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肥胖因素对大鼠呼吸相关性损伤(VILI)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6~8周龄,按照体重分为3组(n=15):正常体重对照组(C组)、正常体重VILI组(CV组)和肥胖VILI组(FV组)。C组和CV组体重为233~267 g,FV组体重为288~332 g。C组潮气量VT 10 ml/kg,CV组和FV组潮气量VT 40 ml/kg,通气频率40次/min,吸呼比1∶ 2,PEEP 0 mmHg,FiO2 21%,机械通气4 h,制备大鼠VILI模型。分别于气管插管前即刻和机械通气4 h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剩余血样收集血浆。机械通气4 h时采血后处死大鼠,分离两侧组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瘦素浓度、血浆及BALF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测定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结果并进行损伤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CV组比较,FV组血浆瘦素浓度升高(P<0.01)。与C组比较,CV组和FV组机械通气4 h时血浆和BALF中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PaO2降低,损伤评分和组织W/D比值升高,NF-κB p65表达上调(P<0.01)。与CV组比较,FV组机械通气4 h时血浆和BALF中TNF-α、IL-6和IL-1β浓度降低,PaO2升高,损伤评分和组织W/D比值降低,NF-κB 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肥胖因素可减轻大鼠VILI,其机制可能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有关。

  • 标签: 肥胖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鸢尾素对呼吸相关性损伤大鼠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25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呼吸相关性损伤组(V组)和呼吸相关性损伤+鸢尾素组(V+I组)。V+I组机械通气前尾静脉注射鸢尾素1 μg/kg。机械通气(潮气量40 ml/kg,通气频率60次/min,吸呼比设为1∶2,PEEP 0,FiO2 21%)4 h后采集股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计算氧合指数(OI);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总蛋白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BALF和血清IL-1β、IL-18浓度。取组织,HE染色后行损伤评分,测定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消皮素D-N端(GSDMD-N)、caspase-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V组损伤评分和W/D比值升高,PaO2和OI降低,BALF总蛋白浓度、BALF和血清IL-1β、IL-18浓度升高,组织caspase-1、GSDMD-N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1);与V组比较,V+I组损伤评分和W/D比值降低,PaO2和OI升高,BALF总蛋白浓度、BALF和血清IL-1β、IL-18浓度降低,组织caspase-1、GSDMD-N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1)。结论鸢尾素减轻大鼠呼吸相关性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 标签: 纤连蛋白类 细胞焦亡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鸢尾素对呼吸相关性损伤(VILI)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VILI组(V组)和鸢尾素组(I组)。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20 ml/kg,通气频率80次/min,吸入氧浓度21%,吸呼比1∶2,呼气末正压为0)4 h方法制备大鼠VILI模型。C组保留自主呼吸4 h;I组于气管插管前30 min尾静脉注射鸢尾素1 μg/kg,其余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机械通气4 h时处死大鼠,取组织,HE染色后行损伤评分,计算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测定BALF IL-6、TNF-α、IL-10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BAL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和肺泡巨噬细胞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50(p-NF-κB p50)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M1型、M2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及M1/M2比值。结果与C组相比,V组组织W/D比值、损伤评分、BALF IL-6、TNF-α和IL-10浓度升高,iNOS和Arg-1、p-NF-κB p65及p-NF-κB p50表达上调,M1型和M2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增多,M1/M2比值升高(P<0.05)。与V组相比,I组组织W/D比值、损伤评分、BALF IL-6和TNF-α浓度降低,iNOS和p-NF-κB p65表达下调,M1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减少,M1/M2比值降低(P<0.05),BALF IL-10和Arg-1水平、M2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p-NF-κB p5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鸢尾素减轻VILI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肺泡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有关。

