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程序死亡分子1(PD-1)、程序死亡-配体1 (PD-L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AL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为儿童ALL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9例ALL患儿骨髓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ALL患儿(包括初诊ALL 47例,复发ALL 12例)初诊时、诱导治疗后、早期强化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15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儿骨髓标本为对照组。结果PD-1在初诊组、复发组及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02,P>0.05),PD-L1在复发组[(7.32±3.60)%]和初诊组[(3.18±2.37)%]的表达率均大于对照组[(0.8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048,P<0.05)。初诊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L1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表达:治疗前(B=1.293)>诱导治疗后(B=0.036)>早期强化治疗后(B=0.000),提示随着治疗的推进呈下降趋势;PD-L1的表达在低危组(B=-3.912)<中危组(B=-3.595)<高危组(B=0.000),提示PD-L1的表达与ALL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危险程度分级越高,PD-L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D-L1高表达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作为儿童ALL的不良预测指标,还可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ALL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4例复发/难治EBV-AHS患儿应用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桥接allo-HSCT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病情特点、诊疗经过、经验体会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例复发/难治EBV-AHS患儿中,2例病情部分缓解后应用小剂量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维持治疗6~10周,疾病无进展,均顺利桥接allo-HSCT后存活;1例因无法耐受化疗,予大剂量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噬血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后桥接allo-HSCT,现移植后2个月,存活;1例患儿噬血细胞综合征复发后再化疗缓解,应用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维持治疗,病情进展,治疗无效,行挽救allo-HSCT,现移植后1年余,存活。除1例患儿出现轻度贫血外,余3例均未出现明显的芦可替尼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或可作为复发/难治EBV-AHS的挽救治疗和allo-HSCT术前桥接治疗的新手段,临床安全有效,耐受好。

  • 标签: 芦可替尼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EB病毒 复发/难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闭塞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行HSCT且生存期>100 d的患儿中,诊断为BOS的7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随访结束时,BOS发病率为4.6%(7/152例),其中男5例,女2例;HSCT至诊断BOS中位时间为15个月(9~27个月)。7例患儿中,5例诊断时存在干咳和活动后气促,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5例为中度阻塞通气功能障碍,2例为重度阻塞通气功能障碍。胸部高分辨率CT示5例存在马赛克征,4例存在支气管壁增厚。4例患儿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均见支气管内有絮状分泌物,3例患儿支气管内有膜状物形成,有的管腔完全闭塞,予异物钳疏通。经氟替卡松、阿奇霉素及孟鲁司特钠治疗(FAM方案)后5例患儿肺功能明显改善,2例无效,有效率为71.4%。结论儿童HSCT后BOS多以干咳、活动后气促起病,规律的肺功能筛查有利于发现无症状患儿。BAL可清除炎症因子,必要时应用异物钳疏通阻塞的支气管以快速缓解症状,为药物治疗争取时间。FAM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改善预后。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期间应用伏立康唑干混悬剂防治侵袭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安全及患儿依从。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应用伏立康唑干混悬剂防治IFI的25例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监测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RFLP)法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采用秩和检验分析CYP2C19基因型对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影响,Fisher′s精确检验法分析胃肠黏膜炎严重程度对allo-HSCT患儿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影响。结果25例allo-HSCT患儿,男18例,女7例;中位年龄为6岁(2~13岁)。移植术期间初始给予常规剂量伏立康唑干混悬剂后间断监测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仅13例(52.0%)患儿血药谷浓度达标,11例(44.0%)患儿需依据血药谷浓度调整剂量后方可达标,另1例(4.0%)上调剂量2倍后仍不能达标。20例患儿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其中慢代谢基因型(PM)4例,中间代谢基因型(IM)9例,快代谢基因型(EM) 6例,超快代谢基因型(UEM)1例,各组血药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2 ,P<0.01)。移植术期间12例患儿出现轻中度胃肠黏膜炎,重度胃肠黏膜炎7例,重度胃肠黏膜炎患儿血药谷浓度达标率(1/7例,14.3%)明显低于轻中度胃肠黏膜炎患儿血药谷浓度达标率(9/12例,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例(71.4%)重度胃肠黏膜炎患儿药物剂量上调后可达到目标谷浓度,提示重度胃肠黏膜炎对伏立康唑干混悬剂血药浓度影响较大。25例allo-HSCT患儿新发IFI的发生率为0,患儿服用伏立康唑干混悬剂的依从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不同儿童个体间及同一个体不同状态下有较大差异,临床有必要进行药物谷浓度监测调整用药剂量。儿童移植术期间使用伏立康唑干混悬剂防治IFI安全有效,且患儿服药依从良好。

  • 标签: 伏立康唑干混悬剂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