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南海A油田地层的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对其断层和裂缝的预测较为困难。采用近年发展起来的双反射偏移技术,对该油田开展了断层和裂缝预测。双反射偏移技术以精细处理的三维地震炮集资料及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速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双反射偏移速度扫描和偏移孔径分析,进一步精细化速度模型,实施双反射偏移处理,获得断层和裂缝成像的三维数据体。通过对双反射偏移数据体及其解释结果,以及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其沿层相干、倾角、振幅等属性,常规地震构造解释结果和钻井、测井等信息进行联合解释,可了解并获得该油田断层和裂缝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双反射偏移技术不仅可以预测与常规地震认识相一致的断裂系统,还可以有效分析根据常规地震资料难以预测的断层、裂缝及岩性的突变界面。

  • 标签: 双反射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 裂缝预测 生物礁灰岩油藏
  • 简介: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研究区岩石类型和测井曲线所反映的沉积旋回以及叠置结构等的综合分析识别,将涪陵地区下三叠统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20个五级层序。通过关键界面的控制作用,以及低频层序对高频层序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区内仙关组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 标签: 飞仙关组 三级层序 高频层序 涪陵地区
  • 简介:采用室内研究的方法,对CO2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的天然气样品做了3个不同温度(20℃,30℃,40℃)下的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增大到100%,天然气样品的临界温度由-69.86℃增高到31.4℃,临界压力由4.85MPa增高到7.38MPa;温度不变,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气中CO2含量的增高,天然气样品的相对体积呈增大的趋势,不同CO2含量的天然气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的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气混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CO2 膨胀实验 相对体积 超临界 黏度
  • 简介:川西北下三叠统仙关组滩体分为台地边缘鲕粒滩和台地内点滩2种类型,多数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时水体相对较深,未经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改造,储集性能较差,局部鲕粒滩形成时水体较浅,在经过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作用改造后,白云石化好,可形成储集性能极好的储集体;台地内点滩白云石化较好,储集性能也较好,但分布狭窄,厚度较薄,无规律可寻。由此可见,滩相沉积体仅是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滩体最终能否形成有效的储集体,还要取决于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当滩体暴露于水体之上时,受到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改造,发生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发生,可产生大量的储集空间,并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 标签: 鲕粒滩 白云石化 储集性 飞仙关组 川西北
  • 简介:为了更简便地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与所封闭储层排替压力对比,预测了断层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以此建立了一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号构造f-np5-2断层对东三段下部1~7号储层侧向封闭性的判断中。结果表明: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1~3与6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断层侧向上封闭,有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油层;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4~5与7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断层侧向上不封闭,不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干层。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结果与目前NP503井东三段下部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 标签: 断层岩 泥质含量 侧向封闭性 判别方法 南堡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