  • 标签: 纤连蛋白类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肺泡 细胞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雷帕霉素对大鼠呼吸相关性损伤(VILI)时NOD样受体C4(NLRC4)炎症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VILI组和雷帕霉素组(RAPA组)。RAPA组造模前连续3 d腹腔注射雷帕霉素4 mg·kg-1·d-1,C组和VILI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VILI组和RAPA组行机械通气4 h,通气参数设置:RR 80次/min,FiO2 21%,PEEP 0 cmH2O,I∶E 1∶1,VT 20 ml/kg。机械通气结束后采集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和IL-18浓度。收集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测定中性粒细胞计数及IL-1β、IL-18浓度。取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损伤评分,测定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NLRC4和caspase-1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NLRC4 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VILI组和RAPA组组织W/D比值、损伤评分、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BALF IL-1β、IL-18浓度均升高,PaO2下降,组织mTOR、NLRC4、caspase-1及NLRC4 mRNA表达上调(P<0.01);与VILI组比较,RAPA组组织W/D比值、损伤评分、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BALF IL-1β、IL-18浓度均降低,PaO2升高,组织mTOR、NLRC4、caspase-1及NLRC4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雷帕霉素减轻大鼠VILI的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信号通路激活,进而抑制NLRC4炎症小体活性有关。

  • 标签: 西罗莫司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NLR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时蛋白激酶Cδ(PKCδ)与细胞焦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组(VILI组)和PKCδ特异性抑制剂KAI 9803组(K组)。气管插管术后VILI组气管内注射200 μl磷酸缓冲盐溶液,K组气管内注射KAI 9803 200 μg/kg,行机械通气4 h(潮气量40 ml/kg、通气频率60次/min,吸呼比1∶1,吸入氧浓度21%,呼气末正压为0)。于机械通气结束时采集股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通气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组织,制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损伤评分,计算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总蛋白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BALF IL-18和IL-1β浓度,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法测定组织PKCδ、gasdermin D N端片段(GSDMD-N)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VILI组和K组损伤评分和W/D比值升高,PaO2降低,BALF总蛋白、IL-18和IL-1β浓度升高,组织PKCδ、GSDMD-N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1);与VILI组比较,K组损伤评分和W/D比值降低,PaO2升高,BALF总蛋白、IL-18和IL-1β浓度降低,组织PKCδ、GSDMD-N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或0.01)。结论PKCδ可介导细胞焦亡,参与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蛋白激酶C-δ 细胞焦亡 呼吸,人工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蛋白激酶C(PKC)-δ在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NOD样受体包含CARD结构域蛋白4(NLRC4)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组(V组)和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KAI 9803组(VK组)。气管切开后置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设置VT 40 ml/kg,通气频率60次/min,I∶E为1∶2,吸入空气。C组气管插管后不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完成后即刻VK组于气管内滴注PKC-δ特异性抑制剂KAI 9803 200 μg/kg,余2组滴入等量PBS。机械通气4 h时,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开胸取组织,行左侧灌洗,收集肺泡灌洗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IL-1β和IL-18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右肺下叶NLRC4、caspase-1和PKC-δ表达,RT-PCR法检测右肺下叶NLRC4 mRNA表达,计算右肺中叶湿重/干重(W/D)比值。结果与C组比较,余2组损伤评分和W/D比值升高,PaO2降低,肺泡灌洗液IL-18和IL-1β浓度升高,组织NLRC4、caspase-1和NLRC4 mRNA表达上调,V组组织PKC-δ表达上调(P<0.01),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渗出并伴炎性细胞浸润;与V组比较,VK组损伤评分和W/D比值降低,PaO2升高,肺泡灌洗液IL-18和IL-1β浓度降低,组织NLRC4、caspase-1、PKC-δ和NLRC4 mRNA表达下调(P<0.05),肺泡腔液体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PKC-δ参与了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的过程,与抑制NLRC4表达有关。

