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面过程的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
  • 简介:“大大气本底基准研究”项目于1999年底获得批准,从2000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及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等3个区域本底站的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项目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结题总结。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成了包括4个大气本底监测台站和1个中心实验室的我国第一个以红外分析法为技术基础的二氧化碳气瓶监测体系,通过半年左右的实际采样运行,验证了采样、运输、贮存、分析等技术流程,大气样品的分析精度达到要求;

  • 标签: 大陆大气本底基准 温室气体 大气气溶胶 甲烷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 简介: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大大气本底基准研究”2006年8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观测数据资料、数据质量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瓦里关山NOy的观测和本底地区气溶胶理化特性方面有价值的发现。

  • 标签: 大气本底 基准 大陆 国家科技部 数据资料 数据质量
  • 简介:1概况2013年1月6-10日,第93届美国气象学会年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让预测更加精准:现今天气、水文、气候预报和预测的发展与超越”,年会共设有大气-海洋-地综合观测与同化系统、气候变率与变化、应用气候、水文等36个主题联合会议和13个全体会议,以及30多个其他专题会议。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约3000人参加了本届年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数据研究室主任熊安元、师春香研究员和徐宾应邀参加。

  • 标签: 美国气象学会 年会 中国气象局 气象信息中心 气候预报 得克萨斯州
  • 简介:1概况2017年1月22—26日第97届美国气象学会(AMS)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观测引领未来”(0bservationsLeadtheWay),通过进一步完善观测资料和改进数值模式,探索全方位时空尺度上天气、水和气候信息,提升为公众和政府提供天气预报、气候变化评估、减灾适应对策、公众信息传播等多种服务的水平。

  • 标签: 美国气象学会 年会 观测资料 天气预报 西雅图市 华盛顿州
  • 简介:2010年1月17日至2月6日,中国气象局代表团赴美国参加公共气象服务培训。此次培训围绕气象服务和应急管理两个主题,培训班共听取了5次专题讲座,对8个相关机构进行了业务访问,并与3个机构进行了座谈。

  • 标签: 商业气象服务 美国 中国气象局 培训班 应急管理 专题讲座
  • 简介:1概况2012年3月19-26日,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端义宏率领9人代表刚对美国NOAA天气局等单位进行了访问。此次访问的目的是对当前美同的天气预报业务组织、业务技术支撑和发展进行技术调研,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气象中心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制定好未来3年天气预报业务发展和技术研发的重点工作计划。

  • 标签: 美国 天气预报业务 国家气象中心 技术支撑 NOAA 业务发展
  • 简介:运用诊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台风"蒲公英"结构、强度的演变分析,得到可以用高低空的风切,辐散、辐合场的配制来进行判断,热带气旋是否会发展;不同下垫面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否会显著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影响;在海上资料比较缺少时,我们可以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蒲公英 登陆 减弱 变性 分析 蒲公英
  • 简介: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 标签: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 陆面非均匀尺度 整体输送方法 中尺度通量
  • 简介:1访问情况综述根据中国气象局与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合作协议,本人作为中方派出的访问学者,2005年5月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气候预测中心(CPC)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访问,并于2006年5月结束访问返回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工作。

  • 标签: 美国 中国气象局 气候预测 合作协议 海洋大气 环境预报
  • 简介: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气科学教育,包括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位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大气科学普及教育等多个方面,一直足世界各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科自身走向成熟,大气科学不仅建立在近现代物理科学坚实的理论和更为可靠和全面的观测事实之上,而且通过数值模拟和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 标签: 大气科学 教育现状 美国 相关学科 20世纪初 十九世纪
  • 简介:1概况2017年12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一行7人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进行技术访问,参加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能源与水项目(CERC-WET)能源与水纽带关系及高效绿色利用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问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编号:2016YFE0102400)议题间研讨会议,执行项目双边合作任务(图1)。

  • 标签: 美国 交流 加利福尼亚州 清洁能源 技术访问 科技创新
  • 简介:利用法国动力学气象实验室开发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LMDZ)考察了海地形高度对阻塞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式中地形高度的存在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阻塞事件的发生位置,使气候态的阻塞发生区域产生调整。可以看出海地形在阻塞形成中起固定阻塞位置的作用,也可以加强阻塞的强度,增加阻塞发生的频率。

  • 标签: 阻塞 地形强迫 数值模拟
  • 简介:对1951—2005年登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初热带气旋 终热带气旋 中国 季节变化 地理分布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基于海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风环流的数学模型。以大连地区海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过程中地面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变化,预测出海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 标签: 海陆风环流 湍流动能 扩散系数 空气污染损失 大连海域
  • 简介:美国系统的气象观测记录要追溯到大革命前,当时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都在佛能山(MountVernon)和蒙提思鹿山(MountMonticello)开展最初始的观测。虽然观测和小型网络在大革命和19世纪中期之间有所扩张,

  • 标签: 气象观测 演化历史 美国 观测记录 小型网络 托马斯
  • 简介:简要回顾美国气候变化研究沿革,分析美国制定和实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USCCSP)的背景,综述USCCSP的研究目标、研究领域和组织管理方式。首先重点阐述USCCSP的关键科学发现以及全球和美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结论,介绍USCCSP综合评估产品。然后论述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NRC)对USCCSP进展的评估,评述未来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战略框架和领域。最后在归纳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特色的基础上,阐述对我国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深化基础研究、强化模式创新、推进观测系统和资料系统建设、加强科学评估和应用服务、加快立法进程等方面的启示。

  • 标签: 美国 气候变化 科学计划 综合评述
  • 简介:2.2NOAA直属机构薪酬及业务支出从审计总署的报告中,选出NO—AA直属机构卫星信息中心(NES—DIS)、国家天气局(NWS)和海洋大气研究部(OAR),就这些机构2009财年员工薪酬及业务支出的细节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 标签: 薪酬 从业人员 气象 美国 信息中心 海洋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