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向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用量黑,以0%(C0)、1%(C1)和5%(C5)添加量(质量分数)作为不同处理,通过28d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黑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ymc)和微生物量(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攘MBC含量变化趋势是前期急剧减少,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黑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MBN含量的减少,并随着黑添加量的增加,土壤MBN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第1d外,黑添加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始终高于对照处理,C5〉C1〉CO.同时,土壤可溶性(DOC)和可溶性(DON)含量也因黑的添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 标签: 黑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 简介: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LN,30kg·hm^-2·a^-1和高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和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和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的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和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和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随施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通过模拟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含量的比较,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对沉降的响应存在差异,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含量随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含量的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沉降的重要因素;且模拟沉降后瞬时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的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为了解水耕人为土磷的元素组成及其养分限制作用,通过调查湘东地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野外共挖掘39个样点的土壤剖面并采集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区域尺度上母质、土类和发生层对土壤有机(SOC)、全(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耕作层SOC、TN(二级水平)和TP(一级水平)含量丰富。虽然SOC与TN的相关性显著,但SOC与TP、TN与TP却无显著相关性,水耕人为土中也没有存在稳定的C∶N∶P。C∶N剖面加权平均值的范围介于6.30~31.38(均值为11.22),C∶P介于1.91~29.79(均值为11.62),N∶P介于0.12~2.70(均值为1.05)。母质对水耕人为土的磷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简育、铁聚水耕人为土,这显示出土类强烈地影响土壤磷的化学计量比。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C∶N、C∶P和N∶P均显著降低,SOC降幅远高于TN和TP,底土中、磷的限制作用减弱。本研究表明,水耕人为土磷的限制作用可能与母质无关,但受到土类和土壤发生层的强烈影响。

  • 标签: 计量土壤学 人为土 水稻土 土壤养分 底土 土壤系统分类
  • 简介:以闽江河口短叶茳芏盐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湿地沉积物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5001TI湿地沉积物有机(OC)和有机(ON)含量范围分别为12.98~31.32g·kg^-1、1.37~2.46g·kg^-1,不同盐淡水湿地沉积物0C、ON含量的总体趋势分别为塔礁洲〉鳝鱼滩〉蝙蝠洲,鳝鱼滩〉蝙蝠洲〉塔礁洲。可交换态无机NH4^+-N、NO2^--N、NO3^--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6~11.69、0.05~0.34和0.20—5.72mg·kg^-1。总无机(TIN)含量则表现为鳝鱼滩湿地明显高于蝙蝠洲、塔礁洲湿地。有机C/N与pH值、电导率和含水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盐度值主要通过影响ON来影响CN比,而含水率则主要影响OC;NH4^+-N、NO2^--N、NO3^--N与三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ON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沉积物有机和无机与平均粒径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盐淡水湿地 沉积物 闽江口
  •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的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含量、可溶解有机含量、全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含量和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的全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的全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的全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的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含量都最低。

  • 标签: 土壤 盐沼 光滩 海水养殖塘
  • 简介:(Blackcarbon,BC)是土壤惰性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黑(Blacknitrogen,BN)同样对封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化学氧化法研究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10cm)BC和BN含量及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次采样年份,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的BC平均含量分别为2.99~3.70g/kg和3.52~4.36g/kg,储量分别为3.24t/hm^2和3.87t/hm^2;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的BN平均含量均为0.12g/kg,储量分别为0.12t/hm2和0.11t/hm^2。方差分析表明,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下的土壤BC和BN含量以及储量年际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BC和BN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 标签: 黑碳 黑氮 杉木人工林 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
  • 简介:为了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的养分循环机制,于2010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广西茅尾海茳芏(Cyperusmalaccensis)种群中的茳芏进行采样,并测定其有机含量、全含量、全磷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茳芏种群地上部分的有机含量、全含量和全磷含量都高于地下部分的有机含量、全含量和全磷含量;其有机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和冬季低、夏季和秋季高,全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夏季和秋季低;茅尾海茳芏生产力主要受元素限制,但磷元素的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茅尾海 茳芏 氮磷循环 季节动态
  • 简介: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是影响河流通量输出的关键,本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输入模型和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计算了山美水库流域2001—2010年人为排放强度,模拟估算了同期的河流通量,对山美水库河流输出与人类活动净输入(NANI)之间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山美水库流域年均人类活动净输入强度为11023kgN·km^-2,其中氮肥施用量占NANI总量的60%,是NANI的主要来源;河流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深受河流年径流变化影响,与NANI并无显著相关;NANI、滞留库以及自然背景源对流域河流输出总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44%和4%,包括NANI和滞留库在内的人为输入是影响山美水库流域河流通量输出的关键因素。

