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和掌握引入西藏高原家兔的生理生化指标,以便为实践教学、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数。方法采用朗道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引入西藏高原20年的加利福尼亚兔(Californianrabbit)和中国白兔(Chinesewhiterabbit)的12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加利福尼亚兔在品种内比较发现TP、ALB、A/G、CRE、CHOL、LDH指标表现极强的雄兔特征(P〈0.01),而ALT、GLU测定值雌兔明显高于雄兔(P〈0.05);中国白兔在品种内比较发现CRE、LDH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CRE指标是雄兔高于雌兔,LDH参数是雌兔高于雄兔。加利福尼亚雄兔与中国白雄兔的参数比较中发现AST、TP、ALB、GLO、A/G、GLU、CRE、LDH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TG、BUN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尼福利亚母兔与中国白母兔的参数比较中发现ALT、GLO、CRE、TG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AST、TP、BUN、LDH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实验结果将为西藏高原的教学、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生理数据参考。

  • 标签: 加利福尼亚兔 中国白兔 生化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西藏小型猪的生理生化指标特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和全自动生化仪,对1.5—5月龄西藏小型猪(♂21,♀24)血液的部分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西藏小型猪血液生理指标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部分生化指标性别差异显著;但多数指标在不同月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并有近半数项目随月龄的增长呈减少或增加的趋势,其余多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所测生理生化指标中部分与巴马小型猪相近,与普通猪差异较大,与人类水平接近。结论西藏小型猪、其他小型猪和人类的生理生化特性有一定的相似性。

  • 标签: 西藏小型猪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 简介:目的对2-12月龄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的部分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方法常规方法测定五指山小型猪血液的19项生理和12项生化指标,统计分析各指标间的性别差异,并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以及其他小型猪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绝大多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仅生理指标中的粒细胞分类计数和生化指标中的总胆固醇差异显著。同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同类指标比较,生理指标中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存在差异,生化指标中有6项差异显著。同其他种类小型猪同类指标差异较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间差异明显。结论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稳定,许多生理生化指标接近人类,可能逐步替代犬、猴用于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和生物医学研究。

  • 标签: 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对比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封闭群草原兔尾鼠正常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雅培(AEROSET)全自动血液生化测定仪对雄性组,雌性组,1月龄-2月龄组和24月龄组封闭群草原兔尾鼠的23项血液正常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两年龄组各指标间以及两性别组各指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中封闭群草原兔尾鼠的性别因素和年龄(1月龄-2月龄年龄段和24月龄年龄段)因素对测定的23项正常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动物模型 年龄 性别因素 封闭群 草原兔尾鼠 正常血液生化指标
  • 简介:目的测定SPF级C1型尼曼-匹克病小鼠(Npc1-/-小鼠)的生长繁殖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开展NPC1病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取077日龄Npc1-/-、Npc1+/-和Npc1+/+小鼠雌雄各40只,定期称重并绘制生长曲线;(2)Npc1-/-小鼠由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统计Npc1+/-小鼠连续4代的繁殖数据;(3)检测60日龄Npc1-/-和Npc1+/+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Npc1-/-小鼠的体重在7周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7周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至11周左右死亡。Npc1+/+和Npc1+/-小鼠的体重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4周后雄性比雌性体重增加明显比雌性小鼠快;(2)Npc1+/-小鼠不同代内交配分娩间隔、窝产仔数、离乳仔数、离乳仔数中雌雄数量及阳性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2代的离乳率明显大于第1代(P〈0.05);(3)Npc1-/-和Npc1+/+小鼠血液生理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化指标中尿素(URE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钾(K)和铜(Cu)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Npc1-/-、Npc1+/-和Npc1+/+小鼠的生长曲线因基因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Npc1+/-小鼠不同代的繁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3)Npc1-/-和Npc1+/+小鼠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 标签: C1型尼曼-匹克病 小鼠 生长曲线 繁殖 血液参数
  • 简介: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48只健康恒河猴在非麻醉状态下及30只健康恒河猴在麻醉状态下的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两种状态下恒河猴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自动清洗旋转型粘度计测定及分析麻醉和非麻醉状态下健康恒河猴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结果血液生化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GGT、AST、CREAT、TBIL、DBIL、P3+、TF;较明显低(P<0.05)的项目有ALT、ALP、LDH、HBDH;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UA、Ca2+、CK-MB、ALB,较明显高(P<0.05)的项目有TPROT.血常规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RBC、Hct、MCV、MPV、RDW、NEUTRO,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MCH、MCHC、PLT、LYM、MEDIAN.血液流变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还原低切,血沉K值,聚集指数;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变形指数,电泳指数.结论本文测定并比较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恒河猴在麻醉和非麻醉状态下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讨论分析了两组数值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了解应激反应和麻醉剂对动物生理方面的影响.

