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寻求治疗足癣的较好方法。方法将临床已确诊的足癣患者随机分3组。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的同时,外用雷锁辛溶液。对照组1:口服特比萘芬。对照组2:外用雷锁辛溶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治愈率为93.33%,真菌清除率为96.67%;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率为86.67%,真菌清除率为90.00%;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75%,治愈率为50%,真菌清除率为65%。临床治愈率和真菌清除率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05)。结论联合疗法治疗足癣具有起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的优点。

  • 标签: 足癣 联合疗法 疗效
  • 简介:目的探寻提高足癣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有效疗法。方法应用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2周连续疗法进行治疗,与特比萘芬系统治疗及1%特比萘芬乳膏局部治疗作同期对照,比较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临床疗效:停药时联合治疗组、系统治疗组、局部治疗组3组的痊愈率分别是51.85%、35.19%、31.48%,χ2=6.32,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85.19%、72.22%,χ2=12.31,P〈0.05。临床治愈时间(d):联合治疗组7.54±1.09,系统治疗组8.41±1.93,局部治疗组8.70±2.63,F=4.85,P〈0.01;联合治疗组分别与后2组比较,P〈0.01。复发率:联合治疗组5.56%,系统治疗组18.52%、局部治疗组22.22%,χ2=6.64,P〈0.05。结论1种口服抗真菌药物加1种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足癣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

  • 标签: 足癣 特比萘芬联合疗法 疗效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ALA-PDT)对体外培养的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的杀伤效应。方法将临床Majocchi肉芽肿患者皮损分离培养出的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活化后制备菌悬液,与5mmol/LALA共孵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原卟啉Pp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产生情况。实验分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和ALA-PDT组。对照组无处理。ALA-PDT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ALA共孵育6h后,采用功率密度为40mW/cm^2的633nm红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100、150、175、200J/cm^2)照射。单药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ALA共孵育6h,不照光。单光组无ALA共孵育,只给予200J/cm^2红光照射。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及菌浓度评估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砖红色荧光物质PpⅨ产生,当照光能量密度为175、200J/cm^2时,照片显示菌落生长明显受限,数量减少,菌浓度计数分别为(0.53±0.058)×10^5CFU/mL、(0.13±0.057)×10^5CFU/mL,明显低于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及其他低能量密度ALA-PDT组(P〈0.05)。结论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有明确的杀伤效应,可为临床ALA-PDT治疗皮肤癣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断发毛癣菌 Majocchi肉芽肿 皮肤癣菌
  • 简介: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 标签: 暗色真菌 暗色丝孢霉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GXM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GXM干预后的神经小胶质细胞能量产物ATP含量的改变情况.②采用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GXM细胞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①GXM体外可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产ATP能力下降.②GXM体外可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新生隐球菌可通过GXM诱导能量代谢紊乱和凋亡来对神经小胶质细胞产生影响.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荚膜多糖 GXM 小胶质细胞 凋亡
  • 简介:目的评价低频超声联合两性霉素B纳米粒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协同杀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两性霉素B纳米粒(amphotericinB-loadednanoparticles,AmB-NPs)。XTT减低法评价经超声与AmB-NPs联合作用后对成熟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生物膜分泌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及游离AmB药物相比,超声联合AmB-NPs能明显降低生物膜活性(P〈0.01);生物膜厚度变薄,结构疏松,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明显下降。结论低频超声联合AmB-N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

  • 标签: 低频超声 白念珠菌生物膜 两性霉素B 纳米粒 协同抗菌
  • 简介:烟草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是烟草中期库保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保持其在保存过程中的遗传完整性,从烟草的遗传特性出发,对繁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遗传漂变、遗传漂移以及混杂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烟草种质资源长期研究所形成的繁种更新理论与技术,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设想。

