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对于全世界来说,2012年是艰苦年,而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担心玛雅历法中世界末日所致。事实上,这是到处充斥着极端天气年:在美国遇到了干旱热浪;在英国出现了破纪录降雨;而罕见大雨袭击了肯尼亚、索马里、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发生了干旱;中国则遭遇了洪水;当然人们也忘不了超级飓风桑迪。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极端天气 极端事件 科技动态 风险 人类
  • 简介:1概况2013年4月8-11日,WM0天气、气候水服务社会经济应用效益论坛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会议代表有20多人,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巴巴多斯、加拿大、中国、捷克、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印度、爱尔兰、挪威、萨摩亚、南非、西班牙、瑞士、美国、乌拉圭等多个国家和世界银行业务、咨询、科研高校等机构。

  • 标签: 经济应用 论坛会 天气 效益 社会 服务
  • 简介:利用ARPS(AdvancedRegionalPredictionalSystem)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7年7月19日低涡天气背景下发生在祁连山区次比较典型地形云降水过程中云和降水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模拟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RP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地面降水分布及其发展演变特征;祁连山北坡陡峭地形抬升作用是祁连山云系降水主要动力机制;祁连山地形作用云和降水微物理结构随云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

  • 标签: 祁连山 地形云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2001、2006、2010年TM遥感图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磴口县湿地面积进行提取,结合气象数据,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磴口县年降水呈现不及30a(1981—2010年)平均值年份明显偏多,7—8月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除内陆滩涂面积有所减少外,河流水体、湖泊坑塘水体以及湿地植被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变化速率分别为2.06%、0.85%4.65%,湿地植被面积增加最为迅速。

  • 标签: 遥感 湿地 磴口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霾日数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 标签: 宁夏 雾日和霾日 趋势分析
  • 简介:针对京津冀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NO。(氮氧化物)PM2.5(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gm颗粒物),应用柴油车尾气净化技术及中小锅炉烟气脱硝技术,并根据2015年2030年我国能源规划,设计3种技术应用情景,采用WRF.CAMx耦合模式,对京津冀地区大气中NO。PM2.5进行了应用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单独应用柴油车尾气净化技术后(方案1),北京、天津地区大气中Nq浓度降低幅度达20%,河北地区降低5%;PM2.5浓度降低幅度约10%;应用柴油车尾气净化技术2015年能源规划情景(方案2),京津冀地区大气中NOxPM2.5浓度降低幅度均超过20%;应用柴油车尾气净化技术2030年能源规划情景(方案3),该地区NOx浓度降低幅度与之相当,PM2.5浓度降低幅度超过30%。可见脱硝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有效性依赖于其应用比例。二次气粒转化化学过程形成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对该地区空气中PM2.5浓度贡献很大,冬、春、秋季硝酸盐最大贡献高达60%,夏、秋季硫酸盐最大贡献超过70%,铵盐四季最大贡献约25%。这说明PM2.5主要前体物N0x、SO2、NH3、VOCs(VolatileOrganicCompounds)、CO等均大幅度削减才能有效降低该地区空气中PM2.5浓度。

  • 标签: NOx PM2 5应用情景 化学过程 WRF—CAMx模式
  • 简介: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标志之,地闪密集区MCS中移速较快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正闪、负闪45--55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 标签: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 简介:利用1961~2006年江淮地区80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数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方法,比较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该区域降水强度分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典型暖异常年份里,江淮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占总降水日数比重比冷年增加30%以上,极端降水总量比重增加13%左右;而微量降水日数所占比重比冷年减少近60%,微量降水总量减少了80%,说明全球变暖后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呈现弱降水减少,强降水增多显著两极分化特征,且该特征在江淮地区基本致。冬、夏季对比表明,冬季变化幅度比全年夏季更大。可见全球变暖背景未来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可能性增加

  • 标签: 全球变暖 江淮 降水强度分布结构 微量降水 极端降水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分析了博州地区次局地大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FY卫星云图、TBB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发生时段落区,同时对物理量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由对流层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触发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为强降水形成提供强动力条件;博州特殊地形条件地面东风也是造成局地暴雨个重要原因。

  • 标签: 博州 局地 大暴雨 诊断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Micaps提供相关资料,对2009年9月19—20日在河套地区发生寒潮天气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寒潮爆发前期,500hPa系统,蒙古西部冷中心强度≥-32℃,且温度场滞后于高度场,为冷空气爆发南下提供了最基本条件;700hPa河套地区及上游≥16m·s^-1西北风急流基本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交角≥45°且10个纬距内有4条及以上等温线密集区;850hPa河套地区有≥16℃暖中心,高空槽前后西北风速≥18m·s^-1,温度线与高度线夹角〉45°;地面蒙古气旋暖性性质为寒潮爆发前期提供了有利热力条件,地面冷锋后部冷高压轴线接近南北向,且冷高压中心强度≥1040hPa,3h变压≥3hPa。

  • 标签: 寒潮 冷平流 蒙古气旋 冷高压 垂直速度
  • 简介: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由于采取减缓行动需要相当长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气候变暖整体趋势,因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现实性紧迫性日益凸显.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亦发布了多个有关气候变化评估对策报告[1-3].

