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兴化湾海域枯、丰水期(2006年12月、2007年4月),大、小潮期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水体中石油类的分布特征,并根据不同的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选取第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值为指标,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了兴化湾海水中石油类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该海域石油类浓度范围为0.003~0.320mg/L,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江阴半岛西南侧.枯水期的石油类浓度远高于丰水期,其中,位于水质二类区的站位超标率分别为71.0%和17.0%,水质三类区中航道和锚地区站位的超标率分别为3.6%和0;总体超标率则分别为47.5%和11.0%;与历史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兴化湾石油类浓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与船舶突发性事件有关,并且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还讨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措施.

  • 标签: 石油类 浓度分布 对策 兴化湾
  • 简介:对人口老化问题的认识与对策研究江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4928万人,至1990年已增到6310万人,仅8年时间增长了28.2%,大大超过同期总人口增长11...

  • 标签: 人口老化 人口普查资料 老龄人口 老年人口 中国人口 人口增长
  • 简介: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东北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山区湿地面积452.31万hm2,以沼泽湿地为主,占山区湿地总面积的76.71%,分布着特有的中营养和贫营养沼泽.山区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是保护东北平原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天然屏障.在分析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及保护利用现状的同时,提出增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能力建设、实施对湿地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湿地生态监测试验站、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及增强湿地保护的经济活力等建议.

  • 标签: 北山 湿地开发 湿地科学研究 湿地资源 湿地保护 沼泽湿地
  • 简介:人类为了获取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对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石油开发造成了石油污染、植被退化和动物栖息地减少等,大大降低了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与经济效益.以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红树林湿地等滨海湿地为例,从石油开发、湿地污染、土地利用变化、湿地开发、城市和港口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湿地水文过程和热带海岸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滨海湿地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人类活动 滨海湿地 影响 污染 对策与建议
  • 简介:应用3S技术对大庆市这一具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人为活动影响的典型油气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结合地面采集的数据,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以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导致的湿地面积萎缩、污染加剧、生态供水日趋紧张、生态功能全面退化、管理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 标签: 湿地退化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保护 湿地管理
  • 简介: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彭珂珊,张俊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本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安徽九华山的一座土地神龛上镌刻一幅楹联:“上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的确,面对我国人多地少,而使“人口──粮食──耕地”的平衡趋...

  • 标签: 耕地资源 农业经济研究 土地污染 部本 水土保持研究 农业建设
  • 简介:底层土壤有机碳库占土壤总碳库的50%以上,但其控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酶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杉木林表层(0~10cm)和底层(40—60cm)土壤微生物生长对策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表层土壤,底层土壤的易利用碳含量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更趋向于K对策,而底层土壤微生物则更趋向于r对策

  • 标签: 杉木林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 生长对策 土壤易利用碳
  • 简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已由划定落实阶段全面转向以建设、管理和保护为主的管护阶段。当前,需要在全面梳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一、问题分析研讨(一)全方位日常监管体系和机制仍不健全1.缺乏对占用或减少情况的分类统计占用或减少的类型包括: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生态建设占用、灾毁、临时用地和设施农用地临时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违法违规占用或破坏。

  • 标签: 基本农田保护 特殊保护 永久 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项目 分类统计
  • 简介: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收集部分历史资料、三个时相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监测和实地样方调查.根据2004年最新遥感测算,大约有200hm2红树林生长在该岛,这些红树林是珠江口重要的生态系统,但已受到强烈人为干扰.在过去近20年里,约77hm2的天然红树林被毁掉,用于水产养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研究区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加,尤其是自1999年实行红树林人工恢复工程以来,新引种的红树林(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得以重建.但是淇澳岛红树林斑块的空间格局和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红树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明显减弱.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提出了以构建典型的红树林生态序列和红树林湿地植被多样性为目标的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建设的建议.

