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取食经历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天敌昆虫寄主专一性测定的设计和结果解释。【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入侵豚草的重要天敌——广萤叶甲成虫羽化后取食不同植物对其后续产卵寄主选择的影响。【结果】与取食豚草的试虫相比,有取食裂叶豚草、苍耳或菊芋经历的成虫选择苍耳产卵的频次增加,不再对豚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性。对产卵识别期的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虫早期取食不同植物,对后续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后如果先取食豚草或裂叶豚草,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显著低于豚草;但如果先取食苍耳、菊芋和农家向日葵,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与豚草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由此推测,广萤叶甲初羽化成虫取食的植物对其后续产卵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在寄主专一性测定中应关注测试前饲喂的植物种类。

  • 标签: 学习 产卵选择 识别期 寄主专一性测定 杂草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植食性昆虫对产卵场所的选择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寄主植物的发育阶段和被同种其他个体利用程度是影响其产卵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采用野外罩笼的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广萤叶甲成虫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被取食程度、不同落卵量的豚草植株的产卵选择行为,分析产卵选择频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识别期以估计产卵选择偏好性。【结果】开花期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瞬间概率)仅为生长期的16.5%,苗期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为生长期的34.1%;成虫对3种被食程度豚草的产卵选择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20,P〈0.01),在3级被食程度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多(12次),而在5级被食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少(2次),表明成虫明显偏好将卵产于已被中等程度取食的植株上;成虫对不同落卵量植株(0、4、8个.株-1)未表现出显著的产卵偏好,对不同密度(高、低)斑块的豚草的产卵选择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豚草生育期和被取食程度影响广萤叶甲雌虫的产卵选择,而植株上的落卵量和豚草密度对产卵选择没有影响。

  • 标签: 产卵选择 取食为害 植物密度 落卵量 寄主专一性
  • 简介:【背景】豚草已成功入侵广西来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均为豚草的重要专一性天敌,在湖南等地已有效抑制了豚草的扩散蔓延。【方法】为考查2种天敌在广西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于2009年5月24日在广西来宾豚草入侵地区同时释放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2种天敌释放密度均为1170头.hm-2)。【结果】至2009年8月29日释放区内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8%以上,且天敌迅速向邻近豚草发生区扩散,2种天敌对扩散区豚草的控制率可达50%~60%。【结论与意义】2种天敌对豚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建议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豚草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草,在江西南昌地区普遍发生。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是很有利用前景的豚草天敌,而有关这2种天敌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尚不明确。【方法】2009年6月25日分别按广萤叶甲0.7头.株-1和豚草卷蛾0.4头.株-1的密度在江西南昌豚草入侵地同时释放2种天敌,并于8月4日~9月13日,每隔10d调查广萤叶甲各虫态的数量、豚草卷蛾虫瘿数、豚草的株高和死亡株数。【结果】释放前期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释放7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0.14%,天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释放8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到100%。此外,在整个调查期间,天敌释放区豚草株高增长缓慢,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结论与意义】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显著,宜在江西大规模推广应用。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急性毒性尚未明确。【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铜(Cu2+)、锌(Zn2+)、镍(Ni2+)、镉(Cd2+)、铅(Pb2+)和锰(Mn2+)等6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结果】滤纸接触法48h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的L%为3.17(2.53—3.81)~90.42(69.45~140.47)μgcm-2,其毒性次序为Cu2+〉Zn2+〉Ni+〉Cd2+〉Pb2+〉Mn2+。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的LC50为1347(1236~1453)~6936(6144~8930)mg·kg-1,其毒性次序为Cu2+〉Cd2+〉Ni+〉Zn2+〉Mn2+〉Pb2+。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2+、Zn2+、Ni+、Cd2+、Pb2+和Mn2+等6种重金属的暴露比(toxicity/exposureratio,TER)分别为3.37、4.46、8.68、1428、13.87和5.85。【结论与意义】6种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蚯蚓均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Cu2+、Zn2+、Ni+、Mn2+等4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而Cd2+和Ph2+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风险水平是可接受的。该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制定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重金属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叶斑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斑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斑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叶斑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叶斑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恶性杂草——裂叶豚草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人民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方法】本文运用光合仪(CIRAS-1)测定豚草锈菌侵染后的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叶表面蒸汽压差、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指标,以探讨豚草锈菌影响裂叶豚草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豚草锈菌侵染裂叶豚草叶片后,对叶片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叶片有机物质的合成。豚草锈菌侵染显症1—4d后,受侵染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有所加强,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使叶片细胞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加强。显症4d后,随着叶片发病程度增加(4~5级),胞间CO2浓度增加,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大幅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能干扰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生理活动。该结果可为防治裂叶豚草提供参考。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豚草锈菌 光合生理特性 生物防治 病菌影响 生理学
  • 简介:【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裂叶豚草传入我国以来,迅速蔓延,已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发现的豚草锈菌对裂叶豚草有一定的致病性,具备生物防治潜力。【方法】本文利用植物生理学技术研究了豚草锈菌对裂叶豚草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锈菌侵染后,裂叶豚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随病级的增高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说明锈菌破坏了豚草叶片的细胞膜,导致其电解质外渗。同时,发病初期叶片内的丙二醛(MDA)与超氧自由基(O2.-)含量逐渐上升;当发病程度为3级时,O2.-含量达到最高;4级时,MDA含量达到最高。此外,锈菌侵染后,裂叶豚草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持续上升,而脯氨酸(Pro)含量在发病后期下降,说明在裂叶豚草与锈菌互作时,AsA含量虽然增加,但抗性并不明显,而Pro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的侵入干扰了裂叶豚草的生理生化反应,这将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发挥其生物防治潜力奠定基础。

