规律研究,提出了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技术对策。

  • 标签: 王场油田 王广区 低渗透油藏 开发技术 地质特征 注水开发
  • 简介:渗透油藏的主要特点是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油井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都非常。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受毛管力、贾敏效应等因素影响,注水井大多启动压差大,要求注水压力高,注水难以达到配注要求,其结果是地层能量得不到有效补充,注水效果不理想。受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整体提压运行成本费用高、效率。通过采取单井装增压泵的高压注水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注水量,促进油井见效增产,达到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目的。

  • 标签: 高压注水 低渗透油藏 注水开发 采收率 注水量 地层压力
  • 简介:安塞油田坪桥北区通过四年勘探与开发,已具有一定的石油生产能力。素有“磨刀石”之称的延长组特渗透储层,通过这几年钻探发现主力油层为长4+52、长61和长62,油层厚度达20余m,油层层数、油层厚度、地质储量和油井产量都有明显的增加。本文从储层评价入手,较系统研究了坪北油藏的沉积特征、储油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储油层平面分布、储层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安塞油田 坪桥北区 特低渗透油藏 储层评价 沉积特征 油层物性
  • 简介:采用高阻油气层和阻油气层对比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史南油田的储层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揭示了造成油气层阻的主要因素。对阿尔奇公式、变n指数模型、双孔隙水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利用6种不同矿化度盐水的岩电实验测量结果,揭示了n指数以的重要性,同时还应用岩电实验测量结果解决了模型参数的确定问题。

  • 标签: 史南油田 低阻油气层 成因分析 评价 变n指数模型 以孔隙水模型
  • 简介:渤海海域存在半咸水-咸水环境成因和淡水-微咸水湖相成因的两种成熟油.半咸水-咸水环境主要分布于辽东湾、渤中凹陷东北缘和沙南凹陷.淡水-微咸水成因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歧口凹陷及沙南凹陷西北缘.不同成因类型的成熟油的原油物性、族组分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组成与分布特征等存在差异.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为半咸水-咸水环境成因成熟油的主要贡献者,而淡水-微咸水湖相成因的成熟油主要来源于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下段烃源岩.

  • 标签: 渤海海域 低成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 半咸水-咸水环境 淡水-微咸水湖相
  • 简介: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运期次及成藏特征.地化资料表明:超覆尖灭带原油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33~0.49,C29甾烷-αββ/ΣC29值为0.31~0.39,原油处于成熟-成熟阶段.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剖面上原油物性及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风城组上部、乌尔禾组原油密度介于0.76~0.83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6~0.49,属高成熟轻质原油;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底部均见有沥青,原油密度介于0.88~0.95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0~0.44,呈现成熟-成熟特征;晚期高成熟气体的注入,使密度较高、成熟-成熟原油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和轻质原油.断阶带内缘原油为高成熟原油;外缘原油的分布与斜坡区相反,底部为高成熟轻质原油,上部为成熟-成熟原油,表明在断阶带高成熟原油存在侧向运移并在垂向上排替早期成熟-成熟原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7~52℃和55~65℃,其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存在多期油气运移.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油气运聚期次 成藏 研究 流体包裹体
  • 简介:渗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主要沿裂缝方向推进,水在推进过程中导致储层裂缝开启产生微地震波,通过对微地震波的监测可以得到储层裂缝发育的基本情况,利用测试成果结合相关的油水井生产动态分析来研究注水井储层裂缝与水流方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注采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整,达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目的。

  • 标签: 江汉油田 低渗透油藏 储层裂缝 注水开发 裂缝监测
  • 简介:利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获取了压裂设计必须的拖市油田产层、隔层的物性参数基础资料,并用Kaiser效应测量了对应地层的地应力大小,结合测井解释资料,计算了地应力剖面,为压裂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利用现场小型压裂的试验数据,计算了受地应力影响的进井摩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表明,拖市油田的水力裂缝在近井地带发生偏转,此时裂缝的动态缝宽较小,携砂液的吸收能力差。在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拖市油田压裂施工设计的基本原则。

  • 标签: 拖市油田 低渗透油田 压裂工艺 压裂机理 地应力 摩擦阻力
  • 简介:依据绥中36-1油田生产开发区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依据室内实验数据和模拟计算结果,并结合现场驱油实验过程的动态拟合结果确定聚合特性参数,对绥中36-1油田进行了聚合驱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聚合用量、段塞浓度、注入方式和注入时机的选择,完成了聚合驱油方案的设计.研究结果为绥中36-1油田采用聚合驱油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研究 绥中36-1油田 聚合物驱 数值模拟
  • 简介:坪北区块属于低压、渗透油藏,为提高压裂开发效果,于1998~2000年进行了压裂整体改造研究工作。通过地应力方向测试、地应力剖面测试等措施,取得地层岩石力学性质参数,以油藏研究为基础,以数字模拟为手段,采用三维压裂设计软件,优化施工设计,确定了“小排量、高砂比、深穿透”的压裂施工方案。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裂缝与井网匹配合理,开发效果良好。

  • 标签: 江汉油田 坪北区块 特低渗透油藏 地层压裂 改造技术 压裂开发
  • 简介:文中概述了莺歌海地区电阻率气层的主要测井响应特征,详细分析了电阻率气层的成因,并提出了测井判别方法。特别强调指出局部发育的菱铁矿对该区地层电阻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莺歌海地区 低电阻率 气层 测井 响应特征 判别方法
  • 简介:近儿年来,在渤海海域发现了大量的电阻率油气层,经测试证实,许多电阻率油气层具有较高的产能,因此对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渤海海域电阻率油气层测井特征及成因分析,得出了一些适合于该地区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部分老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复查研究.

  • 标签: 渤海海域 低电阻率 油气层特征 识别方法 测井特征 成因
  • 简介: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CO2成因及运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2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CO2运分布具有分期、分层、分区及分带的特点,气源主要来自沉积巨厚的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西部火山幔源型CO2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幔源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程度,CO2运分布特征与幔源火山活动及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密切相关.根据CO2不同成因机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运分布特点,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分布模式,从而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莺-琼盆地 珠江口盆地 CO2 成因类型 运聚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针对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沙四段开展了聚合驱室内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根据聚合的筛选评价和数值模拟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投入现场实施后,根据动态反应特点及监测资料评价了聚合驱效果,认为在聚合注入量为0.10~0.24PV(6~10个月)时,聚合驱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之后注聚合效果变差,产油量下降,含水迅速回升,后续水驱时这一情况也未得到改善。本文分析了后期注聚合效果差的原因,希望为八面河油田下一步开展化学驱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聚合物驱油 采民率 数值模拟 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