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生态环节就是冻土层,而覆盖其上的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又是保护脆弱环境的命根子。因此,在三江源区的人类活动只要不去干扰这种环节,其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如果人类的活动冲击到了这种脆弱的生态环节,就会出现生态灾变。藏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不动土的农牧混合经营"、"转场浅牧"与"多畜并牧"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等,正与三江源生态系统相耦合,使其稳定延续了上千年。可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其实质是特定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 标签: 藏族 三江源区 游牧生计 冻土层
  • 简介: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耦合运行
  • 简介:任何一种经营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族际经营活动中,影响其经营实效的背景因素主要有客观的自然因素,也有各民族社会文化所模塑的社会因素。两者随着民族的差异而互有差别。因而在族际经营活动中,只能从独特的背景出发,在现成的条件下,去规划经营项目和实施其手段,才能获取经营的成功。

  • 标签: 族际经营 自然背景 社会背景 文化
  • 简介:当前,学术界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为了对生态安全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笔者在侗族社区长达15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注意到最理想的生态安全状况,应当是已有的各种生态系统都能得到长期的并行稳态延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在该生态位上,特定的文化在应对其生态环境时,呈现出高度的适应性,由此而实现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也正是各个区域的生态获得了安全保障,人类的生态安全才能够真正实现。

  • 标签: 生态安全 侗族 生计方式 文化解读
  • 简介:我国一直是各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国家,民族文化多元并存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根基,一旦削弱这种并存格局,将会面临极其严峻的生态灾变。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可以使错综复杂的生态资源得到均衡有效的利用,避免了对单一资源的超载使用而引发生态失衡。面对从内陆沙漠到高寒荒漠,从湿暖坝区丛林到高山针叶林,从半干旱草原到温湿的高山疏林草甸等如此多样化的生态背景,任何一种单一的利用办法都不能做到既高效利用,又能妥善保持被利用地区生态运行的稳定。

  • 标签: 生态价值 文化多元 各民族 并存 高效利用 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