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80年代后期青海南部牧区冬、春季降水量明显增多,雪害、冻害发生的机率增大,利用过去总结的雪灾指标评估历史上雪害、冻害,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在翻阅大量原始资料、灾情档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利用降雪、降温、积雪及天气过程等因子,初步建立了青南地区的雪冻灾害标准。

  • 标签: 青南地区 雪冻灾害 标准
  • 简介:厄尼诺事件常伴随着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异常和短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两次厄尼诺(1991—1992年、93年),使全球许多地方发生了气候灾害。本文用中国科学院厄尼诺事件监测小组的标准分析了厄尼诺事件与青南高原冬季降水的关系,并用谱分析、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存在持续性升温(或降温)的一些特征,用代表性好、持续性强、稳定可靠、相对独立、物理意义明确的海温月、季、年的气候因子建立雪灾短期气候预测方程,并对预测方程进行了验证。

  • 标签: 厄尼诺 雪灾 短期气候预测 气候因子
  • 简介:本文从中短期角度出发对雪灾形成特点及成因作了分析,并给出了雪灾指标,利用10月和元月的500hPa环流特征做为中期预报的主要背景,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做为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对青南高原雪灾中短期预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力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 标签: 青南高原 雪灾 中短期天气
  • 简介:利用常规实测资料和T213模式输出产品,对2009年春季发生在青南高原的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分别与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诊断表明,在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使水汽不断从孟加拉湾向青南高原输送,有利于暴雪天气形成。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等动力条件物理量在中低层具有强降水特征,其空间配置极有利于切变线和低涡发展及大到暴雪形成与维持。

  • 标签: 青南高原 大到暴雪 T213物理量
  • 简介:本文利用谱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极冰雪面积的基本特征及北极冰雪与青南高原降水的遥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极冰的变化对青南高原雪灾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包含明显的一年振荡;极冰在冬、夏季对雪灾的影响趋势是相反的;冬季极冰对滞后3-4个月青南高原春季雪灾呈正相关关系,夏季极冰与前冬雪灾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北极冰雪 青南高原雪灾 相关
  • 简介:本文应用1959—1995年青南高原雪灾序列资料,分析隆冬至初春雪灾发生的环流特征及短期气候变化特征。经论证得到三个雪灾发生的强信号;即前二年10—12月和前一年6—8月北半球500hPa环流特征及前一年1—6月太平洋海温特征,初步建立了青南隆冬至春初雪灾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式。

  • 标签: 雪灾 海温 环流特征 短期气候预测
  • 简介:本文利用1959-1993年冬春季节(10月一次年3月)青南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春季节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几种典型的气温距平场和降水距平场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的时间系数。对这些典型场和时间系数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雪灾与气温异常和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

  • 标签: 青南高原 气温距平 降水距平 综合EOF 高原雪灾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
  • 简介: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极端事件 预估 中国地区
  • 简介:应用Hysplit传输扩散模式计算2008—2009年大连地区酸雨和非酸雨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利用条件概率和轨迹聚类法分析气流轨迹,探讨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源通过大气输送对大连地区酸沉降的贡献较大。大连地区酸雨主要受中国华东沿海至山东半岛经黄海中北部或经渤海及其西岸的近地面大气污染输送影响,中国华东和华南等南方内陆地区和日本海周边东亚国家对大连地区酸雨均有贡献。海洋性气团或北方大陆气团一般为大连地区非酸雨来源。

  • 标签: 酸雨 外源 轨迹模式 云中致酸
  • 简介:文章利用通辽地区10个站点1971-2007年37a逐日雷暴统计资料,建立雷暴日数及雷暴次数的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通辽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通辽地区雷暴的地理分布特征、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月际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初雷和终雷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震荡周期性等结果.

  • 标签: 雷暴 特征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通过对天峻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分析,结合雷电的产生条件、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雷暴的移动和发展,总结出了该地区雷暴天气的基本特征,并具体阐述了观测该地区雷电天气的注意事项。

  • 标签: 雷电 天气 观测 浅析
  • 简介:对锡盟地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所使用的干旱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一种新的干旱分析工具一干旱曲线分析法。此方法简单、直观、快捷,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逐日跟踪动态监测,为决策服务中的旱情分析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干旱 干旱指标 干旱曲线分析法
  • 简介:本文利用农业缺水率对西宁地区的干旱及其变化作了评价,得出3—11月农业缺水量约85mm。其中春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夏旱以初夏6月比较明显,7、8月基本不旱。

  • 标签: 农业缺水率 干旱 干旱频率
  • 简介:对甘肃河东地区降雨强度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6-9月雨量是年降水量的主要来源。降雨强度以≤2mm/h为主,>10mm/h雨强对雨季雨量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河东地区东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正距平,河东地区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负距平。各级雨强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与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 标签: 甘肃河东地区 降雨强度
  • 简介:风能是地球表面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也是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重要能源.文在第三次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对包头地区近40a(1971-2010)风及风能资源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 标签: 风速 风能资源
  • 简介: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的加速发展刻不容缓程廷江(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5)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的加快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解决的紧迫问题。这是个对整个气象事业发展带有战略性的问题。1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加...

  • 标签: 贫困地区 中西部地区 气象事业 加速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 气象部门
  • 简介:本文根据高空500hPa、700hPa天气形势,配合卫星云图和地面要素及能量场等,对海南地区1995年1月18日的大一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出了海南地区冬季出现大降水天气的基本特点和预报思路。

  • 标签: 大-暴雪 天气形势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