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帧频超声造影(H-CEUS)技术观察浅表淋巴结微循环灌注模式,评价H-CEUS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怀疑浅表淋巴结异常而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并行穿刺活检术或手术切除取得病理结果的患者39例,对39例浅表淋巴结先后进行H-CEUS、常规帧频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比观察2种造影模式下淋巴结动脉期微血管灌注模式(向心性、离心性、混合性)显示的敏感度,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超声检查模式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种超声造影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H-CEUS对于浅表淋巴结动脉期微血管灌注模式的显示敏感度优于CEUS。CEUS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87.5%、73.3%、82.1%。H-CEUS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92.0%、85.7%和89.7%。H-CEUS与CEU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13。H-CEUS与CEUS对淋巴结性质的鉴别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pa一致性分别为0.777和0.616。结论H-CEUS可以通过提高造影图像的帧频而获得更高的时间分辨力,对于浅表淋巴结动脉期的微血管构架及动脉期灌注细节显示更清晰直观,可为诊断浅表淋巴结的性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浅表淋巴结 高帧频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帧频超声造影(H-CEUS)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患者27例,共计33个斑块;对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造影及H-CEUS检查并留存图像资料,再由2位观察者(A和B)分别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进行分析,给出评价结果和分级,观察指标包括斑块的厚度、回声、表面纤维帽是否完整,造影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的结构。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特征和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造影模式下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对2名观察者检查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2名观察者对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的评价结果,2种造影模式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EUS对于新生血管结构的显示均优于常规造影,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A:χ2=4.11,P=0.040,观察者B:χ2=4.20,P=0.040);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评价中,2种造影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造影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6716(95%可信区间:0.4737~0.8695);H-CEUS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7500(95%可信区间:0.5681~0.9319);与超声造影模式相比,采用H-CEUS观察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有明显提高。结论H-CEUS可以使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和血管结构的显示更加清楚,而且对不同观察者间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上有着明显提高,H-CEUS对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高帧频 斑块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肝富血供结节动脉期成像的优势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肝局灶性病变而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患者88例。根据病理及增强磁共振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EUS和H-CEUS检查并记录动态图像。2位医师分别对超声、CEUS和H-CEUS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记录结果,统计分析CEUS和H-CEUS图像特征。采用t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年龄和结节最大径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性别、结节数量和结节血流的差异、2种超声造影模式特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均匀性、方向和血管形态)的差异以及2种造影模式下不同大小恶性结节血管形态的差异。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患者年龄(t=3.428,P=0.001)、结节最大径(t=3.039,P=0.003)及结节血流比较(χ2=8.15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与均匀性在CEUS和H-CEUS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影增强方向及血管形态在2种造影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5、11.510,P均<0.05)。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01),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提高超声图像帧频有助于准确地显示动脉期的增强特征和血管形态,尤其是对于最大直径≤3.0 cm的富血供结节H-CEUS可以弥补CEUS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超声造影 局灶性肝结节 肝肿瘤
  • 作者: 赵志伶 曹红 程秦 李楠 张水生 葛庆岗 沈宁 杨林承 史尉利 白洁 孟庆阳 吴超 王奔 李秋钰 么改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北京 10019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湖北武汉 43003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流量氧疗(HFNC)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4月作者援鄂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比值(SpO2/FiO2,S/F)<235〔利用S/F比值代替氧合指数(PaO2/FiO2)诊断ARDS〕的新冠肺炎患者。按氧疗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NIPPV组和HFNC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呼吸频率(RR)、FiO2、S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最初72 h S/F比值、入院/出院前/死亡前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比例(LYM%)、白细胞计数(WBC)、通气前呼吸困难病程、发病至入院时间等,比较不同氧疗模式患者需要插管率、全因病死率、S/F比值和RR改善情况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GEE)方法分析影响S/F比值的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比例较高(占68.3%,28例),中位年龄68(58~74)岁,28例有合并症(占68.3%),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4例(占82.9%)。与HFNC组比较,NIPPV组合并症更多〔87.5%(21/24)比41.2%(7/17),P<0.05〕,LYM%更低〔5.3%(3.4%~7.8%)比10.0%(3.9%~19.7%),P<0.05〕,血液净化治疗率也更低〔0%(0/24)比29.4%(5/17),P<0.05〕。随时间延长,NIPPV组治疗2 h后S/F比值逐渐升高,RR逐渐下降;HFNC组S/F比值较基线有下降趋势,两组各时间点S/F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RR则较基线有上升趋势,治疗2 h NIPPV组RR明显高于HFNC组〔次/min:30(27~33)比24(21~27),P<0.05〕。NIPPV组与HFNC组需要插管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7%(16/24)比70.6%(12/17),58.3%(14/24)比52.9%(9/17),均P>0.05〕。分析影响氧疗过程中S/F比值的因素显示:氧疗方式和入院时病程是影响患者S/F比值的因素〔β值分别为-15.827、1.202,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9.102~-2.552和0.247~2.156,P值分别为0.019、0.014〕。结论与HFNC相比,NIPPV未显著降低新冠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需要插管率和病死率,但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S/F比值。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经鼻高流量氧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