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EAT1靶向微小RNA(miR)-149-5p对于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进行细胞转染构建si-NEAT1组、过表达miR-149-5p组和miR-149-5p抑制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Lnc NEAT1靶向调控miR-149-5p,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迁移和侵袭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NEAT1水平(1.03±0.05)明显增加(t=13.613,P<0.01),而miR-149-5p(0.41±0.07)则是明显降低(t=12.111,P<0.01)。抑制NEAT1表达,si-NEAT1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29.48±2.67)%,t=13.809,P<0.01],而细胞迁移数[(35.33±7.57)个]和侵袭数[(27.33±6.81)个]则明显降低(t=4.395、4.962,P<0.05),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水平明显降低(t=6.959、8.661,P<0.05)。过表达miR-149-5p,细胞增殖抑制率[(29.32±6.41)%]同样明显增加(t=6.922,P<0.05),细胞迁移数(35.67±6.51)和侵袭数(28.00±8.89)同样明显降低(t=4.392、4.471,P<0.05),p-Akt和p-mTOR水平明显降低(t=4.337、9.981,P<0.05)。NEAT1-WT活性受到miR-149-5p的抑制(t=15.251,P<0.01),转染pc-DNA-NEAT1能显著降低miR-149-5p(t=8.178,P<0.01),而转染si-NEAT1则明显上调miR-149-5p(t=5.988,P<0.05)。与si-NEAT1+抗NC组比较,si-NEAT1+抗miR-149-5p组细胞增殖抑制率表达明显降低(t=7.955、13.261,P<0.05),而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p-Akt和p-mTOR水平明显增加(t=4.841、3.784、5.589、4.572,P<0.05)。结论Lnc NEAT1靶向miR-149-5p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转移,抑制miR-149-5p表达可逆转抑制Lnc NEAT1表达后对于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微小RNA 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 脑胶质瘤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两侧局部注射溶栓,肝素盐水冲洗并手法按摩在内瘘血栓形成疗效。方法48名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两组单侧局部溶栓22名,两侧局部溶栓26名。均使用尿激酶溶栓,肝素盐水反复冲洗及结合手法按摩。结果单侧组有11例溶通,溶通率为50%,两侧组有23例溶通,溶通率为88.5%两组溶通率,溶通时间有非常异差显奢统计学意义。其它尿激酶用量及肝素用量无明显差别。

  • 标签: 透析 内瘘血栓形成 尿激酶 肝素两侧局部注射 冲洗 局部溶栓 局部按摩 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及2018年4月收治的2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资料,对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71岁,主诉为双侧阴囊肿大伴疼痛不适2个月。例2患者85岁,主诉为左侧阴囊肿块3个月。2例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术后诊断均为PT-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Ann Arbor分期ⅠE期。例1患者术后因经济困难仅行2个周期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例2患者术后因高龄拒绝化疗和右侧睾丸放疗。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71、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共44例PT-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4岁(45~87岁),最常见表现为单侧增大的睾丸肿块(左侧17例,右侧24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1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1例;non-GCB型31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1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3例。所有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联合CHOP或R-CHOP方案化疗40例,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12例,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22例。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135个月),生存30例,死亡1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13个月(3~96个月)。结论PT-DLBCL临床罕见,早期肿瘤及non-GCB型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PT-DLBCL易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应尽早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联合R-CHOP方案化疗,早期可治愈,进展期患者预后差,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和鞘内注射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 标签: 睾丸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MMP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合成靶向MMP1的小干扰RNA(siMMP1)和阴性对照siCON,并在肝癌细胞株HepG2(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中进行转染,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验证敲降效率。在HepG2中进行siMMP1和siCON转染,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siMMP1组和siCON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两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MMP1 mRNA在肝癌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248±0.038比0.075±0.010,t=7.566,P<0.05),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MMP1 mRNA的肝癌患者较低表达MMP1 mRNA的患者有更短的总体生存时间[风险比(HR)=1.987,95%可信区间(CI):1.623~2.287,P<0.01]和无病生存时间(HR=1.413,95%CI:1.114~1.852,P<0.05)呈负相关。siMMP1和siCON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 h后,siMMP1对HepG2细胞MMP1 mRNA表达的抑制率为(80.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83,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表明在转染后siMMP1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124±19)个比(243±27)个,t=6.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在转染后siMMP1组侵袭细胞数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96±7)个比(144±14)个,t=5.3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P1高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因素,下调MMP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1 肝癌 小干扰RNA 迁移 侵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醛刺激的肝星状细胞生长速度的变化以及细胞中Wnt信号通路中主要下游分子及目的基因mRNA表达的改变,探讨乙醛刺激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乙醛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与同时正常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为对照1。由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对比。同时采用RT-PCR从mRNA水平观察Wn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从细胞生长曲线的对比可以清晰发现大鼠肝星状细胞在乙醛刺激后的生长和增殖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组。在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中,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β一链蛋白)的mRNA表达增强2。结论乙醛通过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中Wnt信号通路的活化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 标签: 乙醛 肝星状细胞 Wn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Wnt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共同途径。已经发现Wnt细胞信号通路的信号传递及其下游分子的激活在肝癌的发生与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了解肝癌细胞中Wnt信号通路在肝癌的发生及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以及Wnt通路各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对深入探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机制,及寻找新的肝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Wnt细胞信号通路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幻肢痛大鼠行为及脊髓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法(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制备大鼠幻肢痛模型。将18只大鼠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处理组和DEX处理组,3组大鼠分别于鞘内注射前(T1),注射后30 min(T2)、12 h(T3)、2 d(T4)、1周(T5)进行旷场试验,观察记录大鼠的行为,并检测各时点血液中缓激肽(bradykinin, BK)、组胺(histamine, HIS)含量。1周后通过电脑随机数字法每组选取3只大鼠处死,进行脊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处理组和DEX处理组大鼠T1时移动总距离明显减少(P<0.05),移动时间和穿越方格次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X处理组大鼠T2、T3、T4、T5时的移动总距离及移动时间比T1时明显增加(P<0.05),穿越方格次数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处理组和DEX处理组大鼠T1时的BK(P>0.05)和HIS(P<0.05)含量呈不同程度增多,DEX处理组大鼠的BK和HIS分别于T3、T2时间点后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处理组大鼠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P<0.05);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比较,DEX处理组大鼠星型胶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鞘内注射DEX能够抑制致痛致炎因子产生及胶质细胞活化,从而改善幻肢痛大鼠的行为能力,这为临床幻肢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幻肢痛 旷场试验 脊髓胶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