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云南2008年10月24~11月6日严重连阴雨天气的环流和水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连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强、位置偏西、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都有利于水汽向云南输送的环流背景下,中低层受槽前西南气流、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影响下产生的。在整个连阴雨期间对流层低层都有充足的水汽,连阴雨前期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2个通道的汇合,而连阴雨后期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整个连阴雨期间云南全省或大部均处于水汽辐合区内,区域性强降雨出现在水汽通量散度〈-32×10^-7g·(hPa·s)^-1·cm^-2的区域。

  • 标签: 连阴雨 环流特征 水汽分析
  • 简介:分析甘肃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和林木蒸散耗水量得出,这里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干旱造林应重视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方法。

  • 标签: 黄土高原 林木 水分条件 造林
  • 简介:云南气象法规体系建设须明确指导思想,建立“一个体系”,突出“四个重点”;完成制定和修订云南地方气象法规、规章,积极参加与气象服务密切相关的立法活动等主要任务。

  • 标签: 气象服务 法规 云南 个体 突出 修订
  • 简介:热带季节内振荡和北极涛动的持续异常会对全球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同样会对东亚地区的旱涝造成影响。本文针对云南及周边地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当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和北极涛动(AO)两者持续异常时,会对云南的降水产生影响。2009/2010秋、冬、春3季连旱就是由MJO和AO出现极端异常(MJO异常不活跃;AO异常偏弱)造成的。2011年云南主汛期极端伏旱的产生则是由于MJO持续不活跃和西太平洋高压脊异常偏北造成的。

  • 标签: 干旱 MJO AO 持续异常 云南
  • 简介:利用MM5模式对云南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下垫面植被的敏感性试验,考察云南气候要素(降水、温度、湿度、风等)对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了解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在云南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提高对未来天气、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云南气候要素值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一般在近地面至700hPa之间;下垫面植被覆盖率的锐减,使云南降水范围、降水量、空气湿度急剧减小,温度、风力、蒸发能力、干旱指数迅速增大,加剧了云南的干旱化和沙漠化,最终将导致云南的天气气候和环境生态系统偏离本来的平衡状态和演变过程。但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降水中心、冷(暖)中心、干(湿)中心位置影响不大。

  • 标签: 植被 气候要素 敏感性试验
  • 简介:利用1971—2015年云南124个气象台站雨季开始日期、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PC热带太平洋海温指数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云南雨季开始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雨季主要从东、南、西3个方向呈半包围态势向西北腹地推进,具有明显的季风交汇区特征;(2)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对云南雨季开始期的第一空间分布模态(全区一致型)影响显著,即除了雨季开始最早的滇西北、滇西、滇东北和滇东南等少数边缘地区,云南大部分区域的雨季开始期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前期3—4月Ni1o3.4指数相关性最好;(3)云南雨季开始期对前期3—4月Ni1o3.4指数的响应具有非对称性,对暖事件的响应大于对冷事件的响应;(4)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主要通过影响低纬Walker环流和季风系统进而影响云南雨季的开始。

  • 标签: 季风交汇区 云南雨季开始期 热带太平洋海温
  • 简介:为了了解数值模式降水预报在云南地区的预报效果和误差特点,利用T639、德国和日本模式对2010—2013年云南地区雨季(5—10月)的24—72h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模式对云南地区雨季小雨和中雨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T639模式对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德国和日本模式。T639和日本模式对6—8月降水预报的TS评分高于其他月份,而德国模式对10月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预报的T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和其他两种模式。日本模式能准确预报出较强雨带的位置且降水量较接近实况,但对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偏西;T639模式能较好的预报降水中心,但预报的降水量偏大;德国模式对云南西部地区降水预报偏大,对东部地区降水预报偏小。日本模式对台风低压影响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好,而德国模式对两高辐合系统影响的大雨和暴雨预报效果较好;对冷锋切变造成的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T639模式的24h和48h预报更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数值模式 降水预报 检验 TS评分
  • 简介:着重分析甘肃的暴雨特性与时空分布规律,列举了历年实测和调查最大点暴雨特征值,绘制了短历时暴雨~高程相关线、选配了甘肃最大点暴雨外包线公式,对历年各时段最大暴雨均值、极值、Cv、Cs值等暴雨参数及典型暴雨时程分配和面时关系线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暴雨 时空分布 特征值 甘肃
  • 简介:基于在云南西部保山地区开展的入户问卷调查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探讨在发生旱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以弥补旱灾给家庭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这一特定背景下,对比外出务工农户和非外出务工农户在收入来源、应对旱灾措施和家庭收入分配上的差异,分析外出务工对农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收入给留守家庭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让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出现劳动力缺乏、农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潜在问题。建议在未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口开展的职业培训中增加诸如家庭财务管理、气候变化等相关内容来加强农村地区和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议政府推广气候智能农业,采取本地化/本土化的适应措施。