  • 标签: 蛋白激酶C NLR蛋白质类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鸢尾素对大鼠机械通气相关性损伤(VILI)的影响及其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体重22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VILI组和鸢尾素组(I组)。3组大鼠均进行气管切开插管术,C组保持自主呼吸4 h,VILI组和I组行机械通气4 h,I组于气管插管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鸢尾素1 μg/kg,其余2组经尾静脉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混合液(生理盐水∶含5%海藻糖PBS缓冲液=1∶9)。通气参数:潮气量20 ml/kg,通气频率80次/min,吸呼比1∶1,吸入氧浓度21%,呼气末正压0。于气管插管前及机械通气结束时采集左侧股动脉血测定PaO2。处死大鼠后收集组织标本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损伤评分,计算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ELISA法检测BALF总蛋白浓度、BALF和血清IL-1β及IL-18浓度,采用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检测BALF肺泡巨噬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及qRT-PCR法检测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caspase-1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VILI组和I组机械通气结束时PaO2降低,损伤评分和W/D比值升高,BALF总蛋白浓度和肺泡巨噬细胞ROS水平、BALF和血清IL-1β、IL-18浓度升高,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1);与VILI组比较,I组机械通气结束时PaO2升高,损伤评分和W/D比值降低,BALF总蛋白浓度和肺泡巨噬细胞ROS水平、BALF和血清IL-1β、IL-18浓度降低,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鸢尾素可减轻大鼠VILI,其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激素类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NLR家族,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相关位点的变异检测。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15%和11%,其父母和姐姐的PC:A和PC:Ag也降至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第8外显子存在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其父亲存在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变异,其母亲和姐姐存在p.Ala251Val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572_574 del AGA(p.Glu191_Lys192 delinsGlu)判定为可能致病(PS1+PM4 +PP3),c.752 C>T(p.Ala251Val)亦为可能致病(PS1+PM1+PP3)。结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和第8外显子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PROC基因的致病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PROC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模式下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保护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年龄52~70岁,BMI<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均伴有中度COPD。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保护性通气组(LPV组)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联合保护性通气组(PRVC组),每组25例。于诱导前(T0)、插管后10 min(T1)、气腹后60 min(T2)、气腹结束后10 min(T3)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O2),并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于T1、T2、T3时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 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 Pplat),计算动态顺应性(dynamic pulmonary compliance, Cdyn)。测量患者术后1、3、5 d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残气量占总量的百分比(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 RV/TLC)。记录术中及术后7 d内并发症(肺炎、不张、呼吸衰竭等)的发生率,术后2、7 d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T3时PRVC组PaO2较LPV组升高(P<0.05),PA-aO2、RI较LPV组降低(P<0.05)。T1、T2、T3时PRVC组Ppeak、Pplat较LPV组降低(P<0.05),Cdyn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1 d时,PRVC组FEV1、FVC较LPV组升高(P<0.05),RV/TLC较LPV组降低(P<0.05),术后3 d时FEV1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2、7 d时CPIS评分PRVC组较LPV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模式下LPV策略能改善合并COP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氧合功能和Cdyn,优化保护效应。

  • 标签: 机械通气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个新的杂合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IFD)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个分别于2021年3月30日和2021年5月27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F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A、FGB及FGG基因的变异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并预测变异蛋白的致病性,同时模拟变异前后蛋白质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1为18岁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均明显偏低,分别为0.80 g/L和1.00 g/L。先证者2为43岁男性,其Fg:C和Fg:Ag分别为1.35 g/L和1.30 g/L,均偏低;先证者1的父亲、先证者2的父亲及儿子的Fg:C和Fg:Ag均偏低。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及其父亲FGG基因的第7外显子均存在c.688T>G(p.Phe230Val)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2及其父亲和儿子FGA基因的第6外显子均存在c.2516A>C(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同源性分析表明Phe230和Asn839残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提示p.Phe230Val和p.Asn839Thr变异均为致病性;蛋白模拟模型结果显示p.Asn839Thr变异使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结论p.Phe230Val和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这2个家系发生IFD的原因。

