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为提高榛蘑人工栽培中出菇的稳定性,对蜜菌菌索的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生长时间、环境温度、培养基质的条件下对蜜菌菌索进行培养.试验发现,菌索会由具有活性的黄色菌索逐渐角质化变成黑色丝状菌索,为保持蜜菌菌索的活性状态,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5~23d,最佳培养温度为恒温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PDA+麦麸+锯末.

  • 标签: 蜜环菌 菌索 培养条件
  • 简介:报道了中国柄菇属的一个新记录种——橙褶柄菇[Lepiotacitrophylla(Berk.&Broome)Sacc.],标本采自中国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绿石林公园。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褶浅橙色,担孢子侧面观近圆柱形,褶缘囊状体棒状或窄棒状,盖表鳞片呈栅状排列,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近圆柱状或稍窄棒状,具锁状联合。该种被置于卵孢柄菇组。

  • 标签: 橙褶环柄菇 新记录种 分类学
  • 简介:为了加强专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物病原真菌》课程教学从以下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专业思想的培养与教育;(2)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4)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5)科研水平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 标签: 真菌学 教学优化 专业教育 《植物病原真菌学》 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
  • 简介:核酸序列的比较研究使进化真菌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分子系统发育揭示的关系反映出真菌进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真菌系统反映真菌进化关系的自然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有赖于新物种的不断发现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的不断丰富。

  • 标签: 真菌学 系统发育 教学内容 核酸序列
  • 简介:编写出中国柄属的已知44种的分类检索表,希望能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丰富的柄菇属资源的物种多样性,也期望今后在逐步完善我国柄菇属的研究过程中,对本文内容加以改进修正。

  • 标签: 环柄菇 资源 分类 中国
  • 简介:报道了柄菇属距孢柄菇组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红斑柄菇(Lepiotaerythrosticta)和黄栗柄菇(Lepiotaluteocastanea)。根据中国的标本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就重要显微特征进行绘图,讨论了它们与相近种的区别,总结了其分布、生境等特点。

  • 标签: 红斑环柄菇 黄栗环柄菇 距孢环柄菇组
  • 简介:从实验教学内容的编排、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的考评等方面对食用菌栽培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对食用菌栽培教改论文进行了评述。

  • 标签: 食用菌栽培学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成绩考核
  • 简介:用不同的蜜菌(Amillariamellea)菌株与长自山乌天麻(Gastrodiaelata)进行伴栽试验,以探索不同蜜菌菌株对乌天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蜜菌菌株对乌天麻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菌株Ar-4能显著提高天麻产量,仿野生栽培和室外箱栽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伴栽效果。

  • 标签: 蜜环菌 乌天麻 产量
  • 简介:主要介绍生物信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生物信息在菌物研究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生物信息在菌物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研究和开发的建议.

  • 标签: 生物信息学 数据库 菌物学
  • 简介:JohnWebsterinlecturestohisstudentsanddiscussionswithcolleaguesalwaysemphasizedtheecologicaldimensiontomycology,exemplifiedinhisbooks[1].HealwayshighlightedhistoricdetailsbothinnomenclatureandintheunderstandingoftheintricaciesoffungalbiologyasadnirablyshowninhiseditingofAinsworth'sBriefBiographiesofBritishMycologists[2].

  • 标签: 菌物学 职业 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家
  • 简介:对采自沈阳棋盘山的蛹虫草SN3菌株的生物特性及栽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特性上蛹虫草SN3菌株与人工栽培常用的SN1和E3菌株基本一致,其在培养皿生长过程中菌丝的变化及在不同光照、温度、碳源、氮源、pH值时其生长状况与SN1和E3菌株差别不显著;而瓶栽时,其子实体产量及经济性状都优于SN1和E3菌株,其产量分别比SN1和E3菌株高4.9%和17.4%;其草的平均长度大于SN1和E3菌株,而且其子实体头部大,子囊壳丰富,颜色橘黄,出草整齐均匀,这是该菌株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开发和推广的好品种。

  • 标签: SN3菌株 生物学特性 栽培学特性 经济价值
  • 简介:温故而知新。本文以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中的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以反映分类发展的的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的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的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的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繁荣);分子生物为分类注入强大活力。在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的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的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细胞分类","DNA分类"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的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的说法给予了澄清。

  • 标签: 分类学 历史 林奈 进化论 居群 学派
  • 简介:菌根是菌物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是菌物与植物的杂交学科或边缘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由于菌根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菌根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而德国是最早研究菌根的国家。近年来,菌根进展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菌根研究概况及最近10年来的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资源与多样性、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研究热点,探讨了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 标签: 菌根学 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生态学 生理学
  • 简介:1993年9月,第一届黏菌分类及生态国际会议(ICSEM)在英国西北部的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切斯特(Chester)拉开了帷幕,黏菌学者从此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论坛和交流的同地,世界黏菌研究也进人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会议上各国学者的共同愿望,达成了每隔3年召开1次类似会议的共识,一直延续至今,现已成功召开了七届黏菌大会。

  • 标签: 国际会议 生态学 分类学 黏菌 海滨旅游城市 西北部
  • 简介: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降解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约90%的真菌种类仍然未知,且大部分难于分离和培养.因此核酸杂交;核酸序列分析;DNA指纹分析等分子生物技术被用于真菌分类、鉴定、种群结构、群落多样性研究.本文综述了这几种主要分子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真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真菌生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 DNA指纹分析 应用
  • 简介:《菌物研究》创刊于2003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中国菌物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担任主编。主要刊登菌物生物、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及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的原创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

  • 标签: 菌物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 吉林农业大学 学术性期刊 食品开发
  • 简介:描述了伞菌霉(Spinellusfusiger)子实体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孢子囊、孢囊梗、孢囊孢子的微观结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中国新记录寄主,包括小菇属3个种,金钱菌属4个种,同时金钱菌属为伞菌霉的新记录寄主属。标本采自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

  • 标签: 伞菌霉 显微结构 菌寄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