  • 标签: 新概念 概念提出 气候变化新
  • 简介:MICAPS3.0系统主要用途是为预报员提供个天气分析显示工作平台。气象预报和服务人员通过此平台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图形图象,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诊断分析气象条件,进行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制作。

  • 标签: MICAPS3 0系统 检索 图形 天气预报
  • 简介:通过对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强弱变化、温度场分布以及物理量场研究表明,影响201209号台风“苏拉”路径主要因素是副高南侧东南气流为引导气流,另外双台风效应对“苏拉”路径作用明显;西南季风活跃提供源源不断水汽能量以及出现了Ekman抽吸作用,使得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慢,强降水维持,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

  • 标签: 台风“苏拉” 移动路径 降水 分析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地区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感知认识。结果表明:居民对玉龙雪山地区气候变化感知强度与科学研究结果总体上具有很高致性。居民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环境影响感知不很强烈,认为气候变化并未影响到农作物长势产量,但对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略有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感知却持较高赞同度。居民对气候变化及其适应感知强度总体上与海拔高度相关显著,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感知则与年龄显著相关。气候变化已促使山区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农业经济,并积极参与山区旅游、外出打工,弥补微薄农业收入。同时,居民也期望政府能够给予他们经济补偿,弥补由于干旱倒春寒等带来经济损失。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感知与态度 玉龙雪山
  • 简介:采用新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2版本,模拟研究了前期(秋季)土壤湿度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影响。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系列分析清楚表明,前期(秋季)土壤湿度异常偏低,会导致云南地区冬季(12月1日~2月28日)降水显著减少;前期土壤湿度减少半,可以使云南冬季降水量平均减少30%以上,小部分区域减少达50%以上,影响十分明显。大气环流及其主要参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清楚表明,持续西偏北气流干气团控制以及云南地区大气散度场垂直运动场等异常是导致降水量减少直接原因。对降水过程分析表明,前期土壤湿度减少对降水过程频次发生时间影响较小,但对各次过程降水强度影响明显。这是前期土壤湿度减少所导致包括区域性蒸发量热通量等大气物理过程改变决定。本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关于区域性土壤湿度异常影响机理已有结论基本致。

  • 标签: 前期土壤湿度 云南 冬季降水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对流不稳定能量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形成源于海风堆积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降低以及平衡高度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撺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维持。

  • 标签: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退化草地站2008年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地表水分收支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农田站面临着更大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干旱化趋势。进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压力。其可能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渗,并以地下水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为了榆林机场复杂大雾变化过程中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利用常规天气图AWOS系统采集气温、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实时资料,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11年12月1日榆林机场出现复杂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湿度为91%~95%是榆林机场冬季大雾形成临界状态,相对湿度95%是榆林机场大雾稳定持续临界值,机场积雪被清扫跑道与周围覆盖着厚厚积雪地表之间存在辐射差异,该差异可能导致浅雾、碎雾发生明显变化。

  • 标签: 机场 复杂雾 能见度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13日发生在宝鸡次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移动方向与对流风暴移动方向有约90。夹角,接近于垂直;阵风锋从生成到结束移动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阵风锋过境时气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表现为温度降低、湿度增大、风速增大}阵风锋强度与对流风暴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阵风锋 对流风暴 趋势
  • 简介:利用2007--2010年南昌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关系,以及造成南昌市空气污染主要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空气污染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春、秋两季,夏季由于雨水冲刷稀释作用、热对流作用,极少出现空气污染日。(2)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地面形势主要分为低压类(倒槽、锋前)高压类(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弱高压),而高空系统主要为槽后西北气流以及西南气流影响。(3)当出现空气污染时,地面至1000hPa近地层逆温非常明显,地面风速弱,基本在3m/s以下,且偏东风出现频次最高。(4)污染物浓度与霾天气密切相关,霾日空气质量较差。

  • 标签: 空气污染 天气形势 逆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