  • 标签: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 河流氮通量 氮肥施用 滞留氮库 响应关系
  • 简介: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其中,15^N作为循环过程唯一适用的示踪剂,在有关循环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脱是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此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减少受纳水体的外源负荷。在概述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湿地脱过程的基础上,从湿地脱驱动机制、关键限制因素分析、脱定量研究3方面阐述15^N示踪技术在湿地脱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湿地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15^N示踪 同位素分馏 脱氮 湿地
  • 简介:泥炭地是全球重要的有机库,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已有的对全球和各大洲泥炭地面积和泥炭储量估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机含量的数据,估算世界、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泥炭地有机储量,得到如下结果:世界泥炭地有机储量为2381.34×10^8t。各大洲泥炭地有机储量分布不均,北美洲最为丰富,储量为1098.64×10^8t,占总储量的46.14%;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分别占总储量的27.41%和22.89%。由于各国对泥炭地的界定不一致,缺乏泥炭层厚度、泥炭容重等重要指标的基础数据,或者由于这些指标统计核算的口径不同,导致很难对泥炭地有机储量进行准确估算。最后分析了影响泥炭地有机储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泥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泥炭地储存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泥炭 泥炭地 有机碳储量 世界 影响因素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0~40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微生物量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和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的微生物量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物量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物量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选取武夷山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进行了贮量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率表现为:C皮〉C叶〉C干〉C枝〉根,灌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率表现为:C干〉C枝〉C根〉C叶,草本层是地上部分含率大于地下部分,枯枝落叶层的含率表现为:C叶〉C枝〉C果,土壤层的含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cm和10—20cm土层之间土壤含率的差异性最显著.甜槠天然林生态系统现存贮量为315.13t·hm~,贮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和土壤层中.甜槠天然林年净生产力是13.05t·hm^-2.a^-1,年固量是6.18t.hm^-2.a^-1.

  • 标签: 武夷山 甜槠天然林 含碳率 碳贮量
  • 简介:研究了山仔水库夏、冬季表层沉积物内源负荷,并应用柱状样模拟法对释放速率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物总含量范围840.00~3108.71μg·g^-1,其中氨占总含量7.267%-11.21%。同一季节,总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是随进口、库心、大坝逐渐增加.柱状样模拟实验得到夏、冬季释放速率分别为90.31-128.37mg·(m^2·d)^-1和72.52~93.79mg·(m^2·d)^-1,释放速率与总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存在较大的内源释放能力且在夏季内源更易释放,为水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可能引起并促进水华的持续。因此,采取措施适宜方法控制内源释放非常重要。

  • 标签: 沉积物 氮负荷 释放速率 富营养化 山仔水库
  • 简介:2015年5月7日、7月13日和9月10日,以太湖流域构建的平缓坡度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宽度(5m、15m、30m和40m)、不同植物类型(杨树林、中山杉林和杨树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植物密度(400株/hm2、1000株/hm2和1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深度径流水中总(TN)、铵态氮(NH4+—N)和硝态(NO3-—N)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对径流水中各形态的去除率增大。15m宽的河岸缓冲带已经能很好地去除各种形态的。在同一宽度和植物类型条件下,缓冲带对40cm深度的径流水中的铵态氮和硝态的去除率较大,对20cm深度的径流水中的总的去除率较大。种植混交林的缓冲带对总的去除率较高,种植杨树林的缓冲带对铵态氮的去除率较高。不同植物密度的缓冲带对各形态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

  • 标签: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植物类型 密度 去除率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的含量与其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的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的限制,的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的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探索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治理改善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AnnAGNPS污染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河岸缓冲带、适量施肥、免耕、少耕、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最佳管理措施的非点源污染削减效率。结果表明:(1)梯田与退耕还林对的削减率较高,均高于15%;免耕较低,为13%;少耕、合理施肥、河岸缓冲带削减效果有限,低于10%。(2)河岸缓冲带、少耕、免耕、梯田等措施的总削减率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趋势与泥沙削减变化趋势一致,在7月和8月有较高的削减率;合理施肥与退耕还林的总削减率则与流域施肥状况相关性更高,在2—4月份有较高的削减率,因此山美水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结合非点源污染治理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 标签: 非点源氮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 ANNAGNPS模型 山美水库流域
  • 简介: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和微生物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cm土壤可溶性有机含量分别为306mg·kg-1、209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的0.71%、0.91%;10~20cm分别为210mg·kg-1、158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分别为508mg·kg-1、460mg·kg-1,10~2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分别为373mg·kg-1、327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微生物生物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物生物量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米槠人工林 活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
  • 简介:以九龙江流域典型的农业源头溪流——五川溪为研究区域,开展每月一次共2年的NO,一采样用于溪流饱和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溪流的NO,一浓度分别为35.5~319.5μeqL^-1和5.0~353.6μxeqL^-1,根据Stoddard和Traaen提出的饱和划分准则,五川流域分别处于饱和阶段2/3和阶段2,接近饱和.饱和阶段随着NO。一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五川溪流的饱和阶段存在着时间上的变化.河流生态系统中负荷增加,使河流达到饱和状态,并最终改变溪流系统硝化和反硝化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随着NO,一浓度的增加,五川源头溪流已成为流域内重要的NO3^-源.

  • 标签: 农业源头溪流 氮饱和 氮循环
  • 简介: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技术因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无二次污染兼具良好景观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污染水体的治理。生态浮床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工程系统,其对污染的去除机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填料、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概述生态浮床系统的发展状况、脱除磷机理、限制因素及存在问题;重点概述以细菌固定化技术和曝气等方式的外在法和以改进生态浮床系统构造形式、筛选优势浮床植物等方式的内在法,来提高生态浮床系统脱除磷效率;展望了生态浮床污水处理系统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 标签: 脱氮 除磷 生态浮床 去污效率
  • 简介:为探讨温州三垟湿地底泥中、磷营养盐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测定了三蛘湿地水体、底泥中的、磷含量.结果表明,三垟湿地底泥中富含、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底泥中的全、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三烊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 标签: 底泥 水体 湿地 总磷 总氮 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