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地震波场和电磁场耦合产生的震电效应与储层物性参数有关,含流体孔隙介质中震电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描述储层特性。本文我们对饱和砂岩样品中的震电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构建了一套震电测量装置。利用此测量装置记录了在声波激励下砂岩样品中产生的震电转换信号,观测得到了砂岩界面产生的震电信号的衰减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震电信号与砂岩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在震电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尽量减小参考电位与震电信号扰动区的基准电位之间的电位差是保证震电实验测量精确性的关键点,能够显著提高震电信号的可探测性。震电测量结果证实了地震波在含流体孔隙介质中传播时,能诱导震电耦合,同时给出了震电界面响应的特点。震电信号振幅随着波源与岩样距离的增加呈线性衰减,随着接收电极与岩样界面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衰减。不同渗透率砂岩样品中产生的震电响应结果表明震电响应的强弱与样品渗透率成正相关,震电效应可以作为研究储层渗透率的一种新方法。

  • 标签: 震电效应 震电响应 电位差 饱和砂岩 渗透率
  • 简介:致密砂岩具有一定的各向异性。本文通过不同方向样品的声速测量及相关配套实验对致密砂岩进行了孔隙结构及各向异性分析,同时与页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样品所表现出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沉积环境差异形成的成分层、薄互层造成,具有典型的TI介质特征。不同方向杨氏模量随围压增加而增大,泊松比变化不明显。各向异性系数均随有效压力增加而减少,同时ε与γ和δ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最后总结了不同地区的各向异性规律,为不同地区选择适合的评价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可为致密砂岩的测井评价、地震资料解释及压裂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致密砂岩 声波速度 弹性特征 各向异性
  • 简介:地震反演是当今最广泛应用于含油气储层预测的技术之一,取得了很多很好的预测效果,但也有失败的例子,达不到区分岩性和识别流体的目的。而本文介绍的建立在岩石物理建模和分析基础上的地震弹性反演,可将含油气储层预测由定性向(半)定量推进一步。根据岩石物理建模和正演扰动分析,可深刻理解岩石物性参数与地震弹性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寻找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的敏感地震弹性参数,建立起理论岩石物理解释图版。岩石物理分析结果和所建立的岩石物理解释图版分别用以指导地震反演和反演结果的解释,实现油气储层分布预测和流体检测的目的。文中的含气砂岩分布预测实例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较叠后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效果更佳,效率更高。

  • 标签: 岩石物理 地震响应 弹性参数 弹性反演 储层预测 建模
  • 简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其渗透性和电性影响显著,是此类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研究的关键。针对仅从连通喉道半径评价渗透率的多解性以及储层孔隙结构与电性关系研究欠缺等不足,综合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孔隙度、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及分选性三种因素的新型孔隙结构参数δ的计算公式。利用岩心及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δ值能够较连通喉道半径等传统方法更精确地刻画致密砂岩储层渗透性,同时它与储层电性具有密切关系,可用于估算地层因素F和胶结指数m。据此提出将孔隙结构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归一化校正以及基于核磁共振测井预测储层完全含水电阻率R0的评价方法,从而突出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引起的电性变化,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思路,研究结果得到了实验资料和实际测井试油资料的验证。

  • 标签: 低孔低渗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岩石物理
  • 简介:在实验室对5块储层砂岩进行了模拟地层压力条件下的超声波速度测试。砂岩样品采自WXS凹陷的W地层,覆盖了从低到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范围。实验选用了卤水和4种不同密度油作为孔隙流体,结合温度变化,实现了对流体粘度引致的速度频散研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对于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样品,无论是哪种流体饱和,观察到的超声波速度测试值和零频率Gassmann预测值的差异较小(约2-3%),基本上可以用Biot模型解释;对于中等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样品,低粘度流体(〈约3mP·S)的频散效应也可以用Biot模型得到合理解释;(2)对于低、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样品,当流体粘度增加时,喷射流机制起主导作用,导致严重的速度频散(可达8%)。对储层砂岩的微裂隙纵横比进行了估计并用于喷射流特征频率的计算,当高于该特征频率时,Gassmann理论的假设条件受到破坏,实验室测得的高频速度不能直接用于地震低频条件下的W地层砂岩的Gassmann流体替换研究。

  • 标签: 超声波 速度频散 流体粘度 储层砂岩 地层条件
  • 简介:河流相储层是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寻找河道砂体是油气勘探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河道变迁比较频繁,叠置比较严重,加之地震资料本身信噪比和分辨率的限制,河流相储层的精细描述至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以胜利油田老河口三维工区为例,首先研究了本区河流相储层的基本特征,发现该类储层剖面上呈强相位、切片上连续性好和频谱上呈低频特征;通过颜色处理和地震精细解释,发现本区河流相储层存在类串珠状特征,为了验证这一观测结果,我们用正演模拟分析了其形成机理,为在类似工区识别此类古河道找到了新的途径;应用多属性融合和RGB显示技术,河道下切特征更加明显,很好地彰显了河道结构特征,提高了河道识别能力;最后,我们研究并开发了多子波检测技术,检测出更多河流相弱反射信息。

  • 标签: 河道砂体 弱反射信号 类串珠状特征 属性融合 多子波解释技术
  • 简介:白云岩成岩收缩晶间孔、洞、缝与构造网状缝相互沟通可以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但是这种复杂裂缝-孔隙型储层分布随机性强、发育程度和差异性大,储层预测难度大.本文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白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例,提出地球物理综合预测碳酸盐岩裂缝的方法.本文描述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实施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青西油田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 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发育程度
  • 简介:根据Chapman理论模型,在各向异性介质(如HTI介质)中,当入射角在0-45。范围内,慢横波会发生较大的衰减和频散,且对流体粘度敏感,而P波和快横波则比较小。对于沿裂隙法向传播的慢横波,其振幅受流体影响很大。因此,在P波响应对流体不敏感的情况下,可利用慢横波来获得裂隙型油气藏的流体信息。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垦71地区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检测出的慢横波振幅和旅行时异常与该区的测井资料十分吻合。分析结果还发现,与含油区相比,含水区会产生更高的横波分裂。在含水区,慢横波振幅会产生明显变化,而在含油区则几乎没有变化。

  • 标签: 各向异性 慢横波 流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