  • 标签: 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变异 蛋白预测模型 家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脊液神经损伤相关蛋白水平预测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取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00例,性别不限,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的MMSE评分>24分。麻醉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浓度。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α-syn)、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Aβ1-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颗粒蛋白前体(PGRN)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的浓度。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POD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964例患者,其中108例发生POD,发生率为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和脑脊液α-syn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PGRN浓度和Aβ1-42/p-Tau降低是PO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α-syn浓度(AUC 0.693,95%CI 0.634~0.748,灵敏度57.41%,特异度82.10%,约登指数0.3951)、PGRN浓度(AUC 0.695,95%CI 0.637~0.750,灵敏度59.26%,特异度80.86%,约登指数0.4012)和Aβ1-42/p-Tau(AUC 0.635,95%CI 0.574~0.692,灵敏度93.52%,特异度30.25%,约登指数0.2377)均可预测POD的发生。结论脑脊液PGRN、α-syn浓度和Aβ1-42/p-Tau均可预测患者POD的发生。

  • 标签: 谵妄 脑脊髓液 预测
  • 简介: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确切。近年研究表明环状RNA在I/RI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环状RNA是一类特殊编码的RNA,由于对核酸外切酶不敏感,相比线性RNA,其表达更为稳定,且不易降解,这使环状RNA在作为新型临床诊断标记物和靶向治疗的开发应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从环状RNA的特性、功能以及其在重要组织器官(包括脑、心、肝、等)I/RI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环状RNA在I/RI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缺血 再灌注损伤 环状RNA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FⅪ,FⅪ)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寻找致病变异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血凝相关检测项目,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及其他有关凝血因子的活性;用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 antigen,FⅪ∶Ag)。提取基因组DNA,用Sanger测序法测定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的保守性;用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是否有害;用Swiss-Pdb Viewer模型分析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明显延长,为94.2 s;FⅪ∶C和FⅪ∶Ag分别降低为1%和1.3%;先证者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儿APTT分别为42.1 s、43.0 s、42.5 s和41.0 s,FⅪ∶C和FⅪ∶Ag均降低至正常值的一半左右;先证者丈夫APTT、FⅪ∶C和FⅪ∶Ag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11基因存在第10外显子c.1103G>A(p.Gly350Glu)杂合错义变异和第13外显子c.1556G>A(p.Trp501stop)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父亲和女儿携带p.Gly350Glu杂合错义变异;母亲和儿子携带p.Trp501stop杂合无义变异。保守性分析表明Gly350和Trp501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两个变异的预测结果均为"disease causing",表明变异有害。蛋白模型分析表明,p.Gly350Glu变异影响了蛋白质的结构及稳定性。结论p.Gly350Glu和p.Trp501stop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遗传性FⅪ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 标签: 凝血因子Ⅺ 复合杂合变异 家系 分子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性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物、神经系统血清标志物、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非编码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经过特殊剪切机制形成,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大量circRNA,与神经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脑缺血性疾病发生时,circRNA表达模式显著改变,然而目前对触发circRNA表达改变的因素及其调控网络却知之甚少。文章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结果,详细描述了circRNA的形成机制、功能作用、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对circRNA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circRNA有望成为脑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的检查指标。