  • 标签: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三裂叶豚草 细胞膜 生理生化
  • 简介:【背景】裂叶豚草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发现的裂叶豚草锈菌是一种对其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病原菌。【方法】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裂叶豚草锈菌的侵染过程及其对寄主结构的影响。【结果】裂叶豚草锈菌菌丝可从多处侵入同一个叶肉细胞,胞间菌丝与叶肉细胞相接触可使部分细胞壁增厚。锈菌侵染使裂叶豚草叶脉末梢导管分枝增多,造成裂叶豚草水分代谢失调;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破碎化,细胞器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细胞内膜系统紊乱,细胞器结构稳定性降低。【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侵染破坏了裂叶豚草叶片的细胞结构。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锈菌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
  • 简介:根据对福建福安的3种不同茶园(天香有机茶园、北门高山茶园和溪柄平地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消长动态调查,并经多样性分析,结果获知:福安3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天香(S=19.64,H=2.537)>北门(S=18.01,H=2.502)>溪柄(S=17.59,H=2.297);而均匀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北门(J=0.621)>天香(J=0.595)>溪柄(J=0.559)。表明植被比较丰富、人为干扰较少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害、益虫群落易于保持较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

  • 标签: 茶园 节肢动物 群落消长动态 丰富度 多样性指数 均匀度指数
  • 简介:[背景]研究昆虫体色不仅在昆虫系统学中,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等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取食植物叶片的幼虫体色表现为绿色,该绿色是由类胡萝卜素与蓝色四吡咯色素结合所形成,叶绿素又属于四吡咯化合物.但目前尚未见昆虫体内含叶绿素的报道.[方法]在田间套笼饲养玫瑰节叶蜂幼虫,饲养至5和6龄时,借鉴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并在6龄时用杀虫剂茚虫威处理,观测对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和6龄玫瑰节叶蜂幼虫均含有叶绿素,且5龄幼虫含量高于6龄幼虫.其中,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6780mg·g-1,叶绿素b为0.6847mg·g-1,类胡萝卜素为0.4797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2726mg·g-1,叶绿素b为0.5187mg·g-1,类胡萝卜素为0.4863mg·g-1.剔除幼虫消化道后,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008mg·g-1,叶绿素b为0.2618mg·g-1,类胡萝卜素为0.2444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299mg·g-1,叶绿素b为0.3826mg·g-1,类胡萝卜素为0.2859mg·g-1.用茚虫威处理后,6龄幼虫体内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消化道)显著下降,其中,叶绿素a下降约48%,叶绿素b下降约34%,类胡萝卜素下降约37%;而对于剔除消化系统的6龄幼虫,茚虫威处理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结论与意义]玫瑰节叶蜂幼虫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杀虫剂能降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且其体色可能与叶绿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玫瑰三节叶蜂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茚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