  • 标签: 烟草 种质资源 繁种更新 技术
  • 简介:本文采用作者首创的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的清晰稳定的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体上取得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的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的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 标签: 蚕豆 复制带 染色体
  • 简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定量、污染少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技术用于曲霉的研究也有近十年的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曲霉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曲霉病 IA
  • 简介:葡萄砧木具有抗葡萄根瘤蚜和线虫等土传虫害、抗寒、抗旱、耐盐碱等优良特性,可调控葡萄生长和品质,利用葡萄抗逆砧木进行嫁接栽培已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开展葡萄砧木改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葡萄砧木改良研究,本文对近10年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砧木品种鉴定、系谱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明未来葡萄砧木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葡萄砧木 DNA分子标记 品种鉴定 系谱分析 遗传图谱
  • 简介:由于关系到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前景,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在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中,绝大多数选择标记基因来源于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存在潜在风险,因此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培育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安全型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途径,包括共转化系统、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转座子系统、同源重组系统、不依赖于组织培养的简易转化技术及再生相关基因利用等技术,探讨了各种途径的优缺点,以期推动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和转基因植物产业化进程。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产业化 生物安全 选择标记
  • 简介: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以产销量较大的绿豆、小豆、芸豆、蚕豆、豌豆等为主要突破口,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技术落后、

  • 标签: 产业技术 食用豆 品种混杂退化 “十一五” 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
  • 简介:皮肤黏膜微生态是指寄居在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腔道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在皮肤黏膜结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态环境。微生态可对人体的疾病、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围绕该领域的研究不容忽视。以往的微生态研究通常基于传统的培养方法,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随着PCR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PCR相关的各种分子技术以其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肤黏膜 微生态 PCR相关技术
  • 简介:为探索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豆氨基酸测试中的应用,寻找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以167份大豆[Glycinemax(L.)Merr.]种子为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S)对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天冬氨酸(R2CV=0.85)、谷氨酸(R2CV=0.86)、丝氨酸(R2CV=0.82)、甘氨酸(R2CV=0.89)、酪氨酸(R2CV=0.83)、苯丙氨酸(R2CV=0.78)、异亮氨酸(R2CV=0.86)和色氨酸(R2CV=0.81)及15种氨基酸总和(R2CV=0.82)可利用FT-NIRS准确预测;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检测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来进行相对含量的估测;而对组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蛋氨酸的预测不准确。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利用FT-NIRS技术预测大豆主要氨基酸组分是稳定可行的。

  • 标签: 近红外光谱技术 大豆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简介: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鉴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临床检出的142株酵母样真菌标本同时采用MALDI-TOF-MS技术和传统真菌培养方法进行鉴定,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于常见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鉴定率很高(100%),符合率较高(100%);对于少见的葡萄牙念珠菌、解脂念珠菌、产朊念珠菌,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25.00%、00.00%、00.00%。结论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率较高,操作简便快速,是传统真菌培养鉴定的有力补充,可将其推广应用于酵母样真菌的早期快速鉴定。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 酵母样真菌 鉴定
  • 简介:目的应用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everselineblothybridization,RLB)快速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方法收集我院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5种曲霉菌(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和7种毛霉目真菌(冻土毛霉菌、总状毛霉菌、卷枝毛霉菌、少根根霉、小孢根霉、微小根毛霉、伞状犁头霉),共计98株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菌株进行PCR扩增,用12个真菌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后产物进行反向线点杂交。将RLB结果与真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ITS区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LB可以正确鉴定98株实验菌株,与形态学方法和ITS区测序方法鉴定结果100%一致,种特异性探针之间未见交叉杂交,显示出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8株阴性对照菌株(白念珠菌、茄病镰刀菌、尖端赛多孢、马尔尼菲青霉、疣状瓶霉、棒曲霉、日本曲霉以及雅致小克银汉霉),使用RLB方法无法鉴定。通过烟曲霉基因组DNA浓度10倍倍比稀释法验证RLB的敏感性为1.8×10-3ng/μL。结论RLB技术为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提供参考。

  • 标签: 曲霉 毛霉 PCR 反向线点杂交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的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的ITS区,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的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的不同鉴别菌种,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

  • 标签: 丝状真菌 PCR-RFLP 多重PCR 分子鉴定
  • 简介: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9份玉米自交系和1份大刍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475条不同位置的带,平均22.6条;多态性带469条,平均22.3条,百分率高达98.7%;不同引物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在0.84~0.94之间.6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3~0.48之间.经聚类分析,可将这些材料分成两大组,共9个亚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血缘和系谱是一致的,也存在一些例外.结果表明,ISSR标记尽管可以用于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并不是最好的分子标记类型.综合考虑不同的分子标记类型的优缺点,认为ISSR标记在遗传研究较少的作物上应用潜力较大.

  • 标签: 遗传多样性 玉米 自交系 种质资源 ISSR ISSR分子标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