  • 标签: 环状RNA 脑梗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海马miR-153在电针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50只,8~12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0):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假电针组(S组)、电针百会穴预处理组(E组)和miR-153激活剂组(A组)。I/R组采用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2 h后恢复灌注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电针刺激百会穴旁2 mm处30 min,持续5 d,然后制备模型;E组电针刺激百会穴30 min,选取疏密波,强度1 mA,频率2/15 Hz,1次/d,连续5 d,然后制备模型。A组首先尾静脉注射miR-153激活剂50 μg/kg,其他处理同E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再灌注24和48 h时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随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HE染色后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检测海马核蛋白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及其mRNA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海马miR-153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I/R组、S组、E组和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再灌注各时点海马核蛋白Nrf2、HO-1、NQO1及其mRNA表达下调,miR-153表达上调(P<0.05);与I/R组和S组相比,E组和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E组再灌注各时点海马核蛋白Nrf2、HO-1、NQO1及其mRNA表达上调,miR-153表达下调,A组再灌注各时点海马核蛋白Nrf2、HO-1和NQO1及其mRNA表达下调,miR-153表达上调(P<0.05);与E组相比,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再灌注各时点海马核蛋白Nrf2及HO-1、NQO1及其mRNA表达下调,miR-153表达上调(P<0.05)。A组海马病理学损伤程度较E组加重。结论海马miR-153参与了电针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海马 微RNAs 电针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hsa_circ_0081596在人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5代以内)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OGD/R组(O组)、OGD/R+小干扰RNA(siRNA)组(S组)、OGD/R+siRNA阴性对照组(I组)。C组细胞在37 ℃、5%CO2正常条件下培养,O组细胞铺于6孔板或96孔板待完全贴壁,氧糖剥夺4 h后复糖复氧24 h制备OGD/R损伤模型。S组和I组分别转染hsa_circ_0081596 siRNA及其阴性对照,72 h后建立OGD/R模型。采用qRT-PCR法测定hsa_circ_0081596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发测定Fis1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确定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O组hsa_circ_0081596、Fis1及其mRNA表达上调,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与O组比较,S组hsa_circ_0081596、Fis1表达下调,细胞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I组hsa_circ_0081596、Fis1表达上调,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hsa_circ_0081596可通过上调Fis1表达参与人神经细胞OGD/R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RNA 环状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泌体在M1型小胶质细胞诱发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加入脂多糖100 ng/ml和干扰素-γ 20 ng/ml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为M1表型。收集M1型小胶质细胞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将生长良好的N2a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对照组(C组)、M1型小胶质细胞组(M组)、外泌体组(E组)和外泌体抑制剂+M1型小胶质细胞组(G+M组)。C组常规培养24 h;M组加入M1型小胶质细胞上清液培养24 h;E组加入M1型小胶质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培养24 h;G+M组于M1型小胶质细胞加入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培养24 h后,取上清液,加入到N2a细胞中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N2a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法检测Bcl-2和Bax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M组比较,G+M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Bcl-2及其mRNA表达上调,Bax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E组和M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1型小胶质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介导神经元损伤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hsa_circ_0025853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OGD/R)中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SK-N-SH细胞至对数生长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40):对照组(C组)、OGD/R组、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组(E组)和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阴性对照组(EV组)。C组细胞在37 ℃、5%CO2正常条件下培养,OGD/R组细胞铺于6孔板或96孔板待完全贴壁后氧糖剥夺16 h后复糖复氧。E组和EV组分别转染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载体或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阴性对照载体后制备OGD/R模型。于复糖复氧4和12 h时,采用qPCR法检测hsa_circ_0025853、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复糖复氧后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Drp1及其mRNA表达上调,hsa_circ_0025853表达下调(P<0.05);与OGD/R组或EV组比较,E组复糖复氧后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Drp1表达下调,hsa_circ_0025853表达上调(P<0.05),Drp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a_circ_0025853表达下调可促进Drp1表达上调,诱发细胞凋亡,参与SK-N-SH细胞OGD/R的发生机制。

  • 标签: RNA,环状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是脑卒中患者血栓再通后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现象,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其中线粒体作为"能量站"扮演了关键角色。缺血性脑卒中诱导脑内大量微RNA (microRNAs, mi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的表达改变,提示miRNAs和lncRNAs与缺血性脑卒中复杂的病理过程有关。此外,研究发现相关miRNAs和lncRNAs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参与CI/RI的发生、发展过程。文章综述线粒体在CI/RI中的作用,以及miRNAs和lncRNAs调节线粒体参与CI/RI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从miRNAs和lncRNAs水平探讨线粒体调控CI/RI的机制,为CI/RI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微RNA 长链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