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依据绥中36-1油田生产开发区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依据室内实验数据和模拟计算结果,并结合现场驱油实验过程的动态拟合结果确定聚合特性参数,对绥中36-1油田进行了聚合驱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聚合用量、段塞浓度、注入方式和注入时机的选择,完成了聚合驱油方案的设计.研究结果为绥中36-1油田采用聚合驱油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研究 绥中36-1油田 聚合物驱 数值模拟
  • 简介:为了准确落实构造,克服单一采用地震或测井解释进行构造成图的局限性,本文针对目前老油田在构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测井解释和地震解释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油田开发阶段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的思路与流程,包括测井构造研究、测井层位深度建模、常规三维地震解释、三维地震解释、研究区变速场建立、高精度变速场构造成图以及有利区块分析和井位部署等技术.该技术在大港唐家河油田构造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勘探开发程度很高的港深18-2断块东侧发现了一个圈闭面积为0.8km2的GS18-2东断块,推测为含油断块,建议部署两口探井.

  • 标签: 油田开发 全三维地震解释 应用 构造研究 唐家河油田 GSl8-2东断块
  • 简介:针对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沙四段开展了聚合驱室内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根据聚合的筛选评价和数值模拟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投入现场实施后,根据动态反应特点及监测资料评价了聚合驱效果,认为在聚合注入量为0.10~0.24PV(6~10个月)时,聚合驱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之后注聚合效果变差,产油量下降,含水迅速回升,后续水驱时这一情况也未得到改善。本文分析了后期注聚合效果差的原因,希望为八面河油田下一步开展化学驱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聚合物驱油 采民率 数值模拟 效果评价
  • 简介:渤中凹陷生物降解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低含蜡和饱芳比小于3的特征,非生物降解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高含蜡和饱芳比大于3的特征.大部分原油的正构烷烃没有奇碳或偶碳优势,具有弱的姥鲛烷优势,三环萜烷和甾烷丰度较低,藿烷丰度较高,甾、藿比小于1,但不同类型原油伽马蜡烷和C24四环萜烷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生物降解原油均可检测出丰富的25-降藿烷系列;生物标志的绝对浓度以凝析油最低,生物降解原油最高,正常原油介于两者之间.依据原油伽马蜡烷指数和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值可把渤中凹陷原油分成富C24四环萜烷原油(A类原油)和贫C24四环萜烷原油(B类原油),贫C24四环萜烷原油又可分为高伽马蜡烷原油(B1亚类原油)和贫伽马蜡烷原油(B2亚类原油).

  • 标签: 渤中凹陷 原油 生物标志物 特征 成因 类型
  • 简介:南海莺-琼盆地崖13-1气田凝析油的五环三萜烷以W和T双杜松烷为主,其先体聚杜松烯是被子植物龙脑香科达玛树脂的主要组成。中中新统梅山组海相泥岩的干酪根分析为Ⅲ型,而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检测出高含量的多种系列的树脂化合,最大系列是十二烷的五杜松烷。因树脂化合的存在,梅山组岩样的产烃率(HC/TOC)为49-179mg/g,属好-优烃源岩。然而用传统地化方法评价则为差烃源岩。笔者提出与传统看法有别的新认识: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可主要来自陆源;陆源有机质可呈超显微状态存在;树脂体的出现和分布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

  • 标签: 莺-琼盆地 梅山组 海相烃源岩 树脂化合物 崖13-1气田
  • 简介:1引言在深水(水深大于300m)海底钻进过程中常会有天然气水合形成.钻井泥浆中一旦有天然气水合形成,将会对钻井工程和设备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在泥浆体系中加入抑制剂来抑制天然气水合的形成.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本文主要对近10年来国外在天然气水合抑制剂的类型、作用机理及相关泥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深水海底钻进 钻井泥浆 天然气水合物 抑制剂
  • 简介: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解释者通过调整透明度、设置光照方向等手段改善视觉效果,突出异常目标,观察数据体的表面特征,透视数据体的内部结构,以确定构造特征和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以方差技术为基础,以Geoquest和VoxeIGeo软件为工具,利用层位自动追踪、砂体和地质体"雕刻"的三维可视化解释新方法.可以从三维空间整体把握构造特点和沉积特征,从而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和效率,避免解释的随意性,并使地震信息的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该方法在渤中251油田的成功应用,为三维地震解释从单纯的单剖面解释向三维解释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标签: 全三维解释方法 BZ25—1油田 地震解释 三维可视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