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殖民统治的处境下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在十九世纪基本上实现了一场民族主义的自我认同。其前期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天然自发的民族意识、情感和立场的表达,而后在提拉克以“印度自治”为宗旨的宗教一政治学说里臻于成熟和确立,并通过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政治实践使之化为现实。

  • 标签: 印度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 提拉克 印度自治
  • 简介:在古印度的本土宗教(婆罗门教、佛教)时期,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政教分野、各安其位的格局;而在包括伊斯兰王朝在内的整个古印度,各教派之间也大体上维持着一种多元共存、正常竞争的关系。古代印度的模式为当今世界的政教关系和教派关系问题提示了一种和平、理性的化解之道。

  • 标签: 政教关系 教派关系 政教分野 多元共存
  • 简介:在印度近代的(对外)民族主义斗争和(对内)世俗主义改革的'双重奏'局面中,国大党恰当地把握住了这两者各自的轻重缓急,并以尼赫鲁为代表,面对宗教传统深厚且教派冲突激烈的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成熟而系统的世俗主义的国家观念.而国大党世俗主义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印度世俗化在制度的层面得以实现的先导.

  • 标签: 印度 国大党 尼赫鲁 世俗主义国家观念
  • 简介:印度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都无不体现了一种既出自纯朴天性、又基于深邃哲理的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这一传统在今天的印度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于当代印度环保理论的几种本土化模式之中.印度文化对于自然和生态的独特而突出的情感、认识和保护实践,具有其古而常新的价值.

  • 标签: 印度 环保主义 婆罗门教模式 瑜伽模式
  • 简介:在近代以前,印度历史上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出于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对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加以拉拢和利用(实行所谓'分而治之'的政策),才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从和睦共处和相互容忍的关系逐渐走向了互不信任,以至出现了双方的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而这一趋势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印度独立之初的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和随之而来的印巴分裂.

  • 标签: 英殖民政府 印度教派主义 印度教教派主义 伊斯兰教教派主义
  • 简介:泰戈尔的一生,可以说是对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一生,而《吉檀迦利》就是他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宗教哲学探索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诗集。《吉檀迦利》表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活生生的人格关系,神具有“无限”的性质,人是“有限’’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完美的爱的关系”。

  • 标签: 泰戈尔 《吉檀迦利》 宗教思想 宗教哲学 文学评论 诗歌
  • 简介:瑜伽不但是印度宗教自古以来通用的修行法门,它的用途也广泛地渗透到了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薄伽梵歌》的系统总结和深入阐发。确立了在印度影响深广的关于“四瑜伽”的观念:这就是奋发有为的“业瑜伽”、求道致知的“智瑜伽”、虔敬不疑的“信瑜伽”和专诚精进的“王瑜伽”。

  • 标签: 印度教 瑜伽 业瑜伽
  • 简介:全球伦理运动是由基督教神学界发起、得到世界各宗教团体广泛响应的一场确立并推行人类共通与基本伦理规范的运动,其目标在于从信仰、道德的层面来有效化解道德沉沦、民族宗教冲突和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印度教的非暴力主义,当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爱人如己'的道德律令鼎足而三,使构建中的全球基本伦理更加坚实有效;印度的多元宗教传统,对于各门宗教之间形成多元共存、和平竞争的正常关系,亦当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 标签: 全球伦理 印度教 非暴力 多元宗教
  • 简介: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而言,和平也好,仁爱也好,都还须服从一个至少同样普遍和基本的准则,此即(神的或法的)...

  • 标签: 《摩诃婆罗多》 印度教 战争观 个案分析 史诗 《奥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