  • 标签: 血液生化值 麻醉 恒河猴 血液流变 血液常规 全血
  • 简介:目的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SIV30蛋白作为抗原诊断试剂,建立免疫梳方法(IC)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中抗SIV的抗体IgG。方法应用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SIVSIV30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BL21中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诊断抗原,建立免疫梳标准化检测程序,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02mg/mL;制备好的IC均能够特异性检测到相应的SIV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SIV30蛋白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400倍稀释的SIV阳性血清;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0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C与ELISA检测结果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30蛋白 免疫梳 快速检测方法 抗体
  • 简介:目的建立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方法选用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生化基因位点,采用蛋白质和同工酶醋酸纤维电泳的方法,对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进行生化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建立了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25个生化基因位点,分析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黄地鼠白化突变系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结论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白化地鼠与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差异。

  • 标签: 金黄地鼠 白化地鼠 遗传 生化基因位点
  • 简介:目的测定6~8月龄Beagle犬正常生理、生化等数据,为药理、毒理试验提供对照参考.方法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血清激素水平、血压、呼吸、心电图、骨髓象、脏器系数等指标均按现临床检测方法进行.结果48头6~8月龄Beagle犬(雌雄各半)的正常生理、生化参数,血清激素水平,骨髓象及主要脏器的系数均取得平均值及标准差范围.结论6~8月龄正常Beaele犬生理、生化等参数的个体差异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作为新药Beagle犬长毒试验中各项测试的正常值参考.

  • 标签: 生理学 血液生物化学 骨髓 临床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SIV 免疫复合物 淋巴结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 简介:目的建立野生来源TW(TianjinWild,TW)近交系小鼠的主要生理、血常规等指标。方法分别选用F28和F29代TW近交系成年雄性小鼠25只,雌性小鼠31只,检测动物的主要生理、血常规指标。结果TW小鼠体重雌雄差异无显著性,脏器指标中雌雄性比较仅肾脏重量、肾脏系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常规检测指标中,雌雄小鼠在WBC、MCV、MCH、PLT、MONO等5项指标的均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各项均无差别。与ICR、KM、NIH及BALB/c等通用实验小鼠指标比较,TW小鼠的脾脏、脾脏系数和血小板均高于或多倍高于这些通用小鼠品系。结论TW小鼠在一些主要生理指标上与通用实验小鼠品系不同,呈现自身特点。

  • 标签: TW小鼠 脏器系数 血常规
  • 简介:目的建立实验红鲫C1HD系生化遗传标记。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实验红鲫C1HD系与普通红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同工酶。结果实验红鲫C1HD系和普通红鲫血清蛋白电泳可分离出25条以上蛋白带,分为A、B、C等3个区段。在A、B区段,实验红鲫C1HD系分别具有SP-A1谱带和SP-B1、SP-B3-8谱带,但缺少SP-A2、SP-A3和SP-B2谱带。实验红鲫C1HD系具有8条SOD同工酶电泳谱带,比普通红鲫多出SOD-3、SOD-8两条特征带。两种红鲫均具备MDH-1、MDH-2和MDH-3电泳谱带,且带型一致;普通红鲫额外具备MDH-4和MDH-5两条电泳谱带。结论血清蛋白SP-A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SOD-8电泳谱带可以作为实验红鲫C1HD系的生化遗传标记。