  • 标签: 旱灾 外出务工 农民的适应能力 云南保山市
  • 简介:利用1961~2006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124站5月降水资料,研究前期1~4月南半球大气环流对云南5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1~2月影响的关键区主要位于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当南半球中纬西风带位势高度偏高(低)时,5月降水易偏多(少),前期1月,南极绕极波北线与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前期3月,南极地区影响显著,到前期4月时,南半球中高纬环流的影响减弱,热带太平洋的影响加强,当南方涛动处于正(负)位相时,5月降水易偏多(少)。前期1~4月,太平洋上空出现经向分布的波列结构,该波列结构在对流层低层到高层都存在且随时间不断变化,太平洋地区有可能是影响5月降水旱涝异常的另一个的关键区。

  • 标签: 南半球大气环流 云南5月降水 南方涛动(SO) 南极绕极波 显著关键区
  • 简介:基于1961—2012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云南地区124个气象观测站月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夏季南亚高压与云南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夏季滇西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滇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面积呈较显著的负相关;6月滇西北和滇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高压主中心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滇西南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滇中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7月滇西南、滇西北的西南部和滇西的北部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滇西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强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滇中和滇东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经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8月滇西南、滇中、滇南和滇东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

  • 标签: 南亚高压 降水 相关分析
  • 简介:1引言1992年10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由中国气象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八·五"、"九·五"期间的国家大中型项目—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简称—9210工程),经过两年多的系统设计、试点等前期准备工作,此项工程已于1995年在部分省、地(市)开始布点建设。青海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已成立了青海气象局9210工程办公室(非常设机构),负责本省9210工程建设的日常事务,协调组织本省各有关部门完成9210工作的建设任务。1.1系统建设的目的

  • 标签: 青海省 工程建设 综合应用 计算机网络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 主要任务
  • 简介:本文就浙江暴雨与地形特点探讨了暴雨与地形的关系,指出梅雨暴雨主要分布在本省西南山区西侧而台风暴雨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东侧。地形抬升与辐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暴雨中心的分布型式,而地形使降水量增幅的机制主要在于地形抬升形成的地形云系与系统云系间的相互物理作用。

  • 标签: 暴雨中心 降水量分布 台风暴雨 地形雨 云系 辐合
  • 简介:80年代以来,酸雨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大批学者投入了该领域的研究。尽管已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然而作为综合性评述文章却极少出现。本文试图以浙江的酸雨为主题,将自己阅读有关文献的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酸雨率 降水酸度 酸雨问题 降水化学 酸雨频率 评述文章
  • 简介:选取典型泥石流发育区云南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泥石流沟滇北小江流域蒋家沟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小江流域泥石流暴发与该流域邻近的沾益及会泽常规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的关系,以及小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的次数与夏季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夏季降水和前期的Nino3区海表温度(SST)呈显著的负相关;每年泥石流发生的次数与首场泥石流发生的早晚关系密切,而激发首场泥石流的降水量与冬春Nino3区SST呈负相关;泥石流暴发次数与大雨日数关系密切,而大雨日数与Nino3区SST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冬春季Nino3区SST对小江流域泥石流的暴发次数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ENSO与小江流域及蒋家沟泥石流发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亦表明,Nino3区1月SST与当年蒋家沟泥石流次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lNi~no位相年泥石流少发而LaNi~na位相年泥石流多发。Nino3区SST变化最少要超前泥石流暴发4个月,因而ENSO可以为云南北部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指标信息,从而有可能利用ENSO冬季信息来预测小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滇北)当年夏季泥石流活动。

  • 标签: ENSO 降水 泥石流 灾害预测
  • 简介:根据1966-2005年山东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在过去40a中,山东雷暴日数具有较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

  • 标签: EOF方法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简介:本文在1979—1989年全省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使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的气候资源得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生产(尤其是露天作业的农牧业生产)实际,确定具有实际意义的指标,将青海划分为9个气候类型区;而后从各个区的气候利弊,阐述其生产发展的重点及前景,为合理的开发、利用本省的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 标签: 青海 气候 区划
  • 简介:结合青海1997-2010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为基础,对青海雷电灾害时空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受灾行业、雷灾类型、变化趋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青海雷电灾害特点提出了雷电防御的薄弱地区和重点行业。为全省防雷减灾、雷电风险评估、防雷工程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青海省 雷电灾害 特征分析
  • 简介:依托以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hinaIntegratedMeteorologicalInformationSharingSystem,简称CIMISS)为核心的省级集约化数据环境,研发B/S架构的陕西气象数据共享系统,实现了CIMISS所接入的各类资料及本地特色数据的查询下载、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离线定制等功能。该系统的建成对于提高陕西气象部门省级数据环境的共享服务能力,解决基层用户“看不到数据”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IMISS 数据共享 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