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嗜酸细胞腺瘤与细胞细胞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9例嗜酸细胞腺瘤及72例细胞细胞声像图表现(其中19例嗜酸细胞腺瘤及70例细胞患者曾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二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声像图特征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常规超声检查时嗜酸细胞腺瘤及细胞各声像图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声造影检查时病灶增强方式、峰值强度、增强均匀度、减退方式及病灶周围显示假包膜的声像图特征在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多变量分析后,病灶增强及减退方式作为干扰因素被排除(P>0.05),而达峰时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及病灶周围假包膜显示情况在两者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8.683、6.667、18.774),三者共同诊断嗜酸细胞腺瘤的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91.4%,准确性为86.5%。结论超声造影可为嗜酸细胞腺瘤及细胞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超声造影 肾嗜酸细胞腺瘤 肾细胞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出最大径(超声测值)≤15 mm的微小细胞(minute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方法分析2007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超声造影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MR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的声像图表现。常规超声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回声、形态、边界及有无彩色血流信号。CEUS主要观察占位有无增强、增强减退表现及病灶内部灌注和均匀度。结果手术后病理证实透明细胞48例,乳头状4例,细胞1例。常规超声发现肿瘤完全位于内12个,余均稍凸向外;位于背侧的肿块10个,显示非常困难,需要仔细对照CT/MRI才能发现。常规超声显示MRCC多为实质高回声肿块,边界清或欠清,部分可伴有囊性成分,多数伴有不同丰富程度的血流信号。CEUS时MRCC主要表现为皮质期同步增强、达峰值呈富血供、实质期快速消退为主。比较MRCC常规超声和CEUS的表现,两者在肿块边界、血供和均匀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5、20.247、7.185,均P<0.01)。结论CEUS能明显提高MRCC的检出率,优于常规超声。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肾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整合素αvβ3双靶向造影剂(MBD)在体内对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能力。方法以造影剂USphere LA为模板,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以VEGFR2、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单靶向造影剂及双靶向造影剂。构建人肾脏透明细胞(786-O细胞株)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共40只,选取其中20只,每只均以任意顺序采用4种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MBN)、VEGFR2单靶向造影剂(MBV)或整合素αvβ3单靶向造影剂(MBI)及MBD]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另20只裸鼠行抗体阻断试验。所得声像图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定量参数:造影前3 min造影剂强度增量(a1)、峰值减半速度(a2)、曲线上升斜率(a3)、灌注时间(t0)、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爆破前及爆破后10 s的峰值强度(P1及P2),以及二者的差值(dTE),比较4种造影剂间及抗体阻断前后各定量参数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CD31、VEGFR2及整合素β3表达情况。结果将MBN、MBV或MBI及MBD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单靶向造影剂间所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1、a3、t0、TTP、PI及P2在4种造影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UC、MTT、P1及dTE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P<0.05),与之相反,参数a2则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P<0.05)。比较双靶向造影剂MBD各定量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的差别显示,抗体阻断后a2快于抗体阻断前(P<0.001),而AUC、MTT、P1及dTE较抗体阻断前降低(均P<0.001),其余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人细胞组织内有明显的CD31、VEGFR2及整合素β3表达。结论以VEGFR2及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双靶向造影剂在体内对人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有良好的靶向能力。

  • 标签: 超声造影 靶向微泡 肾细胞癌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整合素αvβ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定量分析评价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流灌注特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6例初发且未经任何治疗的HCC患者(共39个病灶),分别行二维超声造影(two-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2D-CEUS)和3D-CEUS检查。持续造影150 s并存盘,应用仪器内置的定量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取整个病灶为感兴趣区,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并获得以下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上升支斜率(ascending slope,AS)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曲线与原始数据的拟合度(quality of fit,QOF)。比较同一医师两次进行图像分析得到的3D-CEUS定量参数并分析其可重复性;对QOF>75%病灶的3D-CEUS和2D-CEUS定量参数进行一致性评价和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按病灶深度分为≤ 8 cm和>8 cm两组,按病灶坏死率分为≤50%和>50%两组)病灶3D-CEUS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所有病灶中有38个(97.4%,38/39)TIC的QOF>75%。医师组内行图像分析获取3D-CEUS定量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值为0.85~0.99。QOF>75%的病灶3D-CEUS与2D-CEUS时间定量参数TTP和MTT的ICC分别为0.87和0.91 ,病灶3D-CEUS与2D-CEUS强度定量参数PI、AS和AUC的rs值分别为0.71、0.72和0.71。不同深度两组病灶的3D-CEUS定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坏死率两组病灶的3D-CEUS定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CEUS定量分析用于评价病灶深度≤8 cm的HCC血流灌注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三维 肝细胞肝癌 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