  • 标签: 淇澳岛 珠江口 对策研究 湿地变化 红树林湿地 调控
  • 简介:首届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于2010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两岸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研究、固碳增汇模式与关键技术、废弃资源利用与节能减排、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了新时期两岸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与技术对策.

  • 标签: 海峡两岸 低碳农业 发展战略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土地整理潜力是目前边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及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从内涵上讲,土地整理潜力是相对于一定土地整理标准而言的潜力,是经济、生态条件约束下的潜力,其实质是土地利用潜力。从来源上分析,耕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农村道路、排酒沟渠的整治与完善、田块的合并与规整、限制因素的改造与消除、农田防护林网的修建与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居民宅基地用地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提高、闲散土地的再利用、自然村向中心村的合并以及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

  • 标签: 耕地面积 生态环境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整理潜力 居民宅基地
  • 简介:因素分析法在粮食增长量分析中的运用李永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一、问题的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吃饭”的大事历来受各级政府所重视,曾在多种重大会议上都强调了加强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并制定出相应的粮食生产方针。从笼观调...

  • 标签: 增长量 因素分析法 粮食生产 播种面积 生产方针 福建师范大学
  • 简介:大庆市资源开发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典型泡沼和排干水体采样监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和污染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水环境功能标准,在研究区,除了库里泡和排水干渠水质的综合评价污染强度为轻度、中度污染外,其余泡沼的水质均为重度或严重污染;但在单因素污染评价中,所有水体水质都为劣Ⅴ类。其中,各个泡沼水体都是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挥发酚3项指标超标,龙凤湿地的氮污染也比较严重,三永泡和中内泡水体石油污染物超标;而各个排干水体主要受氮和磷的污染。同时基于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大庆市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大庆市 油田开发区 湿地 水环境 污染防治
  • 简介:阐述了云南降雪形成的山地环境因子.同时运用统计方法对云南1980-2000年降雪的时间与地域空间的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把云南降雪区域划分为滇西北高山常年-长期降雪区、滇中-滇东北山原季节降雪区、滇西-滇东南山地少降雪区和滇南-滇西南无降雪区.

  • 标签: 降雪 环境特征 时空变化 云南省
  • 简介:一、鳞隐石林的特点鳞隐石林座落在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西北角一座相对高度不足50米的石灰岩小丘上。出集镇北界向西北行数分钟就可到达山麓。抬头望去,此山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仅需顺着陡峭的石径向上攀登20米,数10根形态各异的石柱就突然出现眼前。这些石柱高8...

  • 标签: 成因分析 石林 喀斯特水 地下溶洞 溶蚀漏斗 地表水
  • 简介:利用穆棱河2010~2014年的水质指标数据,选择水体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氟化物含量、砷含量、石油类含量和pH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穆棱河水体质量。结果表明,穆棱河上游的水质总体好于中、下游,其水质基本属于Ⅱ~Ⅲ类水;中、下游的水质指标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基本属于IV类水。穆棱河水质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的水质优于夏季和秋季;在夏季,水质恶化明显,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增加。2010~2014年期间,在各监测站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

  • 标签: 水质 模糊综合评价法 Spearman秩相关 穆棱河
  • 简介:通过分析闪电定位所取得的2007-2009年的浙江省地闪资料,初步研究其地闪特征.地闪中绝大多数是负闪,其平均强度为33.2kA,地闪出现最多的强度范围是20-40kA.地闪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形式,总地闪频次峰值和负闪频次峰值出现时段都在14:00-16:00,而正闪频次落后于总地闪和负闪峰值2—4小时,23:00至次日11:00平均地闪频次每小时20次以下.地闪的月变化也呈单峰型分布,其中1月份、12月份地闪极其稀少,主要集中在6—8月份,以8月份为最多,正闪和负闪的各月变化与地闪总数的各月变化一致.全省地闪密度集中区位于山脉的夏季风的迎风坡一侧.全省的地闪密度分布和同期雷暴日分布不一致,表明在评价雷电活动中仅用雷暴日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地闪 时空分布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