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淄博地区8个气象站1980—2014年35a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和逐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夏季降水量的气候突变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淄博地区夏季及各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际振动幅度较大,波动幅度6月份最大,7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降水量的线性趋势夏季及7月和8月均为缓慢增多趋势,6月份呈缓慢减少的趋势,南部山区趋势最大,北部次之,中部、东部最小均未能通过a=0.05的显著性检验。全区8月份平均降水量在1997年之后出现显著增多趋势,为一突变现象,突变点出现在1981年;全区夏季平均降水量及6月份、7月份降水量未发生突变现象。夏季降雨变化周期主要表现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作用减弱。

  • 标签: 夏季 降水量 变化特征 气候突变 周期 淄博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2017年6月13—14日玉树地区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上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玉树地区处在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且存在明显切变,同时北部高空槽东移南压,南北系统交汇比较明显的地区在玉树南部地区。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2~80℃之间,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为此次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

  • 标签: 玉树地区 强降雨 物理量场 成因分析
  • 简介:2018年10月17-19日,波兰极地区域模式对比计划(Polar-CORDEX)会议在波兰华沙举行,此次会议由波兰科学院下属的波兰地球物理研究院承办。来自该计划各项目组的约50名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杨堤益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对比计划 域模式 波兰 会议总结 极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建立格尔木地区2011—2015年沙尘暴天气实况数据库,利用常规资料、中尺度等分析方法对格尔木区域性沙尘暴(至少两站以上)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过程的典型特征,通过同类个例异同点的对比分析,总结同类天气物理概念模型,预报指标,为同类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沙尘暴 中尺度分析 概念模型 格尔木地区
  • 简介:通过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对共和县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长、风速、气压等气候要素的收集分析,判断共和气象条件是否符合紫花苜蓿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共和县的气温条件符合紫花苜蓿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降水量未达到紫花苜蓿生长要求。共和县日照条件有明显优势,远远超过紫花苜蓿所需日照时长。风速、气压在适宜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合理范围之内。综上所述可以在共和县开展紫花苜蓿的引种试验,同时需要后期进一步实地观测分析。

  • 标签: 共和县 气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风速 气压
  • 简介:2017年4月14日至15日,青海省大部受北方冷空气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强降温降水天气过程,门源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12h累积降水量为16.6mm,雪深12cm。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式进行分析,得出对流层上部东亚大槽偏浅、高原及其以东地区形势分布为西低东高型,500hPa高空场上巴尔喀什湖附近有一深槽,南支槽较浅,冷空气主力从北疆入侵;并且门源地区处于短波槽前,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充沛的水气输送、深厚的湿层为此次强降水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条件。物理量场中的散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为此次降水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 门源县
  • 简介:利用2007—2015年北京市大兴观象台、28个道面自动气象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5年北京地区春季平均能见度最高、夏季平均能见度最低,夏季及年平均能见度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春季和秋季能见度均呈波动增加,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增加致使北京地区冬季能见度下降的时段集中在2011—2014年;空间上,北京西北地区能见度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和东南大部地区。秋季和冬季能见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平均能见度的分布特征较一致,表现为能见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的为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风向及风速,但不同要素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的相关性差别较大;根据天气现象统计表明,近10a来北京地区雾、霾、沙尘日均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山区与城区气象站点低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小于10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增加为主,而小于1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减少为主。此外,近10a来北京地区干霾的发生频率为44.29%,湿霾的发生频率为7.13%,低能见度事件多由干霾造成,但湿霾发生时,能见度恶化的更明显。

  • 标签: 能见度 颗粒物
  • 简介:基于青岛地区气候和动物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和动物物候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1986-2016年青岛地区蚱蝉始鸣期表现为小幅波动变化,蟋蟀的始鸣期则呈先显著推迟后显著提前的变化趋势,青蛙和家燕的始鸣期均有显著推迟的趋势。以上4种动物的绝鸣期均显著提前,间隔期均明显缩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岛地区气温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对4种动物物候期的影响最大,有利于4种动物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以及家燕始鸣期的推迟;蟋蟀和青蛙的物候期对气温有明显的响应,蚱蝉和家燕对气温的变化不敏感;风速的减小有利于蚱蝉、家燕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但却导致青蛙绝鸣期的推迟和间隔期的延长。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动物物候期的变化。除气候条件对动物物候期变化的影响之外,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制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物候变化有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始鸣期 绝鸣期 间隔期
  • 简介: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对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等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和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的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月均降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特征,可对该研究区域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研究。(2)在O-Kriging插值时,变异函数选用指数模型的效果最好,球面模型次之,高斯模型最差。(3)两种方法对月均降雨量及其极大值和极小值插值时,O-Kriging的插值误差均小于IDW,插值误差整体上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剔除各月降雨量极大值较为集中的两个站点后进行插值,插值结果的误差均明显降低。(4)对研究区域整体来说,O-Kriging的插值效果优于IDW,但就单个站点来看,结果并非如此。在降雨量的空间插值中,由于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应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最适方法。

  • 标签: 降雨量 空间插值 空间自相关 交叉验证
  • 简介:利用贵南县气象站观测的2018年3—4月逐日气象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分析蒸发量逐日变化及其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建立动态函数模型,预测2018年3、4月蒸发量记录的准确性。对异常偏大蒸发量做综合比较分析,找出原因,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率。

  • 标签: 贵南地区 蒸发量 异常 数据准确性
  • 简介:针对强降水天气分析的实际需求,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30—7月3日海西东部区域性强降水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发生在新疆槽底分裂短波槽和高原南部低涡共同作用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受盆地地形影响,海西地区冷空气主要有两条移动路径,偏南路径的冷空气到达海西东部的时间较偏北路径早6h左右。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冷空气活动;海西西部呈反气旋,青海湖南部有低涡活动也可以作为判断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重要参考指标;强降水发生时段与散度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对应,降水过程期间底层维持有较强的上升运动;600hPa水汽分布显示海西东部地区在降水期间有三个水汽输送路径,另外当高原东南部有低涡活动时,25°N附近的水汽可以在该低涡东侧东南风的引导下输送至海西东部地区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短时强降水 水汽通道
  • 简介: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三角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850h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三角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三角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 标签: 沙尘 重污染 天气形势 边界层 后向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