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一年多以前,我以《革命压倒民主》为题给《历史的先声》写序的时候,自以为已经想清楚了许多问题,但是反复再思考的结果,觉得至少还有一个关键的概念,或者历史事实,没有交代清楚,这就是在那篇一万多字的文章中只提到一次的“新启蒙”。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社会思潮 爱国主义 民主主义
  • 简介:<正>自从世界上出现立宪的概念,或者近一点说,自从美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二百多年以来,可以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任何国家要有一部可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宪法,先决条件是其国民(至少是其代表)必须有健全的公民意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即使有了一部好宪法,如果人民没有健全的公民意识,那么有了好宪法也是枉然。应该说这一点正是中国在世界上落后最甚的地方。因此,1997年11月2日我在《改革》杂志的座谈会上说过:“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 标签: 座谈会 公民意识到 公民教育 中国现代化 成文宪法 长治久安
  • 简介:从全球化视点看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在“重估中国现代化”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之必须重新看一看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尽管大西洋宪章,布雷顿森林会议都已过去,并随着苏联和柏林墙而一起解体、坍塌了,但它的民主观念和自由贸易思想依然左右着人们。...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 研讨会 民族主义 毛泽东 马林科夫
  • 简介:自从“二十一世纪是亚洲世纪”的说法流行以来,东方文化将在二十一世纪居于主宰或领导地位的言论也开始流行起来了.它可能起源于日本.五年前我曾应邀赴东京主持过一次“东亚知识人会议”,就听到过彼邦名流的这种说法.近年来,它似乎也已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对我们亚洲人来说,听到这类的话,是都会感到心头发热,脸上有光的.但是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哲学的学生,却又不能不对此作一番考察.

  • 标签: 文化区 二十一世纪 东方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
  • 简介:今年年初,我收到从未谋面的侯井天先生从济南来信,中有《赠李慎之》七律一首,是我久已遗失的。侯先生为增订聂绀弩诗集,要问我这首诗的“本事”。事情其实非常简单。七十年代初,我从五七干校回京,得识方管兄(也就是舒芜),时相过从。一九六七年底,聂翁蒙赦出狱。舒芜与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同事,命运遭际又相似,往来比较密切,常

  • 标签: 旧体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命运遭际 五七干校 郑元和 “读后感”
  • 简介:还记得整整五十年以前,1950年的元旦,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篇伊里亚·爱伦堡写的回顾二十世纪开头和瞻望二十世纪末叶的文章。爱伦堡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被认为是最有世界眼光的记者和作家,文章也确实写得有魄力,有气势,不但使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之倾倒,也使许多老革命家赞叹不已。现在找不到原文,内容已不能尽记,但是轮廓仍然十分清晰。他以一种照见一切的视角,从世纪初的世界各大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的宫廷来看世界(当然没有中国和美国,那是世纪初的欧洲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的)。照这些王公贵族看来,二十世纪的世界仍然是他们联合统治的世界,彼此之间固然免不了磨擦斗争和盛衰消长,那也是

  • 标签: 二十世纪末 全球化 五十年 海阔天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纪初
  • 简介: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同志,在他刚刚年满80周岁之际,不幸因病不治去世。这篇文章是他生前病中最后的遗作。文章写的是他的同事、在北平和谈中作为地下党代表起过重要作用的李炳泉同志。“文革”中,这位地下工作者被诬为“叛徒”、“特务”,死于非命。现将这篇遗作发表如下,表示对他们两位悼念之情。

  • 标签: 李炳泉 “文化大革命” 新闻工作者 新华社 回忆录
  • 简介:负责编辑乔木同志文集的郑惠同志给我寄来几封存档的信件,有乔木同志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给邓颖超同志解释那年“七一”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有所思》四首七律的信,还有六月十五日给钱钟书先生的信,以及钱钟书六月八日、十八日给胡乔木的信,也都是关于那四首诗的。钟书先生的信中曾提到我。郑惠同志以为这些信件很能引起历史文化兴趣,一定要我谈一谈有关情况。其实,事隔十五年,当时种种,都已模糊,迫不得已,还是硬挤出一点材

  • 标签: 钱钟书 胡乔木 历史文化 邓颖超 人民日报 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