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AS-OCT)、中采用显微集成中相干光层析成像(iOCT)及25G导光纤维辅助下对BS进行观察。统计围手术期BS及BS内颗粒物质(MIB)的发现率并测量BS宽度,记录超声乳化能量、时间等参数。采用χ²检验、广义估计方程、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119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75例,年龄(65±12)岁。术前仅有4只眼(3.4%)可观察到BS,均未发现MIB;中于皮质后、植入IOL前,在47只眼(39.5%)中观察到BS,其中20只眼(16.8%)出现MIB;而术后1个月有33只眼(27.7%)可观察到BS,其中16只眼(13.4%)仍存在MIB。中与术前相比,BS的发现率和MIB的发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与中相比,BS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IB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和术后BS的宽度[M(Q1,Q3)]分别为160.3(61.6,273.1)μm和106.8(0,259.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3)。此外,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的中BS的发现率[60.7%(17/28)]和MIB的发现率[42.9%(12/28)]显著高于无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者[33.0%(30/91)和8.8%(8/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90,P=0.0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OR=0.214,95%CI:0.081~0.561)和超声乳化累计能量复合参数较高(OR=1.255,95%CI:1.047~1.504)是导致中BS结构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可损伤BS正常解剖结构,导致中前、后房内的液体和颗粒物质进入BS。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Berger间隙
  • 简介:摘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中超乳能量的使用会产生热能,可能导致角膜的热损伤。对角膜切口的热损伤可能导致切口闭合困难,从而导致切口渗漏,邻近角膜基质和内皮的损伤。此外,超乳尖端周围的热量不仅会引起角膜切口损伤,也会引起前房温度升高及角膜内皮损伤。不同超乳持续时间、超乳模式、超乳能量以及不同超乳仪对前房温度均有一定影响,医生应尽量在脉冲模式下选用较低超声能量进行手术,同时应减少超乳持续时间。此外,黏弹剂及其类型以及灌注液持续灌注均是超乳过程中前房温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8-41)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前房温度 角膜热损伤
  • 简介:摘要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虽然微创、有效且安全,但仍会因为手术的操作和仪器的工作而损伤眼内组织的正常结构,影响前房和玻璃体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血-眼屏障,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玻璃体液化或后脱离、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或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情。眼科医师应充分了解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手术过程对眼内组织带来的影响,重视白内障围手术期和手术过程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尤其是对于患有严重全身病和眼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应尽可能减少超声乳化能量和手术时间,尽量减少对眼内组织的扰动,特别是要稳定前房和玻璃体的状态,真正实现白内障手术"从前段到后段"、"从眼部到全身"的全程监管,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并发症 玻璃体 视网膜 炎性因子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中用眼科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WFIS SW-8000)对术前高度怀疑有眼底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行实时检查和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于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纳入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因严重白内障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白内障患者90例96眼。所有患者根据术前相关病史疑有眼眼底病变但术前眼底无法窥入。中摘出患眼白内障后即刻用WFIS SW-8000行眼底照相,实时进行眼底检查并及时治疗。术后采用前置镜辅助的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底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术后各项检查结果与中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验证中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白内障中发现患眼存在眼底病变者40眼,检出率为41.67%,其中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者2眼、湿性AMD者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者1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HMR)者7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者1眼、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者12眼、中度NPDR者7眼、重度NPDR者4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者3眼;术后检查发现眼底病变者45眼,检出率为46.88%,与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8,P=0.468)。白内障中诊断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或黄斑水肿者共22眼,经患者知情同意对其中11眼行玻璃体腔抗炎和/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结论白内障中用WFIS SW-8000进行实时眼底病诊断是可行的,有助于对白内障合并严重眼底病患者的眼底疾病进行及时干预。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眼底病/诊断,治疗 屈光间质 眼科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比较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视网膜照相)、25G导光纤维及非手术显微镜内置的直立式中相干光层析成像(iOCT)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对术前无法窥清眼底病变患者进行实时眼底检查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183例(183只眼)白内障患者资料,所有眼均为术前相关病史疑有眼底病变但无法窥入眼底。根据中眼底检查方法分为4组:(1)视网膜照相组(49只眼);(2)导光纤维组(40只眼);(3)iOCT组(36只眼);(4)3种方法联合组(58只眼)。术后行相干光层析成像(OCT)和(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眼底,将术后与中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各组中诊断的准确性。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χ²检验。结果所有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104例;年龄(69±10)岁。中检查共发现有眼底病变者82只眼(阳性率为44.81%),术后检查共发现有眼底病变者93只眼(阳性率为50.82%)。视网膜照相组中、术后检查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分别为19、26只眼,以术后检查结果为标准,中检查灵敏度为73.08%(19/26);导光纤维组中、术后检查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分别为18、20只眼,中检查灵敏度为90.00%;iOCT组中、术后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分别为20、22只眼,中检查灵敏度为90.91%;3种方法联合组中、术后检查结果一致,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均为25只眼,中检查灵敏度为100.00%;4个组间中检查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26,P<0.05),视网膜照相组低于3种方法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0,P<0.01),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检查发现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或黄斑严重水肿需要药物干预者共49只眼,经患者知情同意对其中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结论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用广域视网膜照相、25G导光纤维及iOCT方法进行实时眼底病变检查和诊断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术前无法窥清眼底的白内障合并眼底病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3种方法联合应用灵敏度相对最高。(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50-856)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眼底 视网膜疾病 监测,手术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