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固定、操作方便、既能保证吸氧的效果、又能节省人力和时间、增加舒适感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研制了此新生儿吸氧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对医护人员的操作也带来了一定便利。本文具体阐述了新生儿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希望可以在日后医护工作中得到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吸氧装置 制作
  • 简介:【摘要】 本文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固定、操作方便、既能保证吸氧的效果、又能节省人力和时间、增加舒适感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研制了此新生儿吸氧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对医护人员的操作也带来了一定便利。本文具体阐述了新生儿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希望可以在日后医护工作中得到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吸氧装置 制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血泵逆转衰竭心脏重构的疗效。方法阜外医院深圳医院2019年7月对1例衰竭心脏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心室辅助装置CH-VAD血泵植入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长期随访观察其心室逆转重构过程,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X胸片、血液学定期监测,采用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来评估活动耐量康复过程。结果患者植入血泵后早期转速设置在2900 r/min,流量3.5~3.9 L/min之间,主动脉瓣开放次数与心动周期比值从术后早期0逐渐增加到1∶4、1∶2及1∶1。患者携带CH-VAD血泵生存730天,左心室舒张末径从术前112 mm逐渐缩小到5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19%增加到55%,心胸比显著缩小(0.82比0.46)。术后3月后心功能恢复至NYHA心功能 Ⅰ级,6分钟步行距离550米。将CH-VAD血泵转速从2600 r/min逐步降低至1800 r/min,心率在59~66次/分,平均动脉压82~85 mmHg,肺小动脉楔压在5~7 mmHg之间,经评估后自体心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给予撤除CH-VAD血泵。患者术后22天顺利出院,随访1年无心脏衰竭发作和心律失常发生。结论长期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血泵可逆转心肌重构,对衰竭心脏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心室辅助装置 衰竭心脏 心肌重构 撤除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患者术后近远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s)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LVAD植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近远期发生VAs的术前危险因素。术前及术后VAs均定义为持续>30s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并且需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体外电除颤或药物治疗。结果共有57例LVAD患者纳入分析,年龄(45.5±10.6)岁,男性51例(占89.5%),17例(占29.8%)植入液力悬浮离心泵,40例(占70.2%)植入全磁悬浮离心泵。无一例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d内)死亡,术后有10例(占17.5%)发生VAs,其中,4例(占7.0%)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30d内),均表现为电风暴(ES),其余6例(占10.5%)VAs发生在术后30d之后,无ES表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VAs病史[比值比(OR)16.734,95%可信区间(CI)1.959~142.923,P=0.010]及术前为心房颤动(OR 12.656,95%CI 1.263~126.772,P=0.031)是影响术后VAs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VAs(ρ=0.554,P<0.01)比术前房颤(ρ=0.317,P=0.016)与术后VAs发作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术后早期发生ES的患者与未发生ES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0 mm(75.0%比20.8%,P=0.042),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5.0%比18.9%,P=0.034)的比例更高,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18.3±4.1)%比(24.7±4.0)%,P=0.003]更低。结论VAs是LVAD植入术后近远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存在心律失常(VAs及房颤)与术后VAs发作呈显著性相关,对这部分患者围术期应严密监测,减少LVAD术后VAs,尤其是术后早期ES发作的策略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左心室辅助装置 室性心律失常 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置入术前、后的变化,探讨TTE在LVAD置入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置入LVAD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采集并分析LVAD置入前1周及置入后1个月的TTE参数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置入LVAD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3±8.6)岁。置入LVAD后1个月,患者的左心房容积指数[(41.4±12.8)ml/m2比(74.9±30.7)ml/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52.1±35.3)ml/m2比(205.5±35.7)ml/m2,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112.5±27.9)ml/m2比(155.1±29.1)ml/m2,P<0.001]、右心房横径指数[(23.7±3.5)mm/m2比(27.2±5.8)mm/m2,P=0.023]、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24.6±2.7)mm比(30.0±4.8)mm,P<0.001]、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11.5±2.9)mm比(14.6±2.8)mm,P=0.007]、肺动脉收缩压[(29.2±4.8)mmHg比(55.1±19.3)mmHg,P<0.001,1 mmHg=0.133 kPa]均较置入前降低。而主动脉窦部内径[(33.8±4.7)mm比(31.6±5.1)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26.3±3.0)%比(23.8±4.4)%,P=0.016]、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31.0±8.6)%比(23.8±5.5)%,P=0.004]均较置入前增加。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降低,下腔静脉吸气塌陷率增大(P均<0.05)。NT-proBNP[(1 418.4±812.6)ng/L比(5 097.5±3 940.4)ng/L,P=0.004]及TBil[(12.4±5.4)μmol/L比(27.5±14.0)μmol/L,t=4.284,P=0.001]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TTE显示LVAD置入后左心有效卸负荷,右心功能改善;TTE可在围手术期监测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估LVAD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经胸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辅助装置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植入式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Ⅰ治疗重症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外科病房接受EVAHEART Ⅰ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的重症急性心衰患者,对EVAHEART 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EVAHEART Ⅰ植入前及植入后1周、1月、3月的游离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有效性指标包括采用Swan-Ganz导管测量围术期(术前及术后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以及术后3个月内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入组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8)岁(范围27~59岁),所有患者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在EVAHERAT Ⅰ辅助期间,泵转速1 700~1 950 r/min,泵流量3.95~5.0 L/min,无机械故障、停泵、泵血栓形成、电源线脱落等。植入装置后,患者游离血红蛋白波动在10~40 mg/dL之间,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术后1周内下降,术后1月恢复正常水平;而白细胞计数及肌钙蛋白I术后1周内显著增加,1周后逐步降低,1月内恢复正常水平。同术前相比较,术后24 h的CI、MAP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48 h和72 h维持该水平。但术后24 h的PCWP、PAP及CVP均显著降低(P均<0.05)。同术前比较,15例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减小(P<0.05);LVEF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术后1~3月NYHA心功能分级恢复到Ⅰ~Ⅱ级。本组15例患者均携带EVAHERT Ⅰ心室辅助系统出院,围术期死亡0例,术后早期因出血二次开胸1例,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左心辅助系统EVAHEART Ⅰ植入术是治疗重症急性心衰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策略之一。

  • 标签: 急性心力衰竭,重症 左心室辅助装置 安全性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