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的广告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异军突起,广告额及广告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可以说,现代广告业已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商业竞争也日益加剧,广告媒介和手段不断创新,对广告制作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来研究和认识广告创收的经营战略,从而取得广告创收的最佳效益.

  • 标签: 广告公司 经营战略 经营目标 职业道德 素质
  • 简介:一、加强沟通,增进友谊沟通对电视气象节目广告经营者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与电视媒体的沟通。电视媒体是气象节目的载体,电视台媒体经营政策的调整以及电视媒体经营人的更换,对电视气象广告经营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 标签: 电视气象节目 广告经营 经营策略 电视媒体 经营政策 经营者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启动,世界各国兴起了建立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热潮,尤其通过国际互联网把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联为一体,在网络空间的原野上,虚拟空间正在淡化着地理空间,网络环境正在孕育着信息经济。气象档案蕴藏着丰富的技术信息、记录信息等宝贵的信息资源,并以其记录信息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为信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信息环境下,各种信息存储技术、新型文献载体、大容量数据库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气象档案信息的社会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快速的信息交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共享,成为信息环境下气象档案利用的新趋势。

  • 标签: 气象档案 信息控制权 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 计算机网络 国际互联网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气象部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气象服务为宗旨,积极进行了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声讯和网络服务、气象影视广告服务、气球广告服务、防雷技术服务等为支柱的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弥补了气象事业经费的不足,促进了气象事业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原有政策优势正逐渐消失。

  • 标签: 气象科技服务 经营管理 产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事业发展
  • 简介:防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特征,特别是防雷行政处罚的“自由”和“宽泛”性,有必要对防雷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规定中的自由裁量进行细致的划分,以统一防雷行政处罚的尺度,有利于行政处罚的规范性。本文就防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特征、划分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及难点,并对防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救济制度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自由裁量权 行政处罚 防雷 法律法规 特征
  • 简介:讨论自由裁量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及对防雷执法的指导意义,分析了行政自由裁量滥用的具体特征和防雷执法中自由裁量行使不当的若干表现,探讨了在防雷执法中,为防止自由裁量的滥用,必须加强自我控制及自我控制的手段和措施,明确了防雷执法中合理适度的使用自由裁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自由裁量权 自我控制 执法 防雷 行政 特征和
  • 简介:一、经营项目投资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气象部门能否经得起市场竞争的长期考验,则取决于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和经营决策水平.企业成败与经营的好坏,对其选好经营项目是十分重要的,项目论证可靠,决策正确是实现经营目标和创造高效益的先决条件,

  • 标签: 综合经营 经营决策 经营目标 可行性论证 盈利率 市场竞争
  • 简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1997—2001年,经历了长达4a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利用LULUCF的规则。2008年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磋商第二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如何利用LULUCF活动的规则。主要缔约方就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发达国家的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开展碳汇活动的积极性、降低LULUCF规则的复杂性和减少成本、增加《京都议定书》3.4条款下的合格活动等,其目的是在第二承诺期能够利用更多的碳汇完成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主要提出要系统地考虑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CO2的吸收。最后,针对附件一缔约方在第二承诺期利用LULUCF活动规则,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 标签: 第二承诺期 LULUCF 规则 对策建议
  • 简介:引言最近中国气象局提出了“今后2~3年要大力调整气象事业结构,建成由基本业务、科技服务、综合经营三部分构成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框架,建立和完善相应运行机制”。这是为适应十四大提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作出的决策。由此可见,在近几年如何搞好综合经营,兴办经济实体已成为摆在气象部门广大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 标签: 综合经营 气象部门 经济实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型气象事业 运行机制
  • 简介:一、引言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特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水准为依据,在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合理状态下,某个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产

  • 标签: 土地资源承载力 宝鸡地区 动物性食物 生产潜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 人口数量
  • 简介: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甘肃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极为严重。本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作了初步探讨,对其成因作了具体分析,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提出了河西地区协调发展及荒漠化防治的途径,针对河西地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土地荒漠化 灾害性天气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河西地区
  • 简介:雷电危险度是反映雷电灾害危害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大连地区ADTD型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雷暴日观测资料、雷电灾害调查资料、1679个防雷被检单位的检测数据及地形地貌等资料,基于可拓学综合评估方法对大连地区雷电灾害危险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雷电活动特征、防灾减灾能力及待评估现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估指标,基于现场调查建立了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可拓学综合评估体系。利用关联函数和物元理论判定了雷电危险度的经典域与节域,基于熵值赋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通过实例验证雷电危险度等级综合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 标签: 可拓学 熵值赋权法 雷电危险度 评估
  • 简介:为满足人类对食物、纤维、水和居住地的需求,全球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2007)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影响气候的重要强迫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为生物地球物理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分别对有关生物地球物理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并从定量评估两者对气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及两者共同效应的角度,回顾了辐射强迫计算和耦合模式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森林恢复、人工造林以及碳封存等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可行性评估中的应用。最后分析和展望了当前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相关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地球物理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模拟
  • 简介:通过揭示定西地区历代土地不断开垦导致气候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措施,旨在从中记取教训——不能以毁林毁草为代价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要重视对气候生态环境的保证

  • 标签: 土地 开垦 生态 气候
  • 简介:本文利用非线性规划理论对组合预测最优系数的确定进行探讨,通过Kuhn—Tucker条件,将原来较复杂的组合预测中确定最优仅系数的二次规划模型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线性规划模型,并将这一模型投人作物产量预报实例中.

  • 标签: 组合预测 最优权系数 非线性规划 确定方法 应用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的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的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m风速的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的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数据,估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均匀裸土下垫面条件下的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送,并分析了空气热储存项和垂直平流输送项对干旱区地表能量不闭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干旱区温度梯度大,热力抬升作用较强,即使在均匀下垫面条件下也存在可观的垂直平流输送。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引入空气热储存项和垂直平流输送项之后,二者对能量不闭合的平均补偿分别达到1.0W/m2和7.1W/m2,闭合度分别提高2%和14%,地表能量不平衡残差平均值由26.4W/m2减小到18.2W/m2,地表能量闭合度由82%提升到98%,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干旱区 均匀下垫面 空气热储存 垂直平流输送 地表能量平衡
  • 简介:采用1997、2004、2007和2009年的LandsatTM影像,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4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到1997—2004年、2004--2007年和2007--2009年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幅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相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耕地经历了先减少后略微增加的过程;草地经历了前期增加,中期、后期减少的过程;林地则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表现为前期显著增加,中后期增加速率减慢;同时12a问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1997年的耕地所占比例为38.6%,是主导类型,2009年的草地成为了主导类型,占33.8%。监测的4个年份,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 标签: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GIS
  • 简介: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的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的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的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最显著(0.822℃/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10a),林地最小(0.197℃/10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的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10a),林地最小(--0.118℃/10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的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 标签: 土地利用 覆被 “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 气温趋势 北京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