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冰冻圈 地球气候系统 海洋表面 海冰
  • 简介:科学、准确地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对政府和企业正确决策,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结合农业气象服务的特点,采用剂量一反应分析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以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实际测定值为参考值,运用专家评估法,由农业专家估测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以此为基础分析评估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应用评估模式,对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实证分析评估。结果表明:种植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而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分析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动态变化表明,气象服务效益值随农业产值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远高于全国,也说明了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农业
  • 简介:利用1951—2012年辽宁暴雨过程及暴雨灾情资料,对辽宁暴雨灾害特征及暴雨灾害评估进行分析,并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暴雨致灾指标与灾害影响预评估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2年辽宁年平均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辽宁暴雨灾害发生频率自中部向西北逐渐增多,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为辽宁西部地区,其中朝阳喀左县暴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占该站暴雨总次数的73%;辽宁西部等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但降水强度较小,且发生一级和二级暴雨灾害的概率低于其他地区;除辽西地区外,其他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略低,但降水强度较大。辽宁受暴雨灾害影响最大的受灾体为农作物及其设施,辽阳地区受灾频率最大,占该地区受灾过程总数的95%以上。

  • 标签: 致灾指标 暴雨灾害 预评估 决策气象服务
  • 简介:选取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区——北方冬麦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在确定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MCI、CWDIa、CI、Pa及Ma干旱指数的适应性,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在分析北方冬麦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时,考虑了冬麦区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河网水系、灌溉条件、降水量及干燥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冬小麦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主要生育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历史产量等。与以往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方法不同,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旱指标与冬小麦减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减产率等级来确定干旱致灾临界阈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综合考虑干旱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地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建立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区划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MCI更能反映北方冬麦区干旱的特征,故以MCI指数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我国北方冬麦区中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应该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南部地区包括苏皖和河南东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小。本文建立的北方冬麦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干旱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实时业务中。

  • 标签: 中国北方 冬小麦区 减产率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
  • 简介:为了评估台风的灾害影响程度,本文分析了1971-2012年影响江西的台风灾害特征,引入了属性层次模型(AHM),基于风、雨、气旋等气象因素计算综合影响指数,对1971-2012年影响江西的台风进行了灾害评估。另外,综合考虑风雨因素和承灾体的易损性,建立单个台风的灾害分布评估模型,对单个台风在不同区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比灾情损失来看,此评估模型可以为开展防台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定量、定点的参考数据。

  • 标签: 台风 江西 属性层次模型 灾害评估 气象因子
  • 简介:认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是理解现在气候变化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随着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古气候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尺度上由自然变化驱动的气候变率信息对准确认识现代气候变化更为重要。

  • 标签: 古气候 评估报告 IPCC 未来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规律 人类活动
  • 简介: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观测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的核心内容之一。AR5明确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最近连续的3个10年比1850年以来其他的任何一个10年都要暖。对于地面观测资料覆盖较全的最长观测时期(1901—2012年),

  • 标签: 地面观测资料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 地表 气候变化
  • 简介: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往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征2℃以内(相对于1861-1880年)。

  • 标签: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IPCCAR5 WGI
  • 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增大.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加剧现有健康问题,增加人类的迁徙,放大冲突的驱动因素的影响,对许多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给小岛国和有很长海岸线国家的领土完整带来风险;整个21世纪,气候变化将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使减贫更为困难,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人类健康 人类安全 生计与贫困
  • 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与淡水资源相关的气候变化风险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区域降水发生显著变化;多年冻土、冰川持续萎缩,积雪不断减少;降雪区春季最大径流量逐渐提前,夏季干旱不断加剧.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将加剧淡水资源相关风险.如显著减少亚热带干旱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加剧行业之间用水竞争;极端事件(如极端降水)明显影响原水水质,威胁用水安全;气候变化同时将导致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能源生产效率降低等不利影响.报告指出需采取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软性制度措施建设相结合的适应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克服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

  • 标签: 淡水资源 影响 适应 脆弱性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二工作组
  • 简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在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聚焦于气候变化对领域和区域的不利影响.在综合分析与气候变化相关危害、暴露度和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框架.风险不仅来自气候变化本身,同时也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和治理过程.报告首次提出了新生风险,归纳总结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关键风险,评估了不同温升下气候变化5个“关注理由”的风险水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减缓的局限性,剩余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较工业革命以前)将加剧人类和社会生态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 风险 脆弱性
  • 简介:2014年4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WGⅢAR5)正式发布,由58个国家的235位主要作者和38位编审共同起草完成,其中有14名中国专家。报告共4部分16章,引用文献总数为9276篇次,其中引言部分(第1章)236篇次,框架性问题(第2~4章)1970篇次,减缓气候变化的路径(第5~12章)5070篇次,政策、体制和资金评估(第13~16章)2000篇次。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工作组 计量分析 中国 引文
  • 简介:碳循环不仅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综合表现,还直接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相关,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稳定,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碳循环研究已逐渐从人类CO2排放到海洋与陆地全球分布的基本问题,转变为区域碳收支的确定,

  • 标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CO2浓度 全球变化
  • 简介:在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中,气溶胶和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仍然是不确定性最大的部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总结了有关云和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从观测、理论以及模式角度评估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评估报告 气溶胶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解读
  • 简介:IPCC评估报告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有重要影响,目前正在陆续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已明确作为气候变化新协议谈判的重要信息来源,对讨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的影响不容忽视。最先发布的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基于新的科学观测事实、更为完善的归因分析和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气候变暖的事实,发现了人类活动与全球温升之间因果关系的新证据,以及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温升响应之间的定最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其中一一些关键结论可能的政策含义,探讨了这些关键结论对目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和新协议等相关问题的町能影响,探讨_『科学信息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为科学地理解和利用这些重要结论。

  • 标签: IPCC 评估报告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不确定性 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