  • 标签: 红鲫 C1HD系 血清蛋白 同工酶 生化遗传标记
  • 简介:免疫缺陷动物是研究免疫相关疾病的良好动物模型。Beige-Nude小鼠是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同时缺陷的小鼠,其T细胞和NK细胞活性很低,最初为肿瘤的研究而培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学者们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免疫学基础。

  • 标签: 免疫缺陷小鼠 T/NK缺陷 免疫学特性
  • 简介:目前对于新型结核疫苗的评价、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变更等并没有确定的免疫学评价标准。对结核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了解无疑可以找到合适的生物指标。在2011年4月NatureReviewImmunology上的题为”结核病的免疫生物学标志”的综述文章讲述了结核感染不同阶段各类免疫指标的情况。

  • 标签: 免疫学指标 生物学标志 结核病 评价标准 治疗方案 生物指标
  • 简介:目的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全面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方法运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3neo质粒导入第3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扩大培养,建立永生化细胞系;用PCR检测细胞株中SV40T基因的整合,RT-PCR鉴定SV40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绘制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阳性细胞克隆已扩大培养并稳定传代50代,经鉴定SV40T抗原已整合到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且稳定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

  • 标签: 东方田鼠 胚胎成纤维细胞 永生化 SV40T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补肾方药(由金匮肾气方加味人参、黄芪组成,以下均称方药,TS)对环磷酰胺(CY)处理的荷H22瘤小鼠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CY处理荷H22瘤小鼠,建立免疫力低下动物模型.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别检测NK细胞、巨噬细胞(Mφ)的活性,用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mRNA在脾脏细胞中的表达.结果TS+CY组小鼠吸光度A值为1.332±0.510,明显高于CY组小鼠(P<0.01).TS+CY组小鼠A值为1.129±0.280,明显高于CY组小鼠(P<0.01).此方药能明显提高CY所致免疫力低下小鼠NK细胞、Mφ的活性,增加IL-12在脾细胞中的表达.结论该方药可以明显提高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力低下荷瘤小鼠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 标签: 益气补肾方药 环磷酰胺 杀伤细胞 巨噬细胞 白细胞介素12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方法首先用DNFB致敏小鼠,分别于激发后24、48、72h及96h检测激发后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之差、组织切片中浸润细胞种类及数量、双侧耳引流淋巴结细胞数目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观察各指标与激发后耳肿度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与激发后耳肿度一样,其他各指标均显示出一致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即:24h及48h时炎症程度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至96h时已减弱至一半左右。结论除激发后耳肿度之外,激发后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等亦可反映炎症的程度,且更客观,从而丰富了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便于我们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干预作用。

  • 标签: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BALB/c突变无毛小鼠的皮肤和被毛结构的突变是否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为此研究其免疫功能.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对特异性免疫指标CD4+、CD3+、CD8+、CD19+、IgG进行检测.结果各项指标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无毛小鼠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表型的指标.各组之间方差分析结果:CD8+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IgG抗体的吸光度的结果,三种表型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该小鼠的皮肤和被毛突变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小鼠 近交HRs 细胞 抗体生成 流式细胞仪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 简介:目的探明小鼠两种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LHr)在卵巢的位置分布,揭示促性腺激素(GTH)调节卵巢机制及与卵泡发育分化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ABC法对小鼠卵巢FSHr、LHr分别进行定位染色,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分析阳性切片。结果①FSH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GC、TC、卵母细胞及间质细胞。随卵泡的发育,FSHr、LHr阳性细胞数量呈增长趋势,卵泡早期与中期之间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平均吸光度变化差异不显著。②LH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卵泡TC、间质细胞、GC、卵母细胞,阳性物质着色以卵泡中、晚期较强,阳性细胞数量以卵泡中期与晚期之间差异显著。平均吸光度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卵泡颗粒细胞、膜细胞上受体是接受促性腺激素的主要调节部位,受体数量与卵泡大小和发育程度有一定的正相关。

  • 标签: 卵泡刺激素 黄体生成素 受体 卵泡 卵巢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