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MASC)标志基因在临床病理学的特征、诊断、鉴别、免疫表型及其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涎腺MASC患者28例作A组,另选取腺泡细胞癌与腺样囊性癌各10例分别设B组与C组。选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测S-100、SOX-10、DOG-1、CD117、Mammaglobin、Vimentin的表达状况,并予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实施ETV6-NTRK3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涎腺MASC的S-100蛋白、SOX-10、Vimentin均弥漫强阳性(28/28),Mammaglobin(22/28)和CD117(19/28)部分阳性,DOG-1均阴性。28例MASC中26例成功检测出ETV6-NTRK3融合转录,其中23例阳性,3例阴性。结论涎腺MASC为低度恶性的上皮源肿瘤,综合检测S100蛋白、SOX10、DOG-1、Mammaglobin及CD117表达水平对涎腺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通过FISH检测ETV6-NTRK3基因融合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涎腺肿瘤 乳腺样分泌性癌 ETV6-NTRK3基因融合
  • 简介:摘要坏疽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的一种,其病程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在工作中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然而在各类指南中,坏疽胆囊炎多未被重视。本文对坏疽胆囊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学表现、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完整清晰的诊治流程。

  • 标签: 胆囊炎 诊断 外科手术 坏疽性胆囊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讨论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由工业用X-RAY检测仪所致的放射皮肤损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手外科接诊的36例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并发工业放射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16例就诊时已出现特征皮肤损伤;20例就诊时未出现特征皮肤损伤,行异物取出术后出现。36例患者钻头刺伤后出现特征皮肤损伤时间为6~10 d,平均7.8 d,皮肤破损面积为1.0 cm×1.0 cm~2.5 cm×5.0 cm。明确诊断后采用清创、烧伤膏外涂、伤口换药等治疗,就诊时已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再行异物取出术。结果36例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创面愈合时间为22~42 d,平均30.6 d。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6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永久脱发,手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患者被线路板钻头刺伤后接受工业用X-RAY检测仪照射是主要病因,通过询问病史、出现特征皮肤损伤可明确诊断,需和伤口感染、丹毒、湿疹等相鉴别,通过对线路板厂工人进行健康宣教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异物 放射性皮肤损伤 红斑