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结合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护理教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肿瘤退缩率对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初治的161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鼻咽原发肿瘤诱导化疗肿瘤退缩率在N2-3期和N1期(Z=2.177,P=0.029)及T1-2期和T3-4期(Z=-4.501,P<0.001)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N1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18)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9)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89%、57.45%,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19)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8)的5年OS率分别为86.72%、4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23,P=0.014;χ2=7.441,P=0.006);N2-3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81)和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43)的5年OS率分别为77.56%、50.70%,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85)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39)的5年OS率分别为75.1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37,P=0.005;χ2=7.268,P=0.00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在N1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退缩率(HR=0.048,95%CI为0.004~0.644,P=0.022)、鼻咽原发肿瘤疗效(HR=0.174,95%CI为0.037~0.830,P=0.028)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HR=0.154,95%CI为0.033~0.725,P=0.017)均与OS相关;在N2-3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退缩率(HR=0.178,95%CI为0.056~0.564,P=0.003)、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退缩率(HR=0.081,95%CI为0.020~0.324,P<0.001)、鼻咽原发肿瘤疗效(HR=0.422,95%CI为0.228~0.781,P=0.006)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HR=0.439,95%CI为0.238~0.813,P=0.009)均与OS相关;在包含N分期和肿瘤退缩率以及N分期和疗效的多因素Cox回归中,交互项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2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45)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3)的5年OS率分别为77.55%、84.62%,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43)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5)的5年OS率分别为78.89%、8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9,P=0.625;χ2=0.005,P=0.943);在T3-4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54)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49)的5年OS率分别为78.90%、45.00%,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61)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42)的5年OS率分别为75.10%、4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15,P<0.001;χ2=12.752,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在T1-2期患者中,诱导化疗肿瘤退缩率、鼻咽原发肿瘤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均与OS无关(均P>0.05);在T3-4期患者中,诱导化疗鼻咽原发肿瘤退缩率(HR=0.121,95%CI为0.033~0.444,P=0.001)、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退缩率(HR=0.126,95%CI为0.036~0.442,P=0.001)、鼻咽原发肿瘤疗效(HR=0.297,95%CI为0.150~0.588,P<0.001)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HR=0.329,95%CI为0.173~0.625,P=0.001)均与O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鼻咽原发肿瘤疗效与T分期交互项接近统计学意义(P=0.062)。结论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中,T3-4期患者诱导化疗鼻咽部原发病灶缓解情况对预测生存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19年4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13例113指。临床应用4种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此类软组织缺损。皮瓣类型:①超比例邻指皮瓣29例29指。②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DBPPDA)皮瓣43例43指。③第1掌背动脉皮瓣23例23指。④指背游离皮瓣18例18指。采用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双侧撕脱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仅修复一侧。经门诊随访,评估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与对照组皮瓣的静态TPD、伤指VSA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有11例术后出现水疱,7例皮瓣瘀血。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自行愈合,余均成活。双侧与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的静态TPD分别为(6.92±0.12) mm和(8.92±0.20) mm、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0.46±0.08)分和(1.11±0.28)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5±0.06)分和(4.00±0.1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P<0.01)、更低的疼痛发生率(P=0.0032)以及更高的满意度(P=0.0014)。结论4种双侧DBPPDN的皮瓣是有效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尤其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 标签: 指背皮瓣 手指 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蒂皮瓣与V-Y推进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指端脱套伤及掌背动脉返支逆行蒂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近节背侧供区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21例第2~5指指端脱套伤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60岁,进行回顾性临床随访研究。清创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5 cm×2.2 cm。于患指近节背侧设计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和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支蒂皮瓣修复患指末节背侧创面,皮瓣面积为1.6 cm×1.5 cm~2.6 cm×2.4 cm;于患指掌侧设计V-Y推进皮瓣修复患指末节掌侧创面,皮瓣面积为0.8 cm×0.6 cm~2.0 cm×1.5 cm。采用掌背动脉返支逆行蒂岛状皮瓣修复近节背侧供区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8 cm×1.7 cm~2.8 cm×2.6 cm,手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3种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的血运、外观。末次随访,测量3种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估患者对手部外观的满意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关节总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个指动脉背侧支蒂皮瓣表面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缝线、换药处理创面愈合。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3种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手背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V-Y推进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4~7 mm,指动脉背侧支蒂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10 mm,掌背动脉返支逆行蒂岛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16例患者对手部外观非常满意,5例患者对手部外观满意;患指关节总活动度评定为优17例、良4例。结论指动脉背侧支蒂皮瓣与V-Y推进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指端脱套伤及掌背动脉返支逆行蒂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近节背侧供区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简单可靠,患指外观、